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古代的印刷術早已有之,只不過非常繁瑣,直到宋代時畢昇利用膠泥製作成單個字的模板才有了方便快捷的活字印刷術。
畢昇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他經過不斷的總結歷代雕版印刷的經驗,然後反覆實驗終於在諸多材料中找到了優於木活字的泥活字施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
畢昇在實驗過程中,不僅用過活泥字,而且實驗了活木字印刷,不過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容易變形,而且和藥劑粘在一起不易分開,因此最終沒有選擇木材。在活字使用過程中他先用膠泥做成許多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出一定高度,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常用的字備有十幾個,以備不時之需。一些生闢字隨用隨制。
為了便於揀字,把活泥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標籤。排版時用一塊蘇框的鐵板作託,上面塗一層特製的藥劑然後把泥字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為一版,再用火烤化藥劑,用一塊平板將字面壓平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蓋上紙加一定的壓力。當一版印完再用火烤化藥劑泥活字就散開了可用於其他版。
畢昇的這種方法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極大的提高了印刷的速度質量,比雕版印刷優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