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的傳記,早期基督教主教和殉道者的歷史

2020-12-12 曉鵬簡言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歷史。

波利卡普,又名聖波利卡普,是士麥那的基督教主教。他是使徒的神父,意思是他是基督最初門徒之一的學生;他被早期基督教會的其他重要人物所熟知,包括年輕時認識他在東方天主教會的同事。他在世的作品包括一封寫給腓立比人的信,信中他引用了使徒保羅的話,其中一些話出現在新約和經外書中。波利卡普的信被學者用來確定保羅可能是這些書的作者。波利卡普在公元前155年被羅馬帝國以罪犯的身份審判和處決,成為士麥拿第12位基督教殉道者;他殉道的文獻是基督教歷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獻。

波利卡普可能出生在土耳其,大約公元69年,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門徒,基督教長老會約翰的學生,有時被認為和神約翰是一樣的。如果長老會約翰是一個獨立的使徒,他被認為是《啟示錄》的作者。作為士麥那的主教,波利卡普是裡昂的導師,他聽過他的布道,並在幾篇文章中提到他。波利卡普是歷史學家尤西比烏斯的研究對象。優西比烏斯是最早將長老約翰和神約翰分開的源頭。波利卡普或瑪提裡烏姆波利卡普的殉難是最早的殉難題材之一,這些文獻講述了圍繞一位基督教聖人被捕和處決的歷史和傳說。

原故事的日期不詳,現存最早的版本創作於3世紀初。波利卡普去世時已經86歲了,無論以什麼標準來說,他都是一個老人,他是士麥那的主教。他被羅馬國家認為是罪犯,因為他是基督徒。他在一間農舍被捕,被帶到士麥那的羅馬圓形劇場,在那裡他被燒死,然後被刺死。在《刑警組織》中描述的超自然事件包括波利卡普的一個夢,他夢見自己將在火焰中死去,而不是被獅子撕裂。

這個夢被《刑警組織》說實現了。當他走進角鬥場時,一個空洞的聲音從舞臺上傳出來,懇求波利卡普堅強點,給自己一個男子漢的樣子。當火被點燃的時候,火焰沒有碰到他的身體,劊子手不得不刺傷他;波利卡普的鮮血噴湧而出,熄滅了火焰。最後,當他的屍體在灰燼中被發現時,據說他的屍體並沒有被烤過,而是被烤成了麵包。據說,一股乳香從柴堆中散發出來。一些早期的翻譯說一隻鴿子從柴堆裡跳出來,但是關於翻譯的準確性有一些爭論。

隨著《刑警組織》和其他此類題材的例子的出現,殉難正被塑造成一種高度公開的祭祀儀式:在基督教神學中,基督徒是上帝選擇殉難的對象,而這些殉難都是經過訓練的。在羅馬帝國,刑事審判和死刑是高度結構化的場面,戲劇化了國家的權力。他們吸引了一群人觀看國家和犯罪分子在一場本該由國家獲勝的戰鬥中決一死戰。那些壯觀的場面是為了讓觀眾們記住羅馬帝國是多麼的強大,而與他們作對是多麼糟糕的想法。

早期的基督教教會將刑事案變成了殉難,強調了羅馬世界的殘暴,並明確地把對罪犯的處決變成了對聖人的犧牲。據國際刑警組織報導,波利卡普和國際刑警組織的作者認為波利卡普的死是舊約意義上對他的上帝的祭品。他像從羊群中取來的公羊一樣被捆綁,當作祭物獻給神。波利卡普祈禱說,他很高興能被認為是殉道者之一,我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肥壯的犧牲。波利卡普唯一現存的已知的文件是他寫給腓立比的基督徒的一封信。

腓力人寫信給波利卡普,請他給他們寫信,並把他們寫給安提阿教會的信寄去,並把他可能有的伊格那丟的書信寄給他們。波利卡普書信的重要性在於它明確地將使徒保羅與後來成為新約的幾篇文章聯繫起來。波利卡普使用了保羅的教導這樣的表達來引用幾段現在在新約和經外書不同的書中都可以找到的段落,包括羅馬書,哥林多前書,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力比書,帖撒羅尼迦書,提摩太書,彼得書和革利免書。

本文由曉鵬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大家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公元的傳記,早期基督教主教和殉道者的歷史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歷史。波利卡普,又名聖波利卡普,是士麥那的基督教主教。他是使徒的神父,意思是他是基督最初門徒之一的學生;他被早期基督教會的其他重要人物所熟知,包括年輕時認識他在東方天主教會的同事。
  • 基督教殉道者的教儀日:情人節的血腥起源
    但作為一名研究基督教的歷史學家,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情人節其實是個美麗的謊言。聖·瓦倫丁沒有戀人,也不是愛情守護神。2月14日本是紀念於公元三世紀被斬首的某個(也可能是某兩個)基督教殉道者的教儀日。為何斬首紀念日搖身一變成了情人節?
  • 早期的基督教曾因處理叛教者陷入分裂,這個人的出現扭轉了局面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公元250年,羅馬皇帝德西厄斯,那個敢於反抗凱撒的人,突然下令羅馬境內所有居民,都必須向羅馬諸神獻祭,並獲得獻祭證書。違反皇帝的旨意,將會被立即處死,作為羅馬早期影響最大的基督教教會,心知肚明這條政令是衝著誰來的。
  • 早期的基督教曾因處理叛教者陷入分裂,這個人的出現扭轉了局面
    違反皇帝的旨意,將會被立即處死,作為羅馬早期影響最大的基督教教會,心知肚明這條政令是衝著誰來的。基督教信仰世間唯一的神——上帝,除此以外,他們不準任何教徒向除上帝以外的神或人獻祭,包括羅馬皇帝。以北非教區主教西普裡安為主的一派主張,只要這類叛教者有懺悔和重歸教會的願望,就應該原諒並重新接納他們。西普裡安本人雖然沒有在這一時期向羅馬帝國屈服,但也沒有勇敢地殉道,而是轉入地下,在逃亡中仍然通過大量信件,主持教會的工作。
  • 考古學家在沙特發現刻有十字架和殉道者名字的基督教遺蹟
    然而,有考古學家近日在這裡發現了基督教的遺蹟——為數眾多的十字架圖案以及一連串基督徒和聖經人物的名字,它們被刻在沙烏地阿拉伯沙漠的巖石上,被稱為「阿拉伯人和基督信仰史的一頁」。據《亞洲新聞》報導,發現這一遺蹟的是法國─沙特的考古學家團隊,其領導人是艾克斯─馬賽大學教授安貝爾(Frédéric Imbert)。
  • 殉道者的事跡
    殉道者的事跡當初羅馬帝國該撒要人拜他,不僅要人認他是一個元首, 還要把他當作神敬拜。基督教說不可拜偶像,羅馬皇帝卻把他自己當作神;凡不拜羅馬皇帝是神的,都有性命危險。羅馬帝國因著基督徒不拜該撒的像,殺死了許多基督徒;在這段時間內,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逼迫,起碼有十八次之多,其中最厲害的有七、八次。
  • 基督教歷史上的迷信遺蹟——由聖徒到聖物的崇拜
    羅馬帝國對所有基督教逼迫和鎮壓,這種說法顯然有些誇大,準確的說法可能是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鎮壓是地方性和時段性的,但基督教不具備帝國宗教的合法性卻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因此那些被逼迫還堅持基督信仰最後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殉道的基督徒,在信徒中間被尊敬乃至被崇拜,正是這些殉道者的示範作用,使基督教在受到異教攻擊和政治威脅而依然屹立不倒的關鍵原因,他們的大義凌然,他們對信仰的信心和甘願赴死的精神
  • 公元4世紀,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與神學無關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公元4世紀,是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的時期。羅馬帝國經歷了嚴重的瘟疫後,人們把對未知的疫病的恐懼,逐漸轉移到宗教方面,受到帝國「重點照顧」的基督教成了所有人,包括皇室的恐慌根源,他們開始害怕是因為自己對於神的不尊重,才導致了災禍的來臨,因此,羅馬帝國對於基督教,從原來的迫害和猜疑,變成了信任和支持。
  • 公元4世紀,基督教教義和政治的風向標是誰?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公元4世紀,只要涉及到基督教神學討論,就不能不提亞他那修(也被譯為阿塔那修),而他不斷被流放又返回的人生經歷,又充分體現了基督教教義和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動向,所以,他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公元4世紀的神學和政治風向標。
  • 基督教的血淚史
    在早期的200多年中,基督教經歷了無數次政府取締、逼迫以及民眾的暴力對待,許多基督徒為自己的信仰而獻身。而到了古羅馬帝國時期,政府對基督教的迫害達到了極致。  既然要取締基督教,自然要製造一些事由。根據史學家沙夫的描述,「殉道者的屍首,滿布街頭,那些屍首被肢解後焚燒,餘下的骨灰則撒入河中,以免他們所謂的『神的仇敵』玷汙大地」。  公元250年,僭主德修斯發出敕令,命令基督徒必須在選定的反悔日放棄自己的信仰,否則將受到地方總督的審判。而那些身為基督徒的政府官吏或被罰為奴隸,或被沒收家產,最堅定的還被處以死刑。至於那些勞苦的平民,其處境簡直可以用悲慘至極來形容。
  • 世界歷史:羅馬教會的發展,與國家之間的鬥爭,基督教獲得勝利
    大部分基督徒都同意了在亞歷山大港,戴奧尼西主教說:「背教的情形極其普遍。」在迦太基與士麥那也是如此。或許這些基督徒認為祈求會是一種愛國的表示。但在耶路撒冷與安條克的主教死在獄中後,羅馬與土魯斯的主教也被處死(公元250年)。成百的羅馬基督徒被關在地牢裡,他們中一些被砍頭,一些被燒死在火刑柱上,一些在周末或假日時被拋給野獸吞食。一年後,逼迫情形減少了。到公元251年的復活節幾乎消除殆盡。
  • 世界史:羅馬帝國走向基督教史學,教會史,基本奠定了基礎
    在社會動亂、城鄉和方史居民絕望的情況下,提倡救贖信徒脫離苦海的基督教徵服了羅馬人的內心世界古典史學消亡了,它遺留的空白很自然地由無孔不入的基督教的歷史解說所系補。《新約全書》是基督教史學萌生的體現。我們繼續往下看一看,了解一下吧!公元50年左右,羅馬帝國東部督徒編寫了新約的原始文本。
  • 【聖人傳記】2月23日聖波利卡浦(主教殉道 St. Polycarp)
    聖波利卡浦(主教殉道 St. Polycarp)聖波利卡浦是聖若望宗徒弟子,一般稱為宗徒時代教父。他追隨宗徒左右,親受宗徒的訓誨。在教會所佔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聖波利卡浦也曾收錄若干門徒,其最著名者為聖依勒內和巴皮亞兩位。
  • 愛人即自助:基督教的頑強生命力從哪裡來?
    二、早期基督教:「非法宗教」如何在羅馬帝國生存要了解早期基督教的崛起之路,首先不能繞過這樣一個問題:從公元64年羅馬暴君尼祿(Nero,37年-68年,54年-68年在位)公開迫害基督教,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發布《米蘭敕令》正式為基督教解禁,在這二百五十年間,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都是一個「非法宗教」,飽受帝國官方的壓制和打擊(
  • 早期基督教文學概說
    早期基督教文學是指第一個階段(大約5 -11世紀)。本文主要對中世紀基督教文學的緣起、早期基督教文學的代表作家、拜佔庭文學以及西歐最早的俗語文學等進行探討, 並涉及基督教戲劇的傳承、羅絲維薩的作品、歐洲東部與西部文學的各自特徵等問題。
  • 公元4世紀,基督教教義和政治的風向標是誰?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公元4世紀,只要涉及到基督教神學討論,就不能不提亞他那修(也被譯為阿塔那修),而他不斷被流放又返回的人生經歷,又充分體現了基督教教義和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動向,所以,他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公元4世紀的神學和政治風向標。
  • 羅馬帝國曾對基督教進行打擊,最後卻被一人扭轉,為什麼?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公元200年前後,羅馬帝國開始對基督教進行嚴厲的約束和打擊,不止一個基督徒被處死,基督教把這歸罪於羅馬皇帝對其宗教的迫害,但其實有大部分原因是他們自找的。因這一條律法的關係,猶太人從不為羅馬皇帝舉行任何獻祭和崇拜活動,也沒有派代表前往羅馬,對皇帝表示宗教上的尊敬和臣服,而這不管對於皇帝還是羅馬帝國來說,都是極大的侮辱,這也註定猶太人不會得到羅馬帝國的善待。基督教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中外文化交流史:基督教的成長和與異教徒的衝突
    百家原創作者:小津曉歷史基督教出現的世紀正是羅馬帝國發展近於頂點,而異教文化也發展到最高峰的時期。這是奧古斯都及其繼承者的「黃金時代」。對於智識的好奇十分活躍,教育也十分普及。但是基督教的取勝並不容易,也並不是立即取得勝利。最初,如我們所看到的,基督徒受到猶太人領袖們的迫害後來他們又遇到異教徒中間的敵人;不久,他們又感到羅馬當局的巨大壓力。當時的基督徒被那些不了解他們的人誤解了因此也被錯誤地反映給那些當權者。基督教產生於下層人民這個事實,使許多有錢的和有文化的人對它懷疑。
  • 一日一物 | 奧地利·聖芭芭拉殉道與耶穌生平場景三聯畫(費城藝術博物館)
    在基督教會早期的著作中,我們是看不到「聖芭芭拉」這個名字的,所以,現在教會內外的歷史學家都傾向於認為,聖芭芭拉這個人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從公元7世紀起,聖芭拉拉的故事才開始在民眾中流傳,而成熟的版本到13世紀左右才最終形成。根據傳說,芭芭拉出生在公元3世紀的近東地區,此地當時受羅馬帝國管轄。與阿加莎和露西一樣,芭芭拉家境優渥,父親打算給她找個門當戶對的男青年成婚。但好巧不巧的是,芭芭拉也放棄了羅馬異教信仰,秘密改信了基督教,並發誓終身不嫁,將貞潔留給耶穌基督。
  • 西歐中世紀的傳記題材與功能
    從總體上看,西歐中世紀的傳記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世俗人物題材,以帝王為主;另一類是宗教人物題材,包括教皇、主教和聖徒,以聖徒傳記數量居多。  關於中世紀世俗人物題材傳記,帝王傳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該傳記改變了此前中世紀世俗傳記中純粹的基督教道德標準,騎士精神也成為臧否人物的準則。此外,由於受文學影響,一些騎士的傳記帶有浪漫傳奇色彩,如《特瑞斯坦傳》等亞瑟王傳奇系列人物的事跡,既有歷史真實又有文學虛構,即使像《羅蘭之歌》這樣的史詩類作品,也都把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摻雜在一起了。  在12至13世紀法國普羅旺斯抒情詩興起後,許多詩人把自己的傳記附在其作品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