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佛寺道觀概述
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三章概述
古代長沙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禪宗的重鎮,也是中國道教洞天福地的薈集之地,兩教並行不悖,歷史悠長。佛教宣揚慈悲普度、善惡報應,倡導以修行來得到解脫。道教主張順應自然、全性葆真,追求與道合一。看來佛道並無太大的矛盾,因而長沙百姓許多是既拜佛又拜神,佛道雜神同處的廟宇也比比皆是,體現古代長沙人民祈福求安的美好願望。
1904長沙小西門外水府廟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正式產生於東漢。原始道教的源頭是楚地的巫文化,其淵源主要就是古代的神鬼崇拜和黃老之道。屈原《九歌》中的東皇太一是道教神仙譜中最為尊貴的神仙。湘君,即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楚地民間祀奉的湘水之神,她們也成為道教神仙譜的成員。正由於道教與楚文化有不解之緣,湖南大地的名山秀水便成了四面八方修仙求道的人的樂土。
1910年長沙裡仁坡鰲山廟
唐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列有道教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其中今長沙地區佔有二福地、三洞天。開福區鵝羊山為第二十二福地,傳為成少卿升仙之處,舊有仙丹、丹臺等遺蹟。嶽麓山雲麓宮為第二十三福地——洞真虛福地,傳為東晉鄧鬱煉丹處,今存呂祖殿、三清殿、祖師殿等道觀建築。瀏陽大圍山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瀏陽洞陽山為第二十四洞天——「洞陽隱觀之天」,相傳為藥王孫思邈煉丹升仙之處。
民國時期嶽麓山雲麓宮
望城黑麋峰也是道教聖地,山上有大「壽」字石刻,相傳為道教祖師呂洞賓所書。長沙縣榔梨鎮陶公廟,早在晉代,道教「真人」陶澹、陶烜就修煉於此,有「丹臺紫府」之稱。長沙城中的街巷名鬥姥閣、壽星街、玉皇坪、白鶴觀、軒轅殿、太乙寺、三宮殿、雷祖殿等均是道教留下的「遺產」。
與道教創建大體同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進入高潮。三國吳寶鼎三年(268),剡縣僧人蘭法崇來到長沙,創建了「湖湘第一道場」——麓山寺。隋唐五代是長沙佛教的鼎盛時期。隋代著名的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最初出家長沙杲願寺。六朝時建立的道林寺也在嶽麓山,到唐代更加興旺,有「道林三百眾」之說。唐代長沙號稱有「十大叢林」,高僧輩出。如智儼禪師就開講於諸遂良題寫寺名的「大唐興寺」。麓山寺的景岑、寧鄉密印寺的靈祐、瀏陽石霜寺的慶諸都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影響的高僧。唐相裴休奏建的密印和石霜寺,分別成為禪宗溈仰宗和臨濟宗的祖庭。五代馬楚王朝又把長沙叢林再次推向高峰。建於927年的開福寺,寺僧眾多,寺院之宏,法席之盛,勝過前代。
民國時期開福寺
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大都建築在風景最幽靜優美的地方,把自然美和神靈美融為一體,使人產生一種「天人合一」和「返樸歸真」的心理感受。長沙地區著名的佛寺道觀不僅有菩薩和神仙的聖跡,而且還有山川名勝的地靈,它們把神靈的神聖性和地靈的空間性融成了一體,把天上的神靈和地上的環境結合到了一起,使宗教的聖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神聖美,因而能把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的虔誠之心維繫在有限的宗教空間之中。
民國初期寧鄉祖塔鄉同慶寺靈祐塔院
長沙地區寺觀建築布局一般採用縱向的中軸對稱、天井院落組合的傳統形式。佛寺常以水景相結合,大多建有「放生池」。早期佛寺建有佛塔,如南朝劉宋時麓山寺「作為塔廟」,唐代鐵佛寺建有湘春塔,五代開福寺建有千佛塔等。但後期佛寺建塔並不盛行,可能與禪宗的發展有關。今存佛寺規模較大多有多進山門,多進庭院,縱深依山而上,但主體建築都是「大雄寶殿」。在城鎮的佛寺,建築一般緊湊密集,較小的幾乎與居民無異。道觀規模一般較小,不設鐘鼓樓之類,更接近民間祠堂神廟。較大的道觀多處在城鎮,常設置戲臺於前部,以適應廟會公共活動的需要。
民國初期寧鄉回龍山白雲寺
佛寺道觀建築的營造法,早期較大的寺廟多用木構歇山頂,較晚時期除主殿用單簷或重簷歇山外,其餘殿堂多用硬山磚木結合,並突出弓形封火山牆及高大的牌樓式山門,與一般民間建築形成明顯反差,成為寺廟獨有的一種標誌,體現了長沙本土寺廟的建築特色。大殿的構架大多採用抬梁與穿鬥相結合,早期寺廟保留了許多古老做法,如梭柱、木槅、月梁、鬥拱、駝峰,以及東西階等等,但又不受官方營造法式的束縛,形成多種造型變化,從而反映出較強的地方特色。
佛寺和道觀雖同屬宗教建築,但在平面布局和營造方式還是略有不同。漢傳佛教寺廟深受宮殿、王府、壇廟、住宅等傳統建築模式影響,一般都由一組又一組的庭院式建築組成,中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單體建築種類非常豐富,殿、堂、樓、閣、廊、廡、亭、臺等,凡是中國古代建築的諸多類型在漢傳佛教寺院中幾乎都有。
望城戴公廟
瀏陽文家市陳大真人廟
道觀雖然也深受傳統建築形式的影響,但更注重道法自然,提倡隱居修煉。因此,道觀建築大多依山就勢,順勢布局,高低錯落,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道觀雖然也講左右對稱,但一切得遵行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的方法。在道家看來,坐北朝南代表了乾南坤北。東為青龍,屬木;西為白虎,屬金;東西對稱,即為八卦上的坎離對稱。觀中庭院採用四合院形式,四方代表著金、木、水、火,中心為土,故四合院就象徵著五行俱全、吉祥如意。
附:第三章佛寺道觀目錄(僅收圖書出版時尚存的主要寺觀)
佛寺 麓山寺 開福寺 鐵爐寺 洪山寺 黑麋古剎 杲山寺 石霜寺 登龍寺 定水寺 密印寺 白雲寺
道觀 雲麓宮 河圖觀 陶公廟 天竺山道院 戴公廟 玉皇殿 麻衣廟
本文原載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主編 謝建輝 撰稿 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