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曾問過我同一個問題:你讀書怎麼能讀得這麼快?我翻書翻得很多,但認真讀書有時很難。我一年認真讀的書大概二三十本。算上不認真讀的書,一年有100多本書。我讀書的方法主要有三類:悟讀、精讀和泛讀。
所謂悟讀,就是認真領悟,一句一句認真閱讀和理解,最後甚至通過反覆閱讀背誦出來。這樣閱讀的對象一定是頂級經典著作,是對人類文明和智慧帶來重大價值的著作。這很像是古代的學習,要求學子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一樣。只不過對於那個時候的大部分人來說,背和悟是兩張皮,很多人在還沒有領悟能力的小時候先死記硬背啃下來,等長大後有了人生閱歷,再像牛一樣,把背過的東西慢慢反芻和領會。今天我們已經不一定非要把四書五經都背出來,但像《論語》《中庸》《孟子》這樣的書依然值得深度理解,並把好的部分背下來。這一類著作還有很多,像《老子》《莊子》《孫子兵法》等。讀這樣的書,一天只要讀一段就行,要反覆咀嚼,反覆朗讀,直到有所領悟方能罷休。拿起這樣的書,必須先凝神屏息,保持心態平和,不能有雜念和煩惱留在心裡。
所謂精讀,就是碰到自己特別喜歡的書,在文筆、知識、思想高度上都對自己有啟示的書,可以多讀幾遍。比如我把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讀了四到五遍,書中魔幻現實主義的描寫方式、流暢的文筆、人物命運的描述,都讓我有愛不釋手的感覺。阿來的《塵埃落定》我也讀了三遍,文筆鋪陳上和《百年孤獨》有類似的手法。嶽南的《南渡北歸》厚厚三本書百萬字,我也讀了兩遍,對於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總是心有戚戚焉,久久不能釋懷,拿起了放下,放下了再拿起來。一個人一生總應該有十本左右的書是反覆閱讀的,通過深度閱讀,提升自己的情感度和智慧度。
所謂泛讀,就是泛泛閱讀。我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書,泛泛閱讀就可以了,主要是為了增加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思維的寬度。在出版物和信息泛濫的時代,很多書中的內容是重複的,甚至是無效的。當我拿到一本新書時,一般都會先隨意從中抽取幾頁閱讀,如果讀出點感覺,就會從頭往後按順序翻閱。凡是覺得囉唆不值得花時間的地方,就一掃而過;凡是需要認真閱讀的段落,就放慢速度仔細讀。有的時候讀到好的地方,也會用筆做標記,這樣讀完了可以把重點再讀一遍。這樣的閱讀,我的速度大概每分鐘一頁左右,一般300頁左右的書4個多小時就能讀完。這也是為什麼我能夠每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的原因。但泛泛閱讀也不是讀過就算了,書中如果有給你靈感和思考的地方,要重點標註出來或者掃描存檔,以備日後的學習和引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和習慣,只要自己感到舒坦就好。每個人讀書的偏好和喜歡的內容也不一樣,所以讀書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不用亦步亦趨,別人的觀點最多作為參考。可能一個人推薦的書,另外一個人常常讀得慘不忍睹。對我來說,一杯清茶,一縷陽光,窗外竹影搖曳,窗內書香浮動,就是人生最愜意的享受。
(作者俞敏洪,摘自《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