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在臺灣,倘若走出繁華喧鬧的都市,離開車水馬龍的高速公路,流連於鄉間稻菽的田埂之上,會不時發現翠竹叢林中掩映的房星村落若隱若現,赤磚烏瓦與黃土綠竹相映相輝。
信步走去,黃狗迎面陣陣吠叫,稚雅的兒童嬉笑相隨,身邊傳來聲聲閩南鄉音,嫋嫋炊煙籠罩著古老的民居,空氣中瀰漫著誘人的飯香。一時間,恍惚使人感到時空的錯位,宛如此刻置身於福建間南的青山碧水之中。
據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的專家講,在臺灣,有85%的人口是千百年來陸續渡海赴臺墾拓發展的大陸人,在這些人口中,又有85%是閩南人。曾幾何時,這麼多的大陸移民背井離鄉,渡海求生存,必然要將家鄉的民俗與鄉情文化與理念隨身攜帶,並在新的居住地表現出來。
臺灣早期的開發異常艱苦移民們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下,隨著他們的開發有了收穫,日子也逐漸地好了起來,但是,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規模的擴展以及幾代同室的情況的出現,改善居住條件就成了當務之急的大事。
於是,他們自家鄉聘請工匠,甚至從家鄉購買石材木料運至臺灣,按照家鄉的傳統房屋形式建起一座座屋厝,移民們在臺灣建造自己家鄉的傳統民居,既是為了排遣「移民他鄉為異客,日日愁腸思故鄉」的思鄉之情,也是為了尊重自己的祖先和傳統的文化。因為閩南人居多,所以在臺灣的傳統民居中以閩南傳統民居風格為主要特色。就這樣,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隨著早期赴臺移民移植到了臺灣。
祖國大陸傳統的民居建築文化是隨著赴臺移民的腳步逐漸深入臺灣的澎湖是臺灣移民的腳踏板,澎湖的佳民屬於泉州,而湖早在南朱時就已隸屬於泉州府晉江縣。澎湖的風俗文化與金門類似,其古厝就俗稱為「金居」,許多移民是先來到澎湖,又自澎湖進入臺灣的,留下了整村整落、古樸壯麗的屋厝,「留守」在豔陽高照、海風沐浴的海島上
金門的居民多為晉時避難遷入的中原士族,他們繼承延續了先輩良好的簡樸民風。金門多風沙,因而產生了茁壯渾厚的建築。民宅的基本單元形態為三開間的三合院,其次是體制較大的四合院。金門的建築屬於畫南建築體系,其民居自有一種古典而寧靜的尊嚴與秩序。馬祖的民居多傍山而築,形態因地制宜,建材多就地取材,與自然地景十分和諧。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馬祖民居屬閩北傳統民居體系,為五脊四坡屋,實為防風而設計。
雖然也有許多粵東客家移民進入臺灣,並將客家特色的民居帶到了臺灣頂,實為防風而設計的。但由於進入臺灣島上的移民佔相當大的比例為福建漳泉籍人士,故隨著大陸移民入臺開發的腳步由臺南而臺中而臺北地望去,散布在全島上的具有閩南特色的民居和村落比比皆是,因此,臺灣島上的傳統民居建築,在主體上屬於中國閩南的傳統民居體系。
總體上說,閩南的傳統民居大致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對稱的布局。間南民居都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左右對稱,主次分明;(2)居外部材料多以紅磚、白石構築,內部材料多用木質構架;(3)長於雕刻,無論是石雕、磚雕還是木雕,都能在民宅的各處見到;(4)豐富生動的屋頂輪廓,閩南民居的屋頂呈現的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輪廓、屋脊呈燕尾式的飛翹,交錯疊映,最能體現閩南民居鮮明獨特的民居風格。臺灣的傳統民居大都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尤其是屋頂,舒展高蹺飛揚的屋脊,更是與閩南傳統民居毫無二致,許多典型的傳統民居,例如臺北陳氏祖宅、大溪李姓祖屋、麻豆林氏住宅等,都完好地表現了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風格特點。
無疑,閩南的傳統民居建築是隸屬於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分支。它在完整地表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思想理念、群組布局、結構形態等內容與形式的同時,又由於其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因此,臺灣的傳統民居建築實際上是秉承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民居文化的精髓,同時保持和發揚了間南傳統民居的鮮明特色,將中國傳統民居文化與畫南傳統民居特點完美地結合和表現出來。
中國傳統的建築觀念認為,大地是萬物之母,是一切生命源泉之所在,雖然它的外表是靜態的,但是內部卻有運行不輟的理念,建築位居其上,自然會受到這種理法的影響。
在各類建築中,住宅無疑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住宅本質上是「家」的代名詞,是家中成員生命的源頭,是生命延續的過程,也是滋潤家族生機的一股力量—即使他的軀體已經物化,但是其精神依然遺留在這座建築中,成為處於同一屋簷下之子孫的生活指標及驅動力。
住宅又是彰顯祖德及蔭佑子孫之所在,這兩項意義,便是人們常說的「安身」與「立命」。因此,一座傳統住宅,從它的選擇建築地點開始,到它的外觀樣式,內部格局,甚至裝修裝飾的材料與色彩,家具、防禦物、闢邪物的選擇與擺放,等等,無一不是在雍容靜謐的外形之下隱喻著深刻的思想理念及延綿不斷的家族生機之渴望。這些就是數千年深厚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真正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