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一項偉大的技術,它讓我們能更近距離接近文字,接近文化。
說到印刷術,我們都會想起畢昇,在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在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把字印字印按文章順序,擺滿在鐵板上。然後用火烘烤,活字塊固定在鐵板上,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就可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書的印刷非常快。活字用完這一次,還可拆下來再用。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事,被沈括記錄在《夢溪筆談》中,沈括比畢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昇製造的泥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如果沒有沈括,我們可能不知道畢昇。
其實活字印刷術,只是印刷術的組成部分,畢昇也是在學習了前人的智慧進行的發明創造。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文字刻、寫在巖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材料上。只能記錄很少的內容,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樣就容易失傳,更容易誤傳。在用竹簡書寫的時代,如果想寫書,需要一個刻寫匠,因為在竹子上刻字是一項技術工作。春秋以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大思想家,沒有一人親自著書,原因就在這裡。
在紙使用之後,人們用抄寫的方式來得到書,家裡能有一兩本抄寫的書,就是非常富有的。抄書不但慢,還容易出現錯誤。後來, 印章和石刻給了人們的啟示,出現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次,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在唐朝時,用雕版印刷術印刷曆書。在成都的書店裡還能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佔夢等方面的書。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版就需要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印第二次,那麼,雕得好好的木板就沒用了,非常浪費。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改進了這一問題。到清朝時,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開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大約在1440~1448年,德國的谷登堡創建鉛活字印刷術,雖然比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進、脂肪性油墨的應用,以及印刷機的製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各國學者公認,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是德國的谷登堡。
1845年,德國生產了第一臺快速印刷機,開始了印刷技術的機械化過程。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生產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印刷機,到1900年,製造了6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文章是作者原創,如果覺得不錯,請點讚支持,有不同觀點或建議,歡迎評論交流。
圖片來自於網絡,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