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2021-01-13 騰訊網

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二章概述

祠廟和會館都是地方性的祭祀性、聚會性建築。祠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用以紀念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般建在與其活動有關、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另一類為宗族祠堂或家廟,分布在城鎮和聚族而居的村落。會館通常也是一種神廟,是同籍商幫或同業商幫祭祀祖師、聚會議事的場所。舊時祠廟會館遍布長沙城鄉,並形成了地域性的建築特色。

長沙為名人立祠歷史悠久。文字記載最早的祠廟是西漢之初的吳王廟。吳王即是漢高祖劉邦所封的長沙王吳芮。據《一統志》載,吳王廟在「長沙縣西北吳王冢旁。」《湘城訪古錄》說得更為具體:「吳王廟在長沙北門外,今北門外大道旁菜園內有極小之廟,即其地。」

民國初年賈太傅祠(即賈太傅故宅)

稍後,大政治家、大文學家賈誼貶謫長沙,居今太平街太傅裡。其故宅後來改為祠,歷代增修,明代又合祀屈原,稱屈賈祠,規模崇宏,至今遺址猶存。東晉大將軍陶侃,以軍功封為長沙郡公。長沙百姓為紀念這位傳奇式人物,在他曾住過的沙河街建起了陶公祠。陶公祠門樓為戲臺,內有大空坪,北為殿堂,分前後兩殿,前殿供鐵質陶公鑄像,高約丈許,惜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

還有為健在的人建「生祠」的。如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嘉定十五年(1222)以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在官「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湘城士民感佩其作為,在今南牆灣立生祠以祀,名「西山先生祠」。

到清代為歷史名人建祠形成高潮。一方面許多舊祠得到修復或重建,如重修賈太傅祠,重建張仲景祠(在今蔡鍔北路),韓公祠(祀東漢長沙太守韓玄,在學院街)、李公祠(祀南宋末潭州知州李芾,在路邊井)、友靈公祠(祀明代兵部右侍郎王偉,在營盤街)、蔡公祠(祀明末長沙推官蔡道憲,在太平街)等等。

另一方面,大肆為對「國朝」有功的地方官員建立祠堂,如賢良祠(祀康熙年間偏遠巡撫趙申喬,在今蔡鍔北路一帶),郎公祠(祀康熙年間湖南布政使郎永清,在育嬰街)、呂太守祠(祀乾隆年間長沙太守呂肅高,在走馬樓)等等。鹹豐年間又為跟太平軍作戰有功的官員和陣亡將領建立了許多祠堂,如三公祠(祀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和布政使潘鐸,在三公裡)以及三忠祠(在錫慶裡)、十忠祠(在司馬裡)等。

到清末,清廷詔諭為已逝高官立祠,長沙城有三大祠堂非常引人注目。三大祠堂是位於局關祠的曾文正公祠、位於北正街的左文襄祠和位於小瀛洲的席少保祠。今中山路船山學社舊址即曾祠遺蹟,局關祠今田家炳實驗中學為曾祠園林浩園舊址。今湘春路工人文化宮內的假石山則為左祠的遺物,長沙市博物館存有「賈太傅祠」「賈太傅饗堂」等碑刻。席少保亦為湘軍將領,官至貴州布政使,其後裔席楚霖民國中期曾任長沙市市長。據民國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蹟今釋》載,席少保祠園內水塘廣寬數畝,清流似鏡,可以通舟,旁植花竹,交相掩映,一時稱為勝跡。

局關祠街曾文正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北正街左文襄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小瀛洲席少保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嶽麓書院內也建起了濂溪祠、朱張祠,城南書院建起了船山祠等,以紀念這些對湖湘文化有卓越建樹的大師。

清末船山祠(今無)

族必有祠,民間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更是遍及城鄉。街名中有徐祠巷、毛祠巷、王祠巷、範祠巷等,也印證了古代長沙宗祠之普遍。祠堂或家廟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時又是向族眾宣講封建禮法的課堂,也是族人討論族中事務的場所,還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成為宗族的象徵和中心。宗族的內部結構一般為:宗族——房派——支族。與此相對應,宗族建祠時會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觀念,建不同層次的祠堂。

今留存有老照片的長沙最久遠的宗族祠堂為位於戥子橋的陳氏宗祠。照片為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1906—1909年所拍。柏石曼拍攝的中國古建築照片已結集為《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築》一書出版,書中寫道:「背景顯赫的陳家在長沙城裡擁有一家最美的祖宗祠堂。」這個「陳家」,乃清末編纂《湘城訪古錄》的陳運溶一族。據載,1904年春宋教仁由桃源來長沙組織華興會時寄居於此。20世紀30年代祠堂開設「至善小學」,陳運溶後裔陳繼徵、陳士琦相繼任校長。1949年至善小學為長沙和平起義北區的聯絡據點,校長陳伯勳參與了策反交警總隊的工作,並推為北區和平委員會副主任。1951年郵電學校接收該校,祠堂建築陸續被拆毀。

戥子橋陳氏宗祠(20世紀50年拆除)

長沙城內其他祠堂也十有九毀,農村存數則較多,凡族居人口較多的地方或適中的地方可見到。祠堂由地方或家族集資興建,分為總祠、支祠和家廟,多採取軸線對稱布局,三進或四進,即大門、儀門、享堂、寢堂。長沙地區的祠堂蓋小青瓦者居多。布局嚴謹,一般都有高大的正殿,用以陳設和供奉一族或一支(房)、一家祖先的神主牌位。正殿前有天井或庭院,周圍有廊屋、廂房。廂房一般用於存放家譜、族譜和祭祀用具等。較大的祠堂,如寧鄉溈山高氏祠堂,前院建有戲臺及兩側廂樓,供集會與唱戲聽戲之用。

祠堂建築形式地方特色鮮明,反映出典型的長沙民間做法。長沙地區的祠堂多圍以高大的封火山牆,突出的牌樓式大門飾以各種堆塑浮雕。簡潔的青磚清水牆,以其山牆起伏變化、簷口、墀頭、脊飾等處理,手法表現出不同的家族的淵源和特點。庭院、天井與正廳、正堂、後寢、管理用房的平面組合,既繼承了長沙民間建築傳統,也適應同族成員集體活動的需要,在裝修、裝飾上則表現出肅穆而隆重的氣氛。

會館建築形式類似於祠堂,主要是同籍或同業公共集會和進行祭祀、娛樂活動的場所,通常又是行會的駐所,有時還為同行商人或外地行商提供食宿方便。會館也是神廟,一般依本籍或本業供奉祖師的不同而起名。如江西會館名「萬壽宮」,福建會館名「天后宮」,錢業會館名「福祿宮」,藥材業會館名「神農殿」,酒館業會館名「詹王廟」,泥木業會館名「魯班廟」,糟坊業會館名「杜康廟」,屠宰業會館名「桓侯廟」,成衣業會館名「軒轅殿」,理髮業會館名「呂祖殿」,戲班業會館名「老郎廟」,綢緞布匹業會館名「天孫宮」,茶、面、豆、油業會館名「雷祖殿」等等。當然也有以地名作會館名的,如山陝會館、蘇州會館、粵東會館、中州會館、雲貴會館、湖北會館等。會館推舉業中資力雄厚而又講誠信者為「值年」,進行管理。勢力較大的會館還購置有大量「公山」「公田」以供糧餉。

會館較之一般祠堂,更為壯觀華麗,商業氣息較為濃厚,其牌樓式門樓裝飾更為突出。大多數會館都建有戲臺、正廳、正殿、後殿和左右廂房等,集祭祀、集會、娛樂、辦公、住宿等功能於一體,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如位於今銅鋪街小學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始建於宋代,清代多次重修,以致規模崇宏,建有真君殿(祀許遜)、坊表、戲樓、至斯堂、公正堂,還有不同行業祭祖的關聖殿、文昌宮、財神殿、大雄殿、雷祖殿、杜康祠等。又如位於寶南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魯班廟,共三進殿宇,佔地3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由山門、戲臺、廟坪、五睦堂、觀音堂組成,氣勢恢宏,華麗堅實。今銅鋪街萬壽宮尚存清乾隆間石獅一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寶南街魯班廟早已無覓蹤跡。

寶南街泥木業會館魯班廟(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有的會館有幸保留到20世紀80年代初,始位於坡子街的長沙錢業會館「福祿宮」,佔地2578平方米,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內供奉財神。大殿由8根1.5米見方,7米高的方形花崗石柱支撐。花崗石門框上雕刻有太極圖案。1983年12月西區少年之家以「危房」為藉口,將福祿宮一舉拆除,不少市民深表痛惜。

福勝街蘇州會館舊址(2006年本書出版時尚存)

天心區福勝街11號為清代蘇州會館舊址,為民國時期利用會館建築所改建,今為居民住宅。磚木混合結構,青磚清水外牆,內屋多為木結構。今雖隔建為眾多房間,但原會館神殿、祠堂、廂房等的布局依稀可見。據清光緒《善化縣誌》記載,蘇州會館建於清康熙年間,前進門樓戲臺方坪,正棟為關聖殿,左為文昌閣,右為財神殿,中為翠波閣。後進,中為大雄殿,左為雷祖殿,右為杜康祠。2005年列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

附:祠廟會館目錄(僅收圖書出版時尚存遺蹟者)

紀念性祠堂三閭大夫祠 賈太傅祠 曾國藩祠(湖南自修大學舊址) 相國廟 譚烈士專祠 忠烈祠 湖南省警察紀念堂

宗族祠堂徐家祠堂(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 劉家祠堂(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駐地舊址) 李家祠堂(紅一方面軍成立舊址) 範家祠堂(紅軍醫院舊址) 常家祠堂 孔氏家廟 魯氏家廟 餘氏祠堂 藺氏宗祠 陳家祠堂 李氏宗祠 張氏家廟 廖家祠堂

神廟會館魯班廟舊址 太清宮遺蹟 蘇州會館舊址 楊公廟 寧埠八元堂 萬壽宮舊址 財神廟古宅

本文原載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主編 謝建輝 撰稿 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等

相關焦點

  • 長沙書院文廟概述
    長沙書院文廟概述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四章概述長沙素有「瀟湘洙泗」之稱。「瀟湘洙泗」一詞出自北宋文學家王禹偁《潭州嶽麓山書院記》:「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謂荊蠻,茲為鄒魯。」他把長沙與孔孟的家鄉「洙泗」「鄒魯」相提並論,是對古代長沙文教發達的高度讚譽。今日以什麼來見證「瀟湘洙泗」呢?
  • 長沙佛寺道觀概述
    長沙佛寺道觀概述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三章概述古代長沙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的禪宗的重鎮,也是中國道教洞天福地的薈集之地,兩教並行不悖,歷史悠長。佛教宣揚慈悲普度、善惡報應,倡導以修行來得到解脫。道教主張順應自然、全性葆真,追求與道合一。
  • 長沙傳統民居概述
    長沙傳統民居概述本文原載2006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一章的概述長沙山水懷抱,民風淳樸,氣候溫和溼潤。長沙的傳統民居在這種條件下經歷了數千年的勞動洗禮和生活磨練,留存至今,其建築文化特色無不反映出鮮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長沙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季節變化明顯,春秋短促,冬夏綿長。
  • 覃猷和祠重修記|及宗支世系概述
    覃猷和祠座落在陸川縣馬坡鎮界垌村高村隊谷籮嶺,世稱寶鴨地。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1730年)。由遠敷、遠光兄弟兩注資共建。立坐醜36度向未216度兼艮坤縫針吉度。覃猷和祠,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水口收藏,左右互襯,四周群峰屏列,氣勢勻和。 前有門戶把守,遠瞻沙湖嶂,奇峰林立,景色瑰麗。先祖按:「左環右抱必有氣」之定律。這是財氣、靈氣和福氣。
  • 「長沙」名字的由來
    當時「長沙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據孔晁注「王會篇」,謂「長沙鱉」「特大而美故貢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長沙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這是長沙之名出現有據可考的最早時間,此後在《戰國策·趙策》中有「長沙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長沙,楚之粟也」等等,長沙的名稱就屢見不鮮了。
  • 湖南長沙周邊附近的屈子祠(屈原祠)旅遊景點遊記心得:歷史悠久
    屈原祠位於玉笥山頂上,臨河而建,它建於漢代,現存的屈子祠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又稱屈原祠,現在是屈原紀念館,寺內有許多掛在屈子祠的後人的詩詞題詞。屈子祠現有建築包括新房閣的主殿和屈子祠紀念碑,寺內有許多樹齡超過300年的桂花古樹。八月,桂雨瀟湘令人耳目一新,屈子祠周圍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臺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性建築,被稱為玉笥山八景。
  • 小星球·星城長沙
    (此說最流行) 我國自商、周以來逐漸形成的據以觀測天象的二十八宿(星座)中,有一宿叫診宿,根據古天文學的星宿定位,軫宿位於荊州上空。軫宿旁邊有個附屬於它的小星,名叫長沙星。因此,歷史上就有這樣一種說法,長沙是因長沙星得名的。時至今天,長沙人仍然有稱長沙為星沙的。
  • 洛陽人賈誼為何稱「賈長沙」
    賈太傅祠,位於長沙市太平街太傅裡,清末稱賈太傅故宅,今稱賈誼故居。太傅裡原名濯錦坊,相傳屈原流放期間曾在這裡「濯纓」。因賈誼擔任過長沙王太傅,故名太傅裡。賈誼(公元前200—169),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人。少時俊美而聰慧,十七八歲時便以擅長朗誦《詩》《書》和會寫文章聞名郡邑。
  • 洞庭湖中有座「江南第一祠」,湘妃祠跟乾隆皇帝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現在身在洞庭湖中,眼前的這座「江南第一祠」,跟乾隆皇帝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此湘妃非彼香妃,並不是指清朝乾隆皇帝的那個身上帶有香味的香妃,而是指湘水女神,娥皇和女英,她們又是誰呢?就有這麼一個故事,在三皇五帝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認為誰有才,有德,才可以當皇帝,所以,當時堯帝看中了舜的才華,認為他德才兼備,對他進行了三年的考察,並在當時把兩位女兒一起許配給了舜帝,三年之後,舜帝通過兩位妃子的輔佐幫助,讓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所以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二妃,就建造了這座湘妃祠。冠名第一的稱號大家可能要質疑了,為什麼它能是第一呢?
  • 2018最新湖南長沙一日遊路線,長沙一日遊,長沙一日遊攻略
    長沙,湖南省省會,來到長沙第一感覺就是熱,由於計劃只停留一天,因此來趟市內遊,許多網站都有長沙一日遊一日遊的推介,但我不想跟團遊,被一些時間限制,因此找到長沙小蜜蜂自助遊 說出我們的喜好與需求量身定製了一日遊的行程。
  • 遊玩包公祠
    古香古色的包公祠就坐落在河心的花香墩上。                       很高興今天能和宋慶齡一家一同去包公祠遊玩。上午十點,我們從萬綠園小區出發,叔叔開車,我和宋婧怡、小寶還有阿姨坐在後排座。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開心極了。半個小時左右,我們到達了包公祠。從外觀上看,包公祠的規模並不雄偉,但布局莊重優雅。叔叔阿姨為了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包公祠。還給我們請了導遊講解。我們沿著走廊向東走。
  • 香港遊記:黃大仙祠
    「我要去黃大仙祠」,我告訴師傅目的地。可這位看起來有60歲左右的師傅卻不停地搖頭,看來,普通話,他聽不明白。可他的港式粵語,我也聽不懂。怎麼辦?這位師傅很聰明,他拿出紙筆,示意我寫給他看。於是,我認認真真地寫上了「黃大仙祠」,這下,他明白了。
  • 魯仲連祠拾貝
    修建後的魯仲連紀念祠為5間仿古建築,磚木結構,青磚琉璃筒瓦,大殿正中有魯仲連泥塑像,大門上層為魁星閣。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田紀雲題寫祠匾,魁星閣由著名書畫家、中國書畫院副院長黃胄題寫。國防部原部長耿飈、文化部原代部長賀敬之、司法部原部長鄒瑜、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原副局長孫鐵青,外交部原副部長宮達非,海軍原政委李耀文及著名書畫家歐陽中石、柳青、張虎等為魯仲連紀念祠題詞。
  • 西湖月下老人祠
    據說,民國時期杭州有三座「月下老人祠」。其一在雷峰塔下的白雲庵,其二在吳山的藥王廟,其三在天竺。  這裡單說白雲庵的月下老人祠。1926年冬,俞平伯從國外留學回來,不日又要遠赴北京,短短停留期間,「老人祠下共尋詩」,去白雲庵玩了,還專門寫下一篇《月下老人祠下》。1927年春,徐志摩與陸小曼「去三潭印月,走九曲橋,吃藕粉,吊雷峰遺蹟,冒雨至白雲庵月老祠求籤」,幸福的腳步一一留在日記裡。  月下老人祠的影響力還不僅限於杭州。錢鍾書的《圍城》寫道:「緊跟著八月十三日淞滬戰事的消息,方鴻漸鬧的笑話沒人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