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有多少,文化品位有多高,但凡遇有遊歷名山大川、人文勝地和商業重鎮的機會,都少不了把景區的標誌性符號攝入鏡頭。這個文化符號有時在你的頭上方或背後,有時你就靠在它的旁邊或直接把手搭在它的身上。
這個符號就是牌匾上的字,或者直接就稱之為牌匾。古亦稱榜書和牌匾書法。
牌匾書法,因其大多取橫勢且字跡大小一般在尺餘以上,俗稱榜書,古曰「署書」,又叫「擘窠大字」。它融入了中國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等藝術,集字、印、雕、色為一體,體現出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我國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瑰寶。榜書因其字跡較大,當以雄渾古厚大氣為上。據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在未央宮前殿建成後,就命負責監造此宮的蕭何題寫匾額。據說為了寫好此匾,他邊思考邊練習,一直用了三個多月時間,最後大筆一揮用榜書篆字寫成「未央宮」三字,大匾掛上因氣勢非凡,令前來觀看的人讚不絕口。自此,蕭何把題寫的牌匾大字,定名為「署書」。
關於榜書,清代的康有為也有論述:「作榜書須筆墨雍容,以安靜簡穆為上,雄渾雅健次之。」他為此特別強調作之與小字不同,自古就有點難。難在執筆不同運管不同等等。總之是大字難在氣密,勢要大,要有巨大氣象,要品相高雅。
記得八十年代初去首都北京,在前門大街大棚欄閒逛,目光被張一元茶莊的牌匾書法所吸引,門口駐足看了幾下而後進得店來。當時買沒買茶葉記不清了,只記得花五塊錢買了一個印有張一元字樣的鐵製的茶葉盒。張一元三字風格屬碑派行楷,略帶宋代大書家黃庭堅的行楷氣勢。乃張一元茶莊1982年特地請書法家董石良先生重新題寫的匾額,也就是沿用至今我們現在依然看到的「張一元」。說來話長,張一元茶莊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名取「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張一元牌匾上的書法最初由清末進士馮恕所題,只可惜無緣一睹了。
說到前門商業茂市,就不能不提譽滿全球的「全聚德」烤鴨店。
等真有一天來了北京前門樓子,也只是在全聚德大樓前的牌匾前來回走了幾遍,沒下定決心進去,說白了一是錢不多二是吃的興趣不夠大,當時也就是八十年代初。這一等就是十幾年,直到二千零幾年才同老婆一起進店品嘗了一頓。當然全聚德牌匾背後的故事,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全聚德」創始人叫楊全仁,原本在前門外做小本的生雞鴨買賣,生意倒挺紅火。當時附近有一家叫「德聚全」的乾果鋪生意做不下去了,他順便買下了這家店鋪,且改名為「全聚德」,並請當時秀才錢子龍題寫了牌匾。說來牌匾上的全聚德三個字,倒也清純樸實,只是氣勢上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
去年農曆正月初九的下午來到臨沂市區,許是有緣就那麼在市裡隨意開著車找路,竟靠近蘭山區洗硯池街的一家酒店,匆匆入駐後來到街上已近暮色,地面上溼溼的,一抬頭天上正飄灑著小小的雪花花,走了幾步驚奇地發現,此處不遠正是書聖王羲之故居的後院。心裡不由一陣歡喜,隨順後院外的圍牆一路向前走去,走著還不時透過有透窗的圍牆向裡眺望,只見裡面有池樹依偎,樓閣倚立,曲徑幽幽。待一臉興奮來到正門,看大門將要關閉,一問工作人員關門時間到了,明天再來吧,頓時怏然不悅。待舉目四望,見正門匾額上有啟功手書的「王羲之故居」五個大字,隨又來了精神,拿出高清P30請隨行的朋友幫忙連人帶匾攝入鏡頭。一陣忙碌,才戀戀不捨離開。
這麼多年喜愛書法,由一般愛好者到比較入門,又到近幾年的相對專業,說實在我比較喜歡寫大字,無論隸書還是行楷書,這也許是我偏愛牌匾榜書的緣由吧。平時生活讀書寫字,斷不了有朋友和單位讓我去寫寫榜書。在實際操作中,我覺得大字榜書雖字字能立,但特別要關注字與字之間的內在呼應和氣韻,做到虛實、動靜、輕重、倚側、大小等等的統一,要力求整體氣勢及章法的有機和諧,自然生動,以及款識的變化。前些天,我們區因為城市品位提升增綠增花美化亮化需要,有關部門領導找到我,要我寫「大美肥鄉」四個字,說要刻在一塊巨石上。特別強調寫好了要過過領導和專家團的慧眼,通過了才可以進入後期製作。接了任務後,我查了書法字典,也有針對性地臨了碑帖。手上有感覺後,開始鋪上宣紙,大筆一揮,先是寫了幾幅隸書,不太滿意。因為大和美按字按隸書的常規寫法都是下半部外放,重複且單調;美字下部撇捺的收放做了調整後,與肥鄉兩字放在一個整體中,還是不夠協調。
於是,改用行書。這幾年我在黃庭堅行楷練習基礎上又在其小字及大字行書上多有用功,為豐富結體用法,還取蘇字米字甚或趙之謙等魏楷體做摻和。這次大美肥鄉四個大字,在字的外形上首先取黃的氣勢,而在字的肥瘦上又增加了蘇的古厚和米的跳宕,因鄉字可用繁簡兩種去表現,就各寫了不同鄉字的兩件榜書,看後覺得用簡書鄉字的那幅整體感覺略佳。寫過交稿,幾天後,也就是二月底的一天下午,有關領導打電話過來,說評審通過,用的正是我較心儀的那件。想來,用書法也可為當地的美化亮化貢獻一份力量,心裡也是滿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