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傳統民居概述

2021-01-13 訪古湖湘

長沙傳統民居概述

本文原載2006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一章的概述

長沙山水懷抱,民風淳樸,氣候溫和溼潤。長沙的傳統民居在這種條件下經歷了數千年的勞動洗禮和生活磨練,留存至今,其建築文化特色無不反映出鮮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長沙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季節變化明顯,春秋短促,冬夏綿長。長沙距海洋較遠,又處於衝積盆地,邊緣地勢高峻,向北傾斜,北方冷空氣深入聚集。冬春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山勢高聳,雨量充沛但不均勻。針對這種氣候特徵,長沙民居朝向多以南向為主。有的因地基壓制不能建成南北向的,則主臥多設八邊形樓房,以保證南北通風。多以天井院落解決內部通風火光和下水的問題,多數都有防潮層,勒腳較高。屋頂多蓋小青瓦,以硬山、歇山為多,坡度較大,以利於排水。粉牆或清水牆,木構柱身大部分外露,與柱間的粉牆色彩調和,給人以簡樸之感。

坡子街伍厚德堂

長沙地區由於長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形成高下有等、內外有別、長幼有序,以及中為尊、東為貴、西次之、後為卑等禮儀制度。這種制度反映在民居上,無論是城鎮公館還是村落民居,都形成以堂屋為中心,正屋為主體,中軸對稱,廂房、雜屋均衡擴展,天井院落有序變化的基本格局。

樂新巷唐生明公館(2005年拆除)

長沙城和長沙周圍集鎮官員的私宅稱「官附」,俗稱「公館」,民國時期的較豪華民房亦稱「公館」。這些公館一般都是由單獨的大門、庭院和主體建築構成的獨立住宅。長沙近代公館多為磚木結構,少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用的磚、瓦、石灰、花崗石多為本地材料,至今還可見到建築物紅磚上的「裕湘」字樣。基礎處理習慣用花崗石鼓形墩作木柱基座,牆基以石灰、砂、碎磚三合土墊底。

早期公館外牆多青磚清水牆,牆體以「六一尺」(20×3.33×3.33釐米)薄磚鬥砌填土,或「六九寸」(10×20×30釐米)大磚眠砌。後期公館逐漸以機制紅磚取代青磚。正空所用空架常用五柱落地,進深較大的常用七柱落地。屋面一般用小青瓦,中後期公館發展為機制筒瓦。院牆挑出簷口用方椽,一般挑出45—60釐米,不做封簷與沿溝。主體建築挑出簷口用釘掛樓板,並加沿溝。

福源巷左學謙公館(2002年拆除)

出於治安和人身安全的需要,院牆較高,一般高於4米。沿街及沿院牆一般布置輔助用房、入院大門和天井。

大多數公館都設置前後天井。前天井實際上成為巷內公共空間與戶內居住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後天井一般作洗漱之地。臨街公館都是獨門獨戶,但又戶戶相連,所以分戶牆便演變成了具有長沙傳統的馬頭封火山牆。清代封大牆富於變化,有波浪形、貓弓形、大弧形、翹角形等,但到民國時期一般已簡化為「一」字形或梯級形。

上了小富的人家,住宅裝修都十分講究。公館大門為兩戶厚杉木板拼成,門外壁鑲竹條或嵌鐵釘,有銅盤門環,底座飾麒麟圖案。大門框架用飾花的花崗石建造,通稱石庫門,長沙俗稱「槽門」。有的在大門一側另嵌小門或瞭望窗口。中型公館進大門約5步有木板鼓壁,俗稱「中門」,逢婚喪喜慶或迎接貴賓則將中門打開。進中門為天井和正廳。正廳設神龕,兩側擺雕花靠椅。正廳反面為倒廳,亦稱花廳,擺花卉盆景、金魚池等。大型公館的天井兩側另闢橫廳,形成「三合院」。橫廳有八方門或月形門,門側掛有楹聯,門額有橫披。廳內供佛像、財神或關公像,其兩側各有臥房。不設橫廳的公館一般有三進或五進。每進有廳堂,堂正中懸長軸畫幅,俗稱「中堂」。中堂多為「福祿壽三星」「歲寒三友」「鍾馗捉鬼」之類的國畫。多數公館內有水井,凡有水井的在大門口釘有「井」字標牌,供消防急需。

福勝街革成旅社(2004年拆除)

店鋪是城鎮民房的一個重要類型,一般都是前店後坊或前店後宅,有的一樓作鋪房,二樓作住房,有的則是店、坊、宅三結合。長沙城的店鋪大致有分為公館型和當街型兩種類型。公館型店鋪為磚石牆壁、黑漆木製大門,進大門正中有香案財神,條屏書畫,廳上方擺榮幾靠椅,陳設富麗堂皇。正廳的一側為鋪房。規模大的店鋪設有花廳,廳內置水池假山盆景花卉。鋪臺末端靠正廳處豎黑漆招牌書「老一言堂」「童叟無欺」等語。這類店鋪多經營綢鍛布匹、金銀首飾、中藥材、南貨食品等,如八角亭的介昌綢布店、養天和藥局、九如齋南貨號等便是這種類型。

望城喬口鎮傳統商鋪

當街型店鋪一般為二層坡屋頂、小青瓦民房。一樓全部裸露,入夜時用木板嵌合封閉,俗稱「關板子」。二樓為住房,多設臨街走廊,用木欄杆圍護。店鋪招牌講究醒目,橫豎不拘一格,有的招牌用橫幅懸於街心,或用幌子、布簾豎掛,有的木招牌立於人行道上,稱作「坐牌」。茶樓、酒店、當鋪則掛一面大旗,旗上寫上「茶」「酒」「當」等字樣。當街型店鋪多為中小型商店,約佔當時商店的80%。如三興街李富春故居原系其祖父所開「李福星」扇店,便屬這種當街型小型店鋪。

靈官渡仿西式民居(2001年拆除)

1904年長沙開埠後,洋行、外僑蜂擁而至,建成了一棟棟「洋樓」,加之滬、蘇等沿地區商人入湘,長沙民居逐步融入了西方的建築元素。但純粹的西式建築卻很少見,只是造就了許多中西合璧的公館。這類建築所作的改進主要有:天井平面布局更為自由,入口大門採用西洋古典的拱券式樣,一、二層樓採用「券廊式」風格,住房講究寬敞明亮、空氣流通,分別建有起居室、書房、餐廳、衛生間、儲藏室等。如唐生智、何鍵、李默庵、李覺等達官貴人的公館都屬於這種類型。

農村民居的進化程度明顯落後於城鎮,由於宗族觀念的深刻影響和農耕社會的封閉特點,以及「江西填湖廣」等舉族遷移開拓等歷史原因,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在長沙地區較為普遍。後來隨著交通和經濟的發展,宗族界限有所突破,形成異姓雜處的村落,但仍保留著許多姓氏地名,如左家壠、陳家村、易家灣等。長沙農村的大屋場常以地主大宅,或宗族祠堂為主體或中心,毗連擴展,甚至全村建築排列整齊,緊密連繫,巷道迴環,形成龐大的建築群體。

由於長沙夏季氣候炎熱,村落內利用敞廳、天井、巷道,加速空氣對流,以形成涼爽的穿堂風。這種民居群落前面常設魚塘,後面種植竹木,用以改善小氣候。長沙縣北山的常家大屋、金井的鄭家大屋、瀏陽縣龍伏的沈家大屋等。都屬這類村居群落。前兩者已不復存在,而沈家大屋則由於瀏陽開發較晚而有幸保存下來。沈家大屋佔地13500多平方米,有永慶堂、師竹堂、德潤堂、三壽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主體建築。院中有院,天井穿插,亭廊相連,形成一個有17間廳堂、20處天井、30多條廊道、20多棟樓房、200餘間大小房屋的古建築群。

瀏陽龍伏鎮沈家大屋

由於農村小農經濟生活、農業生產活動的需要,以及自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因而農居建築與城鎮住宅形成明顯區別。長沙農居大多依山傍水,少佔良田,人居與自然融為一體,顯示出濃厚的村野情趣。布局較為開敞自由,造型較為簡樸自然,雖也以三五開間正屋為主,但廂房、披屋的配置因地制宜,不苛求對稱,且多橫向展開,以充分利用等高坡地。屋前多有曬穀場,屋側、屋後多建有畜欄、倉屋。有的外加竹籬、矮牆,側開槽門,更顯田園特色。

麻園嶺陳明仁公館(2000年拆除)

近代長沙名人輩出,因此留存下來的傳統民居中,很多是名人的故居,這是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時間越向後移,其價值也越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劉少奇故居、黃興故居、譚嗣同故居等,還有大批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日又成為發展「紅色旅遊」的一種資源。但由於受意識形態的束縛,許多「非紅色名人」的公館,有的被拆掉了,有的雖有幸保存下來,但早已改為辦公用房或居民住宅。名人故居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願人們善待它、愛護它、利用它,讓其發揮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科學發展城市中的應有作用。

本文原載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主編 謝建輝 撰稿 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等

相關焦點

  • 長沙佛寺道觀概述
    長沙佛寺道觀概述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三章概述古代長沙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禪宗的重鎮,也是中國道教洞天福地的薈集之地,兩教並行不悖,歷史悠長。佛教宣揚慈悲普度、善惡報應,倡導以修行來得到解脫。道教主張順應自然、全性葆真,追求與道合一。
  • 長沙書院文廟概述
    長沙書院文廟概述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四章概述長沙素有「瀟湘洙泗」之稱。「瀟湘洙泗」一詞出自北宋文學家王禹偁《潭州嶽麓山書院記》:「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謂荊蠻,茲為鄒魯。」他把長沙與孔孟的家鄉「洙泗」「鄒魯」相提並論,是對古代長沙文教發達的高度讚譽。今日以什麼來見證「瀟湘洙泗」呢?
  • 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二章概述 祠廟和會館都是地方性的祭祀性、聚會性建築。
  •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匠道路 | 執著傳薪火 |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概述》
    圖1.1.3藍藍泉州灣           閩南傳統建築(尤以民居建築)個性突出、特色鮮明、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紅磚白石,燕脊斯飛;雕飾彩繪,文光藝彩,在中華民族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圖1.1.5閩南建築大觀園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以泉州為其代表。閩南傳統民居被建築界視為南派建築的精華,而紅磚又是其典型特徵。
  • 什麼是中國傳統民居?
    由於地域廣袤,各地各不相同的自然條件、氣候環境,帶來文化風俗、民族習慣的差異,民居建築呈現出「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樣態。所謂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也就是億萬中國人的居住建築——我們的家。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歷經史前文化時期、先秦時期、秦漢到南北朝時期、隋唐、宋遼金元、再到明清時期,中國人的家隨時間推移、生活方式改變、技術發展進步,民居形制也在不斷演進。中國傳統民居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處?
  • 臺灣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於是,他們自家鄉聘請工匠,甚至從家鄉購買石材木料運至臺灣,按照家鄉的傳統房屋形式建起一座座屋厝,移民們在臺灣建造自己家鄉的傳統民居,既是為了排遣「移民他鄉為異客,日日愁腸思故鄉」的思鄉之情,也是為了尊重自己的祖先和傳統的文化。因為閩南人居多,所以在臺灣的傳統民居中以閩南傳統民居風格為主要特色。
  • 中國古建|五大特色傳統民居
    中國傳統古建築 是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其中民居建築 更是傳統古建築中 重要組成內容 不同地理環境和人文情況 造就我國豐富多樣的民居建築面貌
  • 黃土高原傳統民居「窯洞」解析
    中國有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它們之間各不相同但均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在黃土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作為黃土高原的產物,在中國西部的千溝萬壑中可謂是隨處可見,它們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地理風貌。說起黃土高原傳統民居「窯洞」的歷史,你可了解?
  • 中國傳統民居與地理環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居文化也許最能反映地理環境特徵。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由於南北緯度跨度廣,南北熱量差異明顯,體現了從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到寒溫帶的過渡;東西經度範圍廣,從東部沿海到西北內陸,降水差異十分顯著,體現了從溼潤、半溼潤、半乾旱到乾旱地區的過渡。這種複雜、巨大的氣候差異深刻地影響分布其中的民居建築。
  • 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解析
    在中國有五種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被統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它們分別是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和雲南的「一顆印」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
  •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燕尾脊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 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
  • 專家呼籲:加強保護利用特色傳統民居
    科技日報訊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鄒平輝)「現在,許多城市在快速開發建設中漸失個性,能表現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築群或區域越來越少。亟須加強對特色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利用。」11月11日,在湘潭召開的第21屆中國民居建築學術年會暨民居建築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湖南科技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餘翰武稱。
  • 湖南的傳統民居,東南西北美的各有不同!
    歡迎關注「中規設計」傳統民居體現個性,承載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居住風格,呈現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傳統民居多依山傍水,靈活多樣,從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就可以體現出當地的環境特點、風土人情、文化審美等等,然而,這樣的傳統民居越來越多的消失了......
  • 大江南北那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
    放眼幾千年來,中國傳統詩詞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描寫建築的詩句,有的讚美黃鶴樓的高聳巍峨,有的獨愛醉翁亭的清淨嫻雅,有的歌頌紫禁城的莊嚴輝煌。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建築文化佔著相當大的比例,今天皮夏帶大家一起領略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 南北各異,百花齊放,盤點饒有特色的中國傳統民居
    二、窯洞、華北民房、江南民居的不同風格建築從根本上來講是人類為自己尋找或建造的一個滿足需要的場所,這個需要的幾大基本特徵是:安全、防曬防雨、便於停歇。我們今日第一個要參觀的房間,就是從傳統洞穴演變而來的陝北窯洞。因為窯洞是現代建築中最具有傳統特色和原始特徵的,故至今仍帶有好多原始社會的特色。
  • 各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民居,你了解多少?
    按區域分,中國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包括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北京民居、華南民居、以及少數民族民居等。江南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與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閉式院落,但相對緊湊一些。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點是馬頭牆和青瓦。馬頭牆高人,能把屋頂都遮擋起來,起到防火的作業。門樓用石雕和磚雕進行裝飾,裝飾紋樣富有生活氣息。宅院大多依地而建,分三合院、四合院,合院又有二進、三進之分。徽州民居屋頂的處理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特點。
  • 建築文化︱山東傳統民居建築
    濟南四合院山東傳統城市民居大多集中在就舊時各地的府縣城鎮之中,分布與全省各地,只是各地規模不同而已。大都留存有清代民居,少數城鎮中保留有明代民居。各地城鎮民居中,最為典型的應為濟南就成的民居,濟南舊城區位於現在歷下區環城公園以內,其歷史迄今已有1000多年了。舊城民居一直沿著傳統而穩定的趨勢發展著,特別是明代以後,建築規模大大超過了前代。
  • 長沙酒吧將傳統庭院文化元素和近代公館元素,與酒吧文化進行結合
    酒吧文化自進入長沙開始,酒吧內部空間設計上努力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始終是大趨勢,在部分長沙酒吧中,地方文化元素甚至成為了整個酒吧的文化主題。例如,位於長沙河西大學城的「簡緣酒吧」,其定位人群是大學生和都市白領,因此,設計之初,酒吧經營者傾向於選擇一些具有文化底蘊的長沙地域文化元素如:簡贖、歷史街區建築元素、歷史人物和革命故居等,再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最後確定主題元素。
  • 德國南部的傳統民居
  • 獨具特色的川東傳統民居—猛山老院
    檁上彩繪2在猛山現今尚保存著一些獨具特色的鄉村傳統民居。這些傳統民居多為清代建築,以單簷懸山式屋架,小青瓦屋面,穿鬥架梁的木構平房為主要特色;布局為三合院、四合院,或遞進式四合院。它們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渾然一體,完整或相對完整地向人們展示著久經風霜的身姿。這些風貌各異、古樸雅致的民居在當今城鎮化進程中未被破壞和拆除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