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2020-12-15 夢在未來綻放中

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在臺灣,倘若走出繁華喧鬧的都市,離開車水馬龍的高速公路,流連於鄉間稻菽的田埂之上,會不時發現翠竹叢林中掩映的房星村落若隱若現,赤磚烏瓦與黃土綠竹相映相輝。

信步走去,黃狗迎面陣陣吠叫,稚雅的兒童嬉笑相隨,身邊傳來聲聲閩南鄉音,嫋嫋炊煙籠罩著古老的民居,空氣中瀰漫著誘人的飯香。一時間,恍惚使人感到時空的錯位,宛如此刻置身於福建間南的青山碧水之中。

據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的專家講,在臺灣,有85%的人口是千百年來陸續渡海赴臺墾拓發展的大陸人,在這些人口中,又有85%是閩南人。曾幾何時,這麼多的大陸移民背井離鄉,渡海求生存,必然要將家鄉的民俗與鄉情文化與理念隨身攜帶,並在新的居住地表現出來。

臺灣早期的開發異常艱苦移民們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下,隨著他們的開發有了收穫,日子也逐漸地好了起來,但是,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規模的擴展以及幾代同室的情況的出現,改善居住條件就成了當務之急的大事。

於是,他們自家鄉聘請工匠,甚至從家鄉購買石材木料運至臺灣,按照家鄉的傳統房屋形式建起一座座屋厝,移民們在臺灣建造自己家鄉的傳統民居,既是為了排遣「移民他鄉為異客,日日愁腸思故鄉」的思鄉之情,也是為了尊重自己的祖先和傳統的文化。因為閩南人居多,所以在臺灣的傳統民居中以閩南傳統民居風格為主要特色。就這樣,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隨著早期赴臺移民移植到了臺灣。

祖國大陸傳統的民居建築文化是隨著赴臺移民的腳步逐漸深入臺灣的澎湖是臺灣移民的腳踏板,澎湖的佳民屬於泉州,而湖早在南朱時就已隸屬於泉州府晉江縣。澎湖的風俗文化與金門類似,其古厝就俗稱為「金居」,許多移民是先來到澎湖,又自澎湖進入臺灣的,留下了整村整落、古樸壯麗的屋厝,「留守」在豔陽高照、海風沐浴的海島上

金門的居民多為晉時避難遷入的中原士族,他們繼承延續了先輩良好的簡樸民風。金門多風沙,因而產生了茁壯渾厚的建築。民宅的基本單元形態為三開間的三合院,其次是體制較大的四合院。金門的建築屬於畫南建築體系,其民居自有一種古典而寧靜的尊嚴與秩序。馬祖的民居多傍山而築,形態因地制宜,建材多就地取材,與自然地景十分和諧。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馬祖民居屬閩北傳統民居體系,為五脊四坡屋,實為防風而設計。

雖然也有許多粵東客家移民進入臺灣,並將客家特色的民居帶到了臺灣頂,實為防風而設計的。但由於進入臺灣島上的移民佔相當大的比例為福建漳泉籍人士,故隨著大陸移民入臺開發的腳步由臺南而臺中而臺北地望去,散布在全島上的具有閩南特色的民居和村落比比皆是,因此,臺灣島上的傳統民居建築,在主體上屬於中國閩南的傳統民居體系。

總體上說,閩南的傳統民居大致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對稱的布局。間南民居都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左右對稱,主次分明;(2)居外部材料多以紅磚、白石構築,內部材料多用木質構架;(3)長於雕刻,無論是石雕、磚雕還是木雕,都能在民宅的各處見到;(4)豐富生動的屋頂輪廓,閩南民居的屋頂呈現的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輪廓、屋脊呈燕尾式的飛翹,交錯疊映,最能體現閩南民居鮮明獨特的民居風格。臺灣的傳統民居大都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尤其是屋頂,舒展高蹺飛揚的屋脊,更是與閩南傳統民居毫無二致,許多典型的傳統民居,例如臺北陳氏祖宅、大溪李姓祖屋、麻豆林氏住宅等,都完好地表現了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風格特點。

無疑,閩南的傳統民居建築是隸屬於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分支。它在完整地表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思想理念、群組布局、結構形態等內容與形式的同時,又由於其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因此,臺灣的傳統民居建築實際上是秉承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民居文化的精髓,同時保持和發揚了間南傳統民居的鮮明特色,將中國傳統民居文化與畫南傳統民居特點完美地結合和表現出來。

中國傳統的建築觀念認為,大地是萬物之母,是一切生命源泉之所在,雖然它的外表是靜態的,但是內部卻有運行不輟的理念,建築位居其上,自然會受到這種理法的影響。

在各類建築中,住宅無疑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住宅本質上是「家」的代名詞,是家中成員生命的源頭,是生命延續的過程,也是滋潤家族生機的一股力量—即使他的軀體已經物化,但是其精神依然遺留在這座建築中,成為處於同一屋簷下之子孫的生活指標及驅動力。

住宅又是彰顯祖德及蔭佑子孫之所在,這兩項意義,便是人們常說的「安身」與「立命」。因此,一座傳統住宅,從它的選擇建築地點開始,到它的外觀樣式,內部格局,甚至裝修裝飾的材料與色彩,家具、防禦物、闢邪物的選擇與擺放,等等,無一不是在雍容靜謐的外形之下隱喻著深刻的思想理念及延綿不斷的家族生機之渴望。這些就是數千年深厚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相關焦點

  • 客家大門樓是廣東,福建,臺灣等省傳統民居建築的重要流派
    客家民居是廣東,福建,臺灣等省傳統民居建築的一個重要流派。客家民居有三種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樓。與中國其它地區傳統民居建築一樣,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點,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中國人,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來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 建築文化︱山東傳統民居建築
    我國的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各地也是天差地別,所以也逐步形成了我國各地形形色色的地方建築文化。這些地方建築能反映當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在山東文化中,地方建築是豐富多樣的,不信咱們就一起來山東看個究竟吧。濟南四合院山東傳統城市民居大多集中在就舊時各地的府縣城鎮之中,分布與全省各地,只是各地規模不同而已。
  • 處州民居 如詩如畫(下):建築風格
    有 77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第四、東部第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最後的江南密境」。這使得很多原汁原味特色建築得以留存。再加上麗水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它的建築風格自然也就別具一格,異於其他地區。麗水古稱處州,用處州命名建築風格,自然是有對傳統的眷戀之意。而從傳統建築風格中提煉出的元素,用於新處州民居的建設,將傳統美與現代實用結合。
  • 泉州地區華僑閩南傳統民居屋頂建築特色是什麼?
    內容導讀20世紀90年代的建設潮中,泉州市崇武鎮溪底村的傳統民居多數已改建為現代民居,僅存一間建於1910年兩進五開間帶東西護厝的閩南傳統民居也只剩下較為完整的頂落和下落的中廳部分,櫸頭、下落邊間和東西護厝已經改建為現代民居。但是現存的頂落,格局較為完整,改建較為輕微,是目前在溪底村內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溪底派大木匠師設計風格和營造技藝的建築物。
  • 成都傳統民居建築的特點,特色建築有哪些?
    「小天井」,成都傳統的民居建築幾乎都有小天井。院內設有小天井、廊廡、敞口廳、望樓等開敞空間,方便各院落之間的聯繫,為居住在小天地裡的人們提供較大的生活與休閒空間。這種結構布局,大戶、小家、官邸、衙門、書院、會館、祠堂等建築均廣泛採用,從清代起,便是成都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 中國古建築藝術典範:雲南白族傳統民居建築
    雲南白族傳統民居建築是白族先民們經過上千年創造,汲取各族優秀建築文化智慧的結晶,普及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白族傳統人居文化受漢族建築文化影響最深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建築文化發展最完善最發達的民居文化,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一一個分支,其具有特色的民居裝飾藝術合理性和適宜性,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大理石頭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廣泛採用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
  • 微專題|傳統民居建築與地理環境的綜合思維
    氣候特徵與建築風格傳統建築可以說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一個縮影。氣候要素中的氣溫、降水、光照、風等在一定程度上的建築物的風格。一、光照對建築的影響採光是建築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4.寒冷地區的民居:牆厚、窗小,防止和外界交換熱量寒帶氣溫低,傳統民居的建築上需要具備較強的保溫作用,往往採取很厚的牆體。
  •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如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各地域,各民族群體在不自覺中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特色,比如日式風格、古典歐式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東南亞風格、中式風格等。而在如此眾多建築類型中,民居建築與人類最為息息相關。今天,我們來談談最為熟悉的,中國的民居建築(庭院式)。本期話題: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帶有庭院設計?
  •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匠道路 | 執著傳薪火 |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概述》
    (圖1.1.1~圖1.1.3)      廣義的「閩南」泛指閩南語通行區和閩南傳統建築文化影響區,其範圍分部涵蓋閩中、閩西的局部,廣東潮汕局部和臺灣及東南亞閩人聚居地。在這廣大的區域中,最典型的地緣特徵就是閩南式紅磚建築,由此被定義為「閩南紅磚文化區」或「閩系紅磚文化區」。圖1.1.1泉州古城
  •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燕尾脊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 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
  • 臺灣漢人傳統建築
    建築反映出一個民族在特定時空下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的現象也可以在建築的面目上發現。臺灣的傳統建築主要源自於閩南及粵東,自從明鄭清初後,人口逐漸增加,臺灣南北形成不同口音的移民區,其分布方式與閩粵故鄉不同。
  • 鼓浪嶼多元化建築風格 彰現傳統文化特色
    由來自各國的業主及建築師建造的建築,從風格上反映出時代的審美及建造者的價值取向。    傳統閩南建築風格的積澱——四落大厝  採用具有海洋文化特徵的紅磚材料及工藝區別於中國中原地區合院式民居,其中代表建築是「四落大厝」。    「四落大厝」位於中華路23號至31號,這處庭院是由「草埔仔」黃姓族人,陸續興建的一處住宅,是目前鼓浪嶼保存最為完整的閩南傳統式建築庭院。
  • 川西民居——自然生長的詩意建築
    由於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人文條件的不同,全國各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築,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川西民居是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之一。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設計,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
  • 太原市—傳統建築,傳統風格,古樸優雅
    宮內共分五進院落,亭臺樓閣樣樣俱全,尤其是這裡的四柱形木牌坊,其造型與紋飾均是國內同類建築中的精品,也是研究元明清三朝建築的絕佳範例。純陽宮的主殿為呂祖殿,坐落於純陽宮的正中,闊和深都是三間,方方正正的,十分規整。同時它周邊的附屬建築按照八卦方位排列,具有鮮明的道教色彩。在呂祖殿後還有一座巍閣,是宮內最高的建築,登頂後可以遙望太原市內的美景。
  •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特色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土製的住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他曾一度是維吾爾族建築的主基調,現在一些旅遊景點還專門請師傅打造這種建築,以供遊客觀賞。2011年5月23日,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少數民族-畲族的特色傳統民居建築
    明清之後,畲族人逐步趨向定居農業,也開始建設適宜定居的民居建築式樣,由茅草屋向土木結構民居過渡。畲族人稱呼自己的屋宇為「寮」,根據建築用材又分為「草寮」「木寮」「瓦寮」等。一般選擇離縣城不遠的大山建房形成村寨,多以山坡、向陽、避風、有水源為佳地。
  • 厝角頭——潮汕民居建築特色
    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築、潮州古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民居建築,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而在歷史上潮汕民居的變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由於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福建南遷而來的。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築,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築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達而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是蘇杭一帶有關。
  • 什麼是閩南建築風格?
    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閩南建築具有極明確的辨識性,令人一眼就看出它的與眾不同。隨著閩南向外發展的移民,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被擴散出去,明末傳播到臺灣,清代則遠播至南洋,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國建築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今天我們只要看到有閩南建築的地方,就可聽到閩南話,就可發現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閩南地區主要包括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廈門,閩西與粵東的潮州與閩南相鄰,建築藝術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臺灣自從明末鄭成功驅荷之後,大量的漳泉移民湧入,後來雖有客家人移人,閩南文化在臺灣仍是主流。到底什麼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這是身處閩臺的人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 湖南的傳統民居,東南西北美的各有不同!
    歡迎關注「中規設計」傳統民居體現個性,承載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居住風格,呈現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傳統民居多依山傍水,靈活多樣,從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就可以體現出當地的環境特點、風土人情、文化審美等等,然而,這樣的傳統民居越來越多的消失了......
  • 各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民居,你了解多少?
    歡迎關注中規設計~中國疆域遼闊,不同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加上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影響,造成各地居住房屋樣式以及風格的不同。按區域分,中國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包括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北京民居、華南民居、以及少數民族民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