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
一個離現代生活越來越遠的詞,
卻仍然有人在堅守著……
本期名匠——王超輝
誰都不會想到,
木活字印刷術,
竟會以這種方式存活到現在,
而且還養活了一個村子的人。
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嗎?
數百位演員組成方陣,用漢字「和」的演變過程,向世界展現我國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讓無數人為之驚嘆。
人們在自豪之餘,不禁要問:這種古老技藝是否早已失傳,只能去博物館看了?
其實不然,在浙江溫州瑞安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依然完好的保存著。
今年63歲的王超輝,是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第23代傳人,也是木活字印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19歲入行,至今已堅持了43年。
在《了不起的匠人》中,王超輝曾被林志玲稱讚為「神匠」,就是這樣一位匠人,守護著活字印刷技藝的傳承。
浙江人對於血脈淵源尤為重視,即使是在今天,每個氏族也都還保有祠堂和家譜。
家譜每過30年需要重新翻印,添補信息,因此,修譜師這個職業也得以延續至今。
幾十年間,王超輝每年要刻1萬多個木活字、用掉近100支刻刀、70000多張徽制熟宣……
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他都瞭然於心。
修譜是項龐雜的工作,吃、住、修譜,都在祠堂,一住便要好幾個月。
就這樣,每次有人家請王超輝修族譜,他都會將木活字的字盤疊放好,用扁擔穿起,挑著上百斤重的字盤,穿行在長滿苔蘚的青石板路,前往邀請他修譜的宗族祠堂。
首先要收集族人的資料,行話叫「開丁」。一般來說,族人會主動找修譜師登記。但也有一些無法聯繫上的,就需要修譜師自己去逐門打聽。
所需資料整理完成後,便要開始動手做新譜。但在這之前,修譜師還需要給族譜寫序。
王超輝年輕時候文化不高,只好經常康熙字典不離身,根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譜序,一個個字去查,摸索學習。
之後揀字、排版。在成千上萬的木活字中挑出需要的漢字,猶如大海撈針。
而修譜師在短時間內撿字、排版的功夫,全靠一首160字的撿字口訣:「君王立殿堂,朝輔盡純良。庶民如律禮,平大淨封張……」
默念口訣,王超輝在幾秒鐘內便可將所需漢字從字盤中挑出,碼入印版,一一排好。
印刷是決定族譜質量的關鍵,潤版的次數、添墨的多少,都關乎最終印刷成品的質量,十分考驗修譜師的經驗。
等著墨充分後,取一張宣紙覆上,再用棕刷輕輕掃動,直到紙背慢慢透出墨跡。
宣紙揭起時,上面已印滿繁體老宋字。文字方方,墨香淡淡,極其古雅動人。
用手觸摸文字,可以感覺到凹凸不平的紋路。「這是文字的骨骼,也是文化的脈絡。」王超輝說。
最後將印好的紙張,對摺、裝訂,族譜完成。
對修譜師來說,最難的當數刻字。字塊在使用過多次後,便開始失去稜角,字形逐漸模糊,活字是需要不斷補充的損耗品,這才是考驗修譜師真正功底的時刻。
製作新的字塊,是阻斷了揀字工成為修譜師的艱難一步。
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毛筆,在不足一平方釐米的木塊,上寫出一個漂亮的反字。木塊上的字形,一點一點地添補中成型,過程繁複枯燥,沒有生趣。
因為不懂取巧,王超輝一直用毛筆寫,書寫反字功力,逐漸成為了一方之最。
字寫好後,便可以開始動手雕刻,雕刻出細緻的筆鋒需要充足柔和的室外光線。
在晌午到來之前,王超輝要迅速刻完新寫的15個字,每個字花費10分鐘時間,這是經過了40多年的練習才達到的速度。
但這些對於王超輝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他那雙布滿刻痕和墨跡的手也在無聲訴說修譜師的堅守。
在溫州民間看來,用木活字製作出來的譜牒,年頭越久越顯醇厚典雅:略泛黃的宣紙上,一個個莊重大氣的老宋體字,正是家譜古舊、源遠流長這一特性的最佳詮釋。
不過,這門看起來「光鮮」的技藝背後,卻有點失落。現在修譜的需求沒有以前旺盛了,而且電子排版、鉛字印刷更受現代人歡迎,很多修譜師都選擇向鉛活字和電腦妥協。
但王超輝執拗地堅持著木活字修譜:「宗譜是種古老的東西,必須要用古老的木活字去配才合適。」修譜不能投機取巧。
「唯有沾染時間與信念的東西,方可敬畏祖先。」王超輝說。
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11月15日,「中國木活字印刷技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木活字印刷申報「非遺」成功之後,政府不僅在東源村修繕了「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館」,還鼓勵現有的50歲以上的手藝傳承人在今後20年內主動帶徒弟,培養出新的傳承人。
如今在瑞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東源村叫作「印刷村」。而這些成果,離不開修譜師們的堅守,族人對宗族文化的尊敬,和政府的支持。
幸甚,木活字印刷術保留至今;唯願,更多古老技藝長存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