俄國早期民族演變:在戰爭中逐漸走向融合

2020-12-23 楓橋陌客

俄國早期民族演變:在戰爭中逐漸走向融合

儘管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出現的比較晚,但是構成俄羅斯國家的主體民族卻出現的比較早,俄羅斯主體民族屬於東斯拉夫人,它脫胎於早期斯拉夫人共同體,隨著阿瓦爾人的入侵,導致斯拉夫人分化成不同的三支,分別接受了天主教文明和東正教文明,以及囊括伊斯蘭文明的多元混合文明。

公元9世紀,基輔羅斯國家形成之時,開始有意識地融合各民族,目的是形成一個共同的羅斯民族,由於12世紀的羅斯分裂,整個羅斯民族之間陷入彼此紛爭。

蒙古入侵為羅斯各公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提供了條件,共同抵禦外敵的經歷和情感連接了彼此,也正是在蒙古人統治後期,東斯拉夫人演變成了三支民族: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

從俄國早期民族的演變中可以看出,外來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從阿瓦爾人入侵到蒙古入侵,多次入侵推動了斯拉夫人的分化和民族融合。

早期斯拉夫人共同體的發展與分化

1.早期斯拉夫人共同體

俄羅斯早期民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斯拉夫人時期,從語言學上看,古斯拉夫人的遠祖屬於印歐人共同體的一部分,原始斯拉夫語屬於印歐語系。克裡博在《古代語言》中指出:「在新石器時代,即大約公元2000年,印歐人共同體開始分化。」

於是原始斯拉夫人從印歐人中分化出來,居住在今天的波蘭土地上。原始斯拉夫人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維內蒂人,產生了斯拉夫人,創造了盧薩蒂亞文化。

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各部落開始向大族群整合,定居的範圍不斷擴大,主要集中在中歐北部的喀爾巴阡山和多瑙河到第聶伯河中遊一帶,各部族之間的連年徵戰導致斯拉夫人出現了分化,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群體轉變為地域公社。

公元前1000-前700年,古斯拉夫人與波羅的海人、西徐亞人、薩爾馬特人共同生活在歐洲東部。公元前6世紀以後,西徐亞人建立了西徐亞王國,迫使一些斯拉夫人北遷。

公元前2世紀,薩爾馬特人入侵斯拉夫人聚居區,一部分斯拉夫人北遷,在不斷地遷移過程中,斯拉夫人開始向各個方向擴散。

公元前後,斯拉夫人以布格河為界分為東西兩支,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是東斯拉夫人,居住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流域的是西斯拉夫人。

5-7世紀也是斯拉夫人開始大規模向外遷移的時期。王穎在《早期斯拉夫人的形成與演變》中指出:「453年,阿提拉帝國滅亡,歐亞草原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各個民族繼續開始向南部擴張,斯拉夫人的部落也加入這支『民族洪流』中。」

6世紀的羅馬帝國東部出現了安特人和斯科拉溫人,兩支民族被確定為分屬東、西斯拉夫人,馬伏羅金在《俄羅斯民族起源》中明確指出:「斯拉夫人過去曾被稱為維涅特人(這裡的斯拉夫人指的是西斯拉夫人)」

2.阿瓦爾人的入侵與斯拉夫人的分化

正如奧·米耶託維茲在《古代斯拉夫人》所記載的:「在阿提拉帝國瓦解之後,歐洲幾乎沒能得到喘息,一直新的突厥遊牧民族出現在歐洲的大門口。」這支新的遊牧民族就是對斯拉夫民族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阿瓦爾人。

6世紀中葉,阿瓦爾人入侵東歐地區,開始打擊臨近的斯拉夫人團體,並迫使一些斯拉夫人部落臣服於阿瓦爾人,東斯拉夫人被迫進入俄羅斯平原,進行農業定居生活。

6世紀晚期,一些較大的斯拉夫部落開始慢慢定居到拜佔庭帝國的土地上。7世紀,拜佔庭皇帝莫裡斯在多瑙河地區戰敗,斯拉夫人開始對巴爾幹半島進行大規模佔領,根據君士坦丁七世《帝國行政論》的記載:「伯羅奔尼撒半島在8世紀中期還是斯拉夫人和野蠻人佔據優勢的國度。」

三支斯拉夫人分別是西斯拉夫人,包括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維尼亞人;南斯拉夫人,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東斯拉夫人,包括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

就東斯拉夫人來說,8世紀左右形成了商業城市:基輔、諾夫哥羅德、羅斯託夫、斯摩稜斯克等等,這實際上宣告了東斯拉夫人原始社會的解體。

8-9世紀的東斯拉夫人按照社會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個群體:北部群體、東部群體和西南群體,北部群體已經進入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階段。

東部群體最落後,仍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西南群體的父系氏族社會已經解體,進入地域公社-維爾弗階段,這時,東斯拉夫人內部國家正在孕育之中。

9世紀,瓦良格人在與波利安部落聯盟的基礎上,消滅了哈扎爾汗國,在基輔建立起基輔羅斯國家,把羅斯國家統治下的人都稱為「羅斯人」,其中就包括東斯拉夫人。

羅斯國家建立之後,統治者開始有意識地將所統治的居民整合成古羅斯民族,所以古羅斯民族屬於國家民族,即由於古羅斯國家的建立,而是統治範圍內的人群逐漸形成為統一民族。

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民族融合

1.蒙古入侵:東斯拉夫人共御外敵

蒙古人的入侵似乎打斷了羅斯民族融合進程,國內各個大公為爭奪「弗拉基米爾大公」激烈鬥爭,瑞典封建主和日耳曼騎士團從西方入侵基輔羅斯,立陶宛以和平的方式向基輔羅斯滲透,最終統一的基輔羅斯分裂成了三個部分:東北部處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下,西部和西南部處於立陶宛和波蘭統治下。

15世紀末,處于波蘭和立陶宛統治下的東斯拉夫人後來形成了白俄羅斯民族和烏克蘭民族,蒙古統治下的東斯拉夫人後來形成了俄羅斯民族。

克柳切夫斯基在《俄國史教程》中說:「俄國歷史的最初時期,來自東歐平原西南部的東斯拉夫人民族部落,在不斷與非斯拉夫民族部落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古羅斯民族。」克柳切夫斯基還認為:「俄羅斯民族形成於15世紀」,也有人認為是14-15世紀或者16世紀。

外部因素在這些民族的形成與分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蒙古人統治時期,反抗蒙古人的戰爭喚醒了俄羅斯民族的民族意識。

馬伏羅金在《俄羅斯民族起源》中認為:「庫裡科沃會戰推動了羅斯人民族自覺性的提高,它是形成大俄羅斯民族和統一的俄羅斯國家時的最重大的精神因素。」

所以,蒙古入侵雖然打斷了以國家為基礎的羅斯民族融合進程,卻加速了羅斯民族的分化,形成後來的三個民族。

2.俄羅斯國家統一時期的民族

俄羅斯統一國家時期因為兼併戰爭的作用,所以俄國境內有很多其他民族,尤其是南部和西伯利亞地區,徵服戰爭吞併的民族實際上不利於俄國的民族融合,因為彼此不僅沒有共同的文明背景,還常常處於敵對關係,所以國內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尤其是19世紀中期以後,波蘭多次爆發民族起義,隨著波蘭問題、猶太問題和波羅的海等民族問題爆發之後,沙皇政府採取的是加速境內各民族俄羅斯化的政策,行政管理一體化和語言文化上俄羅斯化。

俄羅斯統一國家時期的民族融合比俄國早期民族形成時期的融合更為艱難,原因在於俄國早期民族的形成是自然遷徙的產物,是各民族融合的結果,不帶有強制性,甚至可以說更大程度上帶有偶然性和非強制性。

然而,俄羅斯統一國家時期的民族融合是依靠徵服戰爭進行的武力融合,是一個民族依靠武力壓迫另一個民族的結果,所以兩者的融合存在根本性之上的差異,這也決定了現代俄羅斯民族問題解決中的複雜性。

總結

俄國早期民族的演變過程十分複雜,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俄國早期民族形成時期缺乏第一手的語言文字記載,後世有關俄國早期民族的相關記載主要是從拜佔庭帝國和周邊國家的文獻摘抄出來的。

另一方面是因為斯拉夫人在歐亞大陸的聚居地過於分散,而且斯拉夫人與其他民族雜居的現象比較普遍,非常不利於考察,所以孔特·弗朗西斯在《斯拉夫人》中強調:「斯拉夫人就好像從篩子中間漏下來一樣,滲透到了這些地區。」

總的來說,在俄國早期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外來因素髮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哥特人、匈奴人、阿瓦爾人等對斯拉夫人的入侵,以及入侵帶來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正是這些民族的入侵使得東斯拉夫人得以長期以主體民族的身份佔據俄羅斯平原,以及為保衛領土而長期進行著自衛和進攻。

參考文獻

《帝國行政論》《古代斯拉夫人》《俄羅斯民族起源》《俄國史教程》《早期斯拉夫人的形成與演變》

相關焦點

  • 作為俄國的支持者,德國和法國為何在日俄戰爭中袖手旁觀
    文/寂寞的紅酒 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遠東地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日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剛剛崛起的日本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沙俄,一躍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而日本之所以能擊敗強大的沙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獲得了美英的支持。
  • 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拉丁美洲近現代文化的發展,調和、妥協和融合,逐漸走向國際化
    拉丁美洲近現代文化的發展,調和、妥協和融合,逐漸走向國際化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拉丁美洲近現代文化。世界各地文化的發展,都有吸收、消化外來文明影響的相似問題。但拉廠美洲近現代文化的發展卻是歐洲文化進入美洲的「喧賓奪主」,在文化演變的進程和方式上都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看,可把1492年一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一年,看做是拉丁美洲文化演變的轉折點。此前,是在拉丁美洲單質演進的印第安文化;此後,是多種文化相遇並開始轉變為多成分的混合文化。
  • 民族與宗教,文明與戰爭.一文讀懂歐洲火藥桶巴爾幹的歷史(一)
    首先介紹下斯拉夫民族,斯拉夫人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群體,最早羅馬人稱日耳曼東部波羅的海南部的斯拉夫人為維內德人。奧匈帝國和俄國均想控制這一地區,同時奧匈帝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獨立後,在俄國的鼓動下民族思潮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南斯拉夫人支持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間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帝國。
  • 北方戰爭--俄國稱霸波羅的海
    當時,俄國基本上為內陸國,為了使俄國富強起來,彼得一世開始為俄國尋找通往西方的出海口,因此與波羅的海的強國瑞典爭戰。8日大會戰非常激烈,瑞軍不顧敵人炮火繼續前進,然後短兵相接的白刃戰,交戰中彼得一世的帽子和馬中彈了;而查理十二則受傷,從馬上摔下來,失去知覺,被抬離戰場。結果瑞軍慘敗,只有查理十二帶領2000餘人,沿著第聶伯河逃到土耳其。逃亡的查理十二鼓動土耳其對俄宣戰。1711年夏,彼得一世率4萬人南下,向多瑙河下遊冒進。
  • 假如日俄戰爭中俄國獲勝,會對中國乃至東亞局勢產生哪些影響?
    就整個日俄戰爭而言,這場戰爭雖然是在中國東北打的,但這場戰爭幸虧是日本贏了(這裡不是為日本辯解),從而使沙皇俄國針對中國的「黃俄羅斯計劃」破產,中國保住了幾乎一大半以上的領土。於是,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決定發動戰爭,將沙俄從我國東北地區趕走,好讓自己一家獨大。1904年2月8日夜,日軍在東鄉平八郎的指揮下,不宣而戰,日俄戰爭就此爆發。戰爭的結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輕敵的俄國戰敗,日本獲勝。
  • 20世紀俄國——破冰船和北冰洋航線的演變
    引言如果要在北冰洋航行,船舶既要能在北極冰中生存下來,又要在必要時,能在冰中劈開一條通路。因此,俄國人所稱的從白海至白令海的北海航線,是隨著破冰船的演變而真正發展的。早期的北冰洋航行,有一些是用堅固而相當普通的船隻,方法很簡單,是全力闖出一條航路。但是在厚厚的冰層中,最有效的辦法是最原始的。現代所有的大型破冰船,都採用內斜的船頭,使船的前半部駛到冰上,使用船身的重量,壓垮冰塊,並使冰塊的裂痕一直延伸向前。
  • 俄羅斯逐漸成為版圖最大的國家過程中,我們祖先在幹什麼?你會遺憾嗎?
    此後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早期的俄國也和其他眾多小國一樣,淪為了蒙古帝國的附庸。只不過蒙古帝國崛起的快,衰落的更快,差不多就在明朝推翻元朝的同時,莫斯科公國推翻了金帳汗國的統治,並逐步統一了各公國。脫胎於蒙古統治的俄國,顯然也從遊牧民族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包括對領土的無限渴望。到了明朝的時候,俄羅斯逐漸強大,有280萬平方公裡,儼然成了歐洲的老大。
  • 日俄戰爭後,俄國為什麼妥協,把從中國租借的大連旅順轉讓給日本
    晚清時期,在東北地區發生了一場大戰,在中國的領土上,俄國和日本進行了第一次正面的交鋒。雖然俄國失敗了,可是在國際上,法國、德國還是偏袒與他,可是為什麼最後還是把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了呢。1905年俄國爆發革命,嚴重的動搖了大帝國的根基,否則也不會被日本打敗。
  • 中國沒有參與克裡米亞戰爭,為何成了最大受害者,看看俄國幹了啥
    俄國的發展歷史相對於我國來說是比較短的,同時俄國的民族統一也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據資料記載,直到16世紀初,俄國才完成了民族統一。但是這並不代表了俄國發展虛弱,相反,俄國有著很大的野心。當時正是沙俄時期,全國上下都瀰漫著不詳的氣息,俄國的欲望非常大,膨脹的野心也讓俄國加快了發展速度,同時也在找機會不斷的侵略著世界上其他的國家。
  • 禮俗儀式與先秦詩的演變
    它們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識。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是使生產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開展;儀式承載著集體意識如生命觀、死亡觀、倫理觀、禁忌觀等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內涵。儀式性敘事活動使儀式具有突出的詩學特徵:儀式主體心理與審美心理的契合、儀式主體技藝展示與詩歌創作的重合。
  • 芬蘭如何從瑞典、俄國手中獲得獨立?
    雖然芬蘭人口稀少,但工業化程度、經濟增長率在歐盟中也可劃入高水平國家。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芬蘭成為發達國家的歷史與英、法、美、德、荷等國家相比並不悠久,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在接受瑞典和俄國的統治,直到俄國十月革命後,才正式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直到蘇聯解體後,才正式可以自由決定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那芬蘭到底是如何走向獨立的呢?
  • 東北亞海陸地緣格局的演變與當前半島形勢的走向
    我們不妨回顧和總結一下歷史上半島和東北亞地緣格局演變的幾個重要階段。一、朝鮮半島曾是不被重視的邊緣地帶。朝鮮半島地處東北亞大國的中心,也是歷史上大陸勢力如中俄與海洋勢力如美日的交匯點和碰撞之處,具有「四兩拔千斤」的地緣戰略價值。然而,朝鮮半島的地緣戰略價值不是與生俱來的,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 若日俄戰爭中俄國贏了,那麼東北是不是奪不回來了?
    1904年左右的日俄戰爭是中國的恥辱,因為日本人和俄國人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了爭奪,他們爭奪的對象是中國的東北。雖然爭奪的不是土地但是利益更重要,那會兒的晚清政府職能眼巴巴的看著,也不能做什麼這也表現了我們國家當時的弱小。
  • 克裡米亞戰爭,俄國元氣大傷,可為什麼還能入侵中國呢?
    克裡米亞戰爭交戰地雙方是俄國對英法及奧斯曼。從牌面上,只要英法兩國不是打醬油,那麼俄國是沒有勝利地把握地。結果也是如此,俄國被吊打了,沙皇都因此自殺了,阿拉斯加也是在這個時期賤賣給了俄國。可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沒有佔到便宜地俄國,卻把目光放到了中國身上,一口氣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裡地土地。克裡米亞戰爭,俄國元氣大傷,可為什麼還能入侵中國呢?說起克裡米亞地起因,還得說是俄國地擴張惹地禍。俄國崛起後,開始了全方位地擴張,奧斯曼就是俄國地重點目標。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啥中國卻是最慘受害者
    而兩國的戰爭中特別有名的就是1853年的克裡米亞戰爭,但是在這場戰爭裡,受損最嚴重的不是直接參戰的俄國和土耳其 但是戰爭的勝負卻並不是簡單是人數對比,俄國的軍人再多、武器再好,也一樣是由軍官們指揮著的。而他們落後的軍事思想和戰術戰法在經歷了工業革命的英法兩國面前更是如同原始人一般。因此,在英法參戰後,戰局就逐漸向著不利於俄國的方向傾斜。
  • 貞女的變遷:早期基督教中女性地位的演變
    除了貞女先知之外,早期的基督教教會中還有貞女使徒,現被收錄在《偽經》中的《使徒保羅和特克拉行傳》中記載了關於以哥念的特克拉的事跡,她是一個陪伴保羅從事傳教活動的貞女,早期教會將她視作為傳道與守貞的典範。使徒時代的貞女先知和貞女使徒,在早期基督教教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享有重要的地位。
  • 十二次俄土戰爭,土耳其終於在克裡米亞獲勝,竟迫使俄國割讓領土
    誠然,17-19世紀俄土之間斷斷續續爆發了十二次戰爭,時間長達241年。俄羅斯越打越強,從一個內陸國家變成了海洋大國,合併了黑海北部沿岸地區,一躍成為世界強國。奧斯曼帝國不斷被蠶食,連續的失敗加劇了國內民族矛盾,被壓迫的民族意識開始崛起,紛紛起義,最終導致國家四分五裂,從世界霸主淪落為三流國家。
  • 俄羅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及俄羅斯茶文化的特色
    俄羅斯人視飲茶為人生一大快事,並且在長期的飲茶歷史中,形成了獨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飲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從宏觀角度對俄羅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進行研究卻相對不足。本文考察了俄羅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及俄羅斯茶文化的特色。17世紀俄國的茶文化:中國是茶的祖國,世界各國把茶作為飲料及其茶的栽培,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中國。
  • 布爾戰爭:一場爭奪資源的作戰,卻讓日不落帝國走向衰落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融合與發展,布爾人成為當地的一個主要民族。在此期間,出於對英國殖民者統治的不滿,布爾人開始集體離開原聚集地,分別建立了奧蘭治和德蘭士瓦的兩個共和國。經過祖魯戰爭後,英國人又重新將勢力布局到了德蘭士瓦地區,在此期間,部分中下層布爾人出於對英國殖民者的不滿,決定採取武裝鬥爭來要求自身的權益。1880年12月16日,五千多名布爾人在居住地舉行大會,宣布武裝對抗英國殖民者,第一次布爾戰爭正式爆發。次日布爾人與英軍在德蘭士瓦爆發了激烈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