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這裡是日料案內所知識庫。
很高興認識你,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在戰鬥中戰鬥!
什麼是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又稱精良生產,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產就是及時製造,消滅故障,消除一切浪費,向零缺陷、零庫存進軍。它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一項名為「國際汽車計劃」的研究項目中提出來的。它們在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對比後,認為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方式是最適用於現代製造企業的一種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稱之為精益生產,以針對美國大量生產方式過於臃腫的弊病。精益生產綜合了大量生產與單件生產方式的優點,力求在大量生產中實現多品種和高質量產品的低成本生產。
精益生產的產生與推廣
20世紀初,從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立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以來,大規模的生產流水線一直是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特徵。大規模生產方式是以標準化、大批量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這種方式適應了美國當時的國情,汽車生產流水線的產生,一舉把汽車從少數富翁的奢侈品變成了大眾化的交通工具,美國汽車工業也由此迅速成長為美國的一大支柱產業,並帶動和促進了包括鋼鐵、玻璃、橡膠、機電以及交通服務業等在內的大批產業的發展。大規模流水生產在生產技術以及生產管理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進入了一個市場需求向多樣化發展的新階段,相應地要求工業生產向多品種、小批量的方向發展,單品種、大批量的流水生產方式的弱點就日漸明顯了。為了順應這樣的時代要求,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首創的精益生產,作為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的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方式在實踐中摸索、創造出來了。
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缺少資金和外匯。怎樣建立日本的汽車工業?照搬美國的大量生產方式,還是按照日本的國情另謀出路?豐田選擇了後者。日本的社會文化背景與美國是大不相同的,日本的家族觀念、服從紀律和團隊精神是美國人所沒有的,日本沒有美國那麼多的外籍工人,也沒有美國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自由散漫和個人主義的泛濫。日本的經濟和技術基礎也與美國相距甚遠。日本當時沒有可能全面引進美國成套設備來生產汽車,而且日本當時所期望的生產量僅為美國的幾十分之一。「規模經濟」法則在這裡面臨著考驗。
豐田英二和他的夥伴大野耐一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驗,根據日本的國情,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30多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完整的豐田生產方式,使日本的汽車工業超過了美國,產量達到了1300萬輛,佔世界汽車總量的30%以上。
製造、電子、計算機、飛機製造等工業中。豐田生產方式是日本工業競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日本在重複性生產過程中的管理思想。豐田生產方式的指導思想是:通過生產過程整體優化,改進技術,理順物流,杜絕超量生產,消除無效勞動與浪費,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改善質量,達到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產出的目的
日本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引起西方企業界的濃厚興趣,西方企業家認為,日本在生產中所採用的方式是其在世界市場上競爭的基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一些國家很重視對豐田生產方式的研究,並將其應用於生產管理。
精益生產的特點
1
拉動式準時化生產
以最終用戶的需求為生產起點,強調物流平衡,追求零庫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進入下一道工序。
組織生產線依靠一種稱為看板的形式。即由看板傳遞工序間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關鍵在於能夠傳遞信息)。生產中的節拍可由人工幹預、控制,但重在保證生產中的物流平衡(對於每一道工序來說,即為保證對後道工序供應的準時化)。由於採用拉動式生產,生產中的計劃與調度實質上是由各個生產單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採用集中計劃,但操作過程中生產單元之間的協調則極為必要。
2
全面質量管理
強調質量是生產出來而非檢驗出來的,由生產中的質量管理來保證最終質量。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檢驗與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進行。
重在培養每位員工的質量意識,在每一道工序進行時注意質量的檢測與控制,保證及時發現質量問題。如果在生產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根據情況,可以立即停止生產,直至解決問題,從而保證不出現對不合格品的無效加工。對於出現的質量問題,一般是組織相關的技術與生產人員作為小組,一起協作,儘快解決。
3
團隊工作法
每位員工在工作中不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參與,起到決策與輔助決策的作用。
組織團隊的原則並不完全按行政組織來劃分,而主要根據業務的關係來劃分。團隊成員強調一專多能,要求能夠比較熟悉團隊內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保證工作協調的順利進行。團隊人員工作業績的評定受團隊內部評價的影響(這與日本獨特的人事制度關係較大),團隊工作的基本氛圍是信任,以一種長期的監督控制為主,而避免對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團隊的組織是變動的,針對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團隊,同一個人可能屬於不同的團隊。
4
並發工程
在產品的設計開發期間,將概念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最終需求等結合起來,保證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質量完成.
各項工作由與此相關的項目小組完成。進程中小組成員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隨時反饋信息並對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依據適當的信息系統工具,反饋與協調整個項目的進行。利用現代CIM技術,在產品的研製與開發期間,輔助項目進程的並行化。
精益生產與大批量生產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較
精益生產作為一種從環境到管理目標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在實踐中取得成功,並非簡單地應用了兩種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與企業環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體系,因此精益生產自身就是一個自治的系統。
1.優化範圍不同
大批量生產方式源於美國,是基於美國的企業間關係,強調市場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每個企業以財務關係為界限,優化自身的內部管理。而相關企業,無論是供應商還是經銷商,則以對手相對待。
精益生產方式則以產品生產工序為線索,組織密切相關的供應鏈,方面降低企業協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證穩定需求與及時供應,以整個大生產系統為優化目標。
2.對待庫存的態度不同。
大批量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周「庫存是必要的惡物」,精益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萬惡之源」。
精益生產方式將生產中的一切庫存視為「浪費」,同時認為庫存掩蓋了生產系統中的缺陷與問題。它一方面強調供應對生產的保證,另一方面強調對零庫存的要求,從而不斷暴露生產中基本環節的矛盾並加以改進,不斷降低庫存以消滅庫存產生的「浪費」。基於此,精益生產提出了「消滅一切浪費」的口號,追求零浪費的目標。
3.業務控制觀不同。
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方式的用人制度基於雙方的「僱用」關係,業務管理中強調達到個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則,並以嚴格的業務稽核來促進與保證,同時稽核工作還防止個人工作對企業產生的負效應。
精益生產源於日本,深受東方文化影響,在專業分工時強調相互協作及業務流程的精簡(包括不必要的核實工作,消滅業務中的「浪費」)
4.質量觀不同。
傳統的生產方式將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產中的必然結果。
精益生產基於組織的分權與人的協作觀點,認為讓生產者自身保證產品質量的絕對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犧牲生產的連續性。其核心思想是,導致這種概率性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身並非概率性的,通過消除產生質量問題的生產環節來「消除一切次品所帶來的浪費」,追求零不良。
5.對人的態度不同。
大批量生產方式強調管理中的嚴格層次關係。對員工的要求在於嚴格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人被看作附屬於崗位的"設備」。
精益生產則強調個人對生產過程的幹預,盡力發揮人的能動性,同時強調協調,對員工個人的評價也是基於長期的表現。這種方法更多地將員工視為企業團體的成員,而非機器,充分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
END
關注日料案內所
有趣的信息,其實遠比你想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