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說,「四大發明」不包括青花瓷器,可惜。首先,謝謝你的提醒。我想補充一下活字印刷的故事。在討論這一點時,其中一個學生補充說,如果畢生沒有從筆記本《孟羲畢譚》中接過畢生,他就永遠不會為人所知。
同時,他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印刷技術無法進行技術迭代,最終導致邊緣化?」過去,我們經常從技術的角度談論它。很多人會說,火工活字規格必須非常統一,文字之間沒有縫紉的布局是不均勻的,用蠟固定的技術要求也是很高的,如果固定不當的布局是不均勻的。這種思路的邏輯不嚴謹,新技術從一開始就不好,到成熟的技術普及愛情,有一個三步迭代的過程。
第一階段,技術很不成熟,但潛力很大,對技術非常敏感,要找到它的價值。例如,在1999年,通用汽車公司生產了第一代電動汽車EV-1,充電僅一天上班,只有熟練的人才能看到它的價值。第二階段可以使用,但價格太高,無法大規模生產或推廣。特斯拉早期的EV就是這種情況,它的價格相當於中檔保時捷,所以麝香汽車在六年內銷售不到20萬輛。在第三階段,技術成熟,價格合理,產品可造福於公眾。當特斯拉3系電動車問世時,它的價格和傳統汽車差不多,但是電動車的好處就在那裡,推出後一周訂購20萬輛。
事實上,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發展在第二階段戛然而止。到明代中期,銅活字印刷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直到清代,印刷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方塊印刷。為什麼會這樣?
01
移動式印刷好嗎?首先,我們想談談它的前身,木版印刷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網際網路上有一句話說,雕版印刷有助於中國古代社會的飛躍。我一點也不覺得誇大其詞。我們知道,唐代的《西廂記》是一個虛構的愛情故事,但是崔英英家族的原型是崔英英英北方伯靈家族的女兒。如果不是為了家庭,就不可能和像張勝這樣的普通人交往了。
唐代家庭為什麼衰落了?它是科舉制度的出現。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大量書籍的出版和學習成本的降低,從而發展了新的互動式科舉方式。從中國首都區位的演變來看,印刷業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為明顯。周、秦、漢、唐等朝代都選擇長安為都城,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它不僅有豐富的水利和糧食資源,而且有著濃厚的民俗風情。獲得優秀的士兵和高素質的馬等軍事戰略資源是十分容易的。
建立政權必須首先解決支配世界的問題。這是一個高風險行業。為了激發戰鬥精神,有必要印證官方誓言。因此,我們發現,歷代前期在長安附近始終會形成強大的軍事貴族,最典型的是隋唐時期的官龍貴族。但到了王朝中葉,國家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已經演變,從推翻國家到吞併和鞏固皇權。可以理解,長安以東的中原地區是經濟中心,首都離中原更近,以便更好地解決經濟問題。鞏固皇權更為現實。皇帝不願意被軍閥包圍,只好到民間去選拔人才,以制衡他們。
除了秦,這些王朝的首都在長安和洛陽也發生了變化。宋代則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宋、元、明、清都城都位於中原。由於印刷的普及,普通兒童可以很容易地閱讀書籍。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國家很容易從平民人口中選擇人才,而地理的短缺則逐漸被土地所彌補。
02
活字印刷操作靈活,一套可以拼出所有書籍,既然是2.0版的版塊印刷,為什麼沒有推廣呢?總之,需求並不高。讓我們看看,什麼類型的書將被用於活字印刷?一是大量搜集《四庫全書》、《康熙辭典》、《二十四史》等書籍。人民中買得起這樣的書的人不多,只有文苑亭、嶽麓書院等機構需要幾套。最好使用手寫複本而不是列印它們。有學者統計,明代文苑館藏的手稿數量遠遠超過印刷本,佔總數的70%。
其次是《論語》、《詩經》等四本書和五本經典著作。這種孔子書是科舉必考書,所以需求量很大,但是沒有必要用活字印刷。雕刻等壽命很長,據北京大學鄭業夫老師計算,一個版塊可以列印多達30000次,這在當今的印刷業中並不少見。因此,印刷這種書就足夠了。第三是個人出版物。當時一個人寫了一本書,流通量不大,而且字數不多。事實上,中國古籍佔了手稿的51%。以上所說的活字印刷的優點不能發揮出來,下面談一下它的缺點。我不敢提我們常稱的「活字印刷低成本」。
事實上,當我們計算帳單時,我們會發現過去的對比被忽略了。一方面,活字印刷工作量大,即校對、活字印刷,完成這兩個步驟需要熟練的工人。在古代,識字是一個門檻,更別說不一定要找到識字的工人,即使真的找到了,工資也不能低。另一方面,木版印刷實際上對工匠要求較少。刻字不一定要刻刻工人的識字,但在他們眼中,他們只雕刻一個數字。明代在長江以南的印刷業發達,長期產生了一批雕刻家,隨著師徒的繼承,這些文盲雕刻家的工藝越來越精湛,印刷書籍也越來越漂亮。這樣,活字印刷的成本驚人地高。
03
在牆上,花牆是香的,但活字印刷在歐洲卻遇到了春天。明朝的曾祖父朱元璋時期,有一個德國人名叫古騰堡,他也發現活字印刷有著不同的命運。古騰堡是否受到中國活字印刷的啟發,學術界仍存在爭議。讓我們把這種宗派鬥爭放在一邊,看看為什麼「古騰堡式印刷」已經成功了。首先,由於拉丁文有數十個字母和符號,校對和重置比漢字難得多。
其次,古騰堡對工藝進行了優化,並對工藝進行了標準化。古騰堡製作了「古騰堡字母」、手壓機和特種墨水。根據吳軍教授的研究,根據古登堡的操作標準,一個人上墨,另一個人上印,一小時的生產線可以印出240張美麗大方的頁面。重要的是,古登堡活字印刷不是一項孤立的技術發明,而是一系列圍繞技術的社會再分配。
古騰堡本人是出版商。發明這項技術後,他和他的弟子們帶著可攜式印表機去歐洲城市尋找投資和印刷書籍。在短短的20年時間裡,這項技術在歐洲迅速推廣。在賺了幾桶黃金之後,出版商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來訓練排字工人。雖然拉丁字母更容易校對,但識字工人更有效。因此,歐洲第一次出現了有文化和有文化的工業勞動力。
同時,為了掙錢,出版商開始尋找有寫作能力的作家來寫書。出版商首先付錢給作家集中精力工作。「合同寫作」的商業模式誕生了。專業作家成長起來,出版商源源不斷地湧進「原材料」。在歐洲,由於古騰堡印刷的推廣,圖書的數量迅速增加。下層階級可以直接閱讀《聖經》和其他著作,羅馬教廷的信息不對稱突然被打破。因此,歐洲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與古騰堡的排版有關。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