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民居建築特色

2020-12-13 魅力新疆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為適應當地沙漠地區降雨量少,晝夜溫差大的自然環境,他們的住房多利用當地土質粘結性強、容易脫水成型的特點,就地取材,創造了隔熱性能良好的平頂土坯住宅。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土製的住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他曾一度是維吾爾族建築的主基調,現在一些旅遊景點還專門請師傅打造這種建築,以供遊客觀賞。2011年5月23日,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粘土、生土建築,在吐魯番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吐峪溝居民繼承了兩千年前用黃粘土建造房屋的傳統習慣。房屋建築均是以黃粘土建成的窯洞式的建築,其特點是經濟實惠、冬暖夏涼、造型美觀。

吐峪溝東西兩岸山坡上現存的造型優美、鱗次櫛比、綿延不斷的古老民居,倖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無論是民宅還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黃粘土建造,至今還閃爍著獨特的《黃粘土文化》的光芒。吐峪溝居民還用黃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窯洞。一般挖修的窯洞為四方形,也有長方形,深度一點五米至兩米,堅硬的土質可以不蓋頂,土質差的可以用木料草蓆蓋頂。在沒有電風扇空調的年代,地下窯洞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古文獻有」敲蒸擋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記載。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維吾爾族民間建築。傳統建築為方形,開天窗。屋頂一般平坦,可作曬場用。室內一般砌實心土炕,亦有可取暖的空心炕,高約30釐米,供起居坐臥。牆上開壁龕,放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龕還構成各種幾何圖案,並喜在牆上掛壁毯和石膏雕飾。在南疆,維吾爾族住所多有院落,呈方形。大門忌朝西開,住室在較長的前廊。

它們由厚實的土牆和拱式的房頂組成,窗子少,注重庭院空間,使居室內外互相滲透交融。南疆民居建築具有以戶外活動場所為中心的特點,「阿以旺」式、「阿克賽」式的民居,均是戶外場所在中間,周圍環以帶外廊的房屋,形成了宅院的內向性風格。在裝飾上也是輕外部而重室內。外廊、頂棚、門窗,多用木雕,飾以藻井和色彩豔麗的彩畫。裝飾手法細膩,內容豐富。石膏花飾一般用於室內牆面壁龕等處,裝飾紋樣大都是植物或者幾何紋,也有維吾爾文字圖案。公元10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傳入西域,阿拉伯建築文化給維吾爾族建築以很大影響,使圖案,紋樣,色彩和一些構件的構圖起了很大的變化。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維吾爾族民居,是在與自然的長期鬥爭中,形成了營造地下生土建築的特點。那裡盛行土拱住宅,用土坯花牆、拱門等劃分空間,注意院落內和室內通風,一般用筒做成門洞,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穿堂風。在筒拱頂部留天窗,利於室內透氣。樓房部分帶外廊,使主要房間進深變淺,門面向外廊,以利通風。

如今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如今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如今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如今維吾爾族民居建築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住房的要求也不能同日而語。既要美觀又要滿足抗震的安全需求,各級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大面積的抗震房井然有序地屹立在個別土製房屋的一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維吾爾族住房的昨天和見證;另一邊則是如今維吾爾族群眾安居樂業,生活欣欣向榮的真實寫照。

但是這種土坯住房是一代一代維吾爾族勞動人民的見證,恐怕沒有人能夠忘記他,畢竟他陪伴這個民族走過了無數的春秋。

相關焦點

  • 新疆南疆維吾爾族的民居堪比古老宮殿-精緻到心裡
    生活在新疆的維吾爾族經濟早就以農業為主,因此在維吾爾族居住的地方,村莊很多。信仰伊斯蘭教後,其民居形式深受波斯--阿拉伯的影響。房屋為中亞地區的平頂,呈方形,牆壁是泥土夯築的,有較深的帶護欄的前廊。庭院中種植花卉、果樹和葡萄,是彈唱、休息、餐飲之所。維吾爾族人民喜愛在庭院或外廊擺設茶具,接待客人。
  • 吐魯番:首個維吾爾族民居式賓館「揖客」
    不過,在首個維吾爾族民居式賓館開張後,遊客觀光之餘入住其中,既能暫避暑熱,又能體驗少數民族風情。  記者從吐魯番地委了解到,當地首個維吾爾族民居式賓館位於坎兒井民俗園,目前已對外營業。今年年初,賓館對原有64間客房進行了改造,其中34間已裝修完成開始「揖客」。裝修後的客房極具維吾爾族民居風格:牆壁上鑿有壁龕,屋頂上有民間藝人彩繪的綠洲風情、特色瓜果等圖案。
  • 距今600年的高臺民居,是喀什展示古民居建築和民俗風情的景觀
    與喀什古城隔河相望,兩者一起展示了維吾爾族的建築與民俗風情,高臺民居目前處於半封閉狀態,有時不能入內,幸運的我還是進去了一趟,跟著小胖的腳步,走進這維吾爾古代民居建築風格特色,攝影:宣小胖胖高臺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東北端一處建於高
  • 帶你走入我國各少數民族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劃分,中國目前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羌族、藏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白族、瑤族、傣族、回族、畲族、朝鮮族、壯族等56個民族。中國的少數民族建築蔚然大觀,類型眾多。多民族的融合,使之呈現多元化,建築是文化的結晶,中國民族建築蔚為大觀,豐富多彩,是中華文明的寶庫。
  • 雲南納西族的民居建築特色
    從清代起,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納西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漢、白、藏等族的建築技術不斷為納西人所吸收。被稱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磚木結構瓦房建築在麗江城鎮和壩區、河谷區農村普遍流行起來,並產生了極有特色的民居庭院。
  • 厝角頭——潮汕民居建築特色
    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築、潮州古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民居建築,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隨著海運的開禁,華僑華人的增多,以及汕頭的開埠,一些開風氣之先的富商巨賈,也逐漸把西洋的建築技法和材料帶到潮汕地區,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築,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陳慈黌故居了。最後是民國時期,即上世紀30年代,汕頭埠的商業中心是以小公園為中心的四永一昇平。小公園是汕頭開埠後的商業發祥地,聚集了多數那個時代的潮汕特色建築。
  • 廣東潮汕民居的建築特色
    廣東省潮汕地區,包括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潮汕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歷史源遠流長,不僅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不少專家名流的讚譽。
  • 成都傳統民居建築的特點,特色建築有哪些?
    四川自古為多民族雜居地區,建築式樣及內容豐富多彩。對於成都,更多的人知道的是川菜、火鍋等,其實古建築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今天我們了解下成都的傳統建築特色。「小天井」,成都傳統的民居建築幾乎都有小天井。院內設有小天井、廊廡、敞口廳、望樓等開敞空間,方便各院落之間的聯繫,為居住在小天地裡的人們提供較大的生活與休閒空間。這種結構布局,大戶、小家、官邸、衙門、書院、會館、祠堂等建築均廣泛採用,從清代起,便是成都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 喀什傳統的維吾爾民居—高臺民居,我國唯一保存的古西域特色街區
    但是,我卻獨獨鍾愛距離古城僅十分鐘路程的另外一個地方,那就是高臺民居。高臺民居高臺民居在古城的東邊,僅隔一條馬路的距離,是我國唯一保存下來的有著古西域特色的傳統歷史街區。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一千多年前,維吾爾族先民在此建房安家,房屋依崖而建,後來被洪水衝斷分為南北坡,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宮所在地,南崖就是現在的高臺民居
  • 魅力新疆喀什市—高臺民居
    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宮所在地,南崖就是現在的高臺民居。 闊孜其亞貝希––維吾爾語意為「高崖土陶人家」,經過千年歷史的發展,高崖上形成了奇特的民居建築。這裡巷道狹窄彎曲,過街樓、小胡同、手工作坊隨處可見,生土建築比比皆是。現有居民640多戶, 4000多人,佔地面積5.7萬平方米。保留了多處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宅和清真寺。高臺民居被中外遊客譽為「維吾爾族活的民俗博物館」。
  • 中國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築特色
    布依族在歷史上發展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文化,發展至今已經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結構兩種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區的布依族山區仍然以傳統的木製幹欄為主,而黔中地區的布依族則以石制幹欄為盛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布依族「幹欄」式的民居建築,其結構、造型、建築技術、工藝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都得到了不斷的改進。
  • 中國特色民居建築——朝鮮族火炕上的溫暖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屬長白山丘陵地帶,群山聳立,峽谷縱深,受到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朝鮮族風俗文化習慣的影響,形成了當地特殊的居住習慣以及朝鮮族民居建築特點。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帶。朝鮮族民居外形都很美觀,屋頂坡度緩和,兩頭翹立如飛鶴,中間平行如舟。組成屋頂所有的線和面,均為緩和的曲線和曲面。
  • 漫步喀什噶爾街頭,維吾爾族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
    因此,維吾爾族文化有獨特的西域特色,從喀什老城維吾爾族匠人的手工藝品製作上就能看到這種明顯區別於中原的地域特點。喀什的維吾爾族民族樂器多達13個品種、40多個花色,特別是維吾爾族匠人工藝精湛,製作的民族傳統樂器造型優美,做工精細,音律悠揚,極具地方和民族特色。這些維吾爾族傳統手工藝樂器,可用作各種維吾爾族傳統文娛活動的演奏樂器,還可擺放在家中醒目位置作為維族爾族家庭的工藝裝飾品。
  • 中國建築竟然這麼美,被列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些?
    這些建築既有地理環境的烙印,也富有民俗的生動色彩。 那大家知道我國最具特色的五大民居建築是哪些?都具有什麼特點?我們所熟知的建築物又屬於哪些建築風格呢? 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大圓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 見識一下土家族民居的建築特色
    依富裕程度不同,土家族民居房屋有三間、五間以至九間不等。平面以三間為基礎,其四方可變化伸展,以達到多間多用,平面布局變化無窮的妙境。三間成一字形,在左或在右邊加一步水,形成曲尺形,則叫一轉頭、馬屁股。如轉兩頭,則叫兩轉頭,也叫明三暗五。
  • 新疆高臺民居,是電影《追風箏的人》拍攝地,網友:像美國貧民窟
    芒果旅行日記:在新疆喀什,有座百年民居,是阿富漢電影《追風箏的人》拍攝地。它被譽為「維吾爾族活的民俗博物館」,也有網友說它外表破破爛爛的,像美國電影裡的貧民窟或像中國大城市裡的城中村。它就是高臺民居,位於新疆喀什噶爾老城區,是維吾爾民族聚居區,有600多年歷史,至今仍有人居住。很多沒去過新疆的人可能也聽過高臺民居,它是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追風箏的人》拍攝地,據說因拍攝期間阿富漢正發生戰爭,所以到與阿富漢城市喀布爾風格相似的喀什高臺民居拍攝。圖為吐曼橋,是喀什著名景點之一,橋上不時有遊客往來,站在橋上可遠遠看到高臺民居。
  • 厚重新疆:在喀什老城尋訪神秘的高臺民居和土陶六代傳人
    這個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神秘去處深深地吸引著攝影人,其滄桑之感令人難忘。2015年夏末,青山赴疆攝影一個多月,其中在喀什一個星期,兩次拍攝了高臺民居,並採訪了著名的土陶六代傳人吾麥爾·艾力。高臺民居是新疆喀什老城東北端一處建於高40多米、長800多米黃土高崖上的維吾爾民族聚居區,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喀什展示維吾爾族古代民居建築和民俗風情的一大景觀。
  • 臺灣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於是,他們自家鄉聘請工匠,甚至從家鄉購買石材木料運至臺灣,按照家鄉的傳統房屋形式建起一座座屋厝,移民們在臺灣建造自己家鄉的傳統民居,既是為了排遣「移民他鄉為異客,日日愁腸思故鄉」的思鄉之情,也是為了尊重自己的祖先和傳統的文化。因為閩南人居多,所以在臺灣的傳統民居中以閩南傳統民居風格為主要特色。
  • 雲南哈尼族特色民居建築——蘑菇房
    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前,哀牢山系東列山峰線南段的東西兩麓、元江—紅河水系、元江流域下遊和藤條江流域的哈尼族建築,都還是清一色的蘑菇房。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是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典型哈尼族民居建築的暱稱。
  • 伊犁喀贊其「鐵鍋」民俗風景區,5A級感受,西陲維吾爾族風情
    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各街巷分布著歐式、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築,富有地方特色傳統的百年民居,各式建築在這裡完美體現,保持了較為完整的傳統風貌與格局,也因此造就了極富魅力的歐亞文化,如今喀贊其受到了國內外遊客的青睞與稱讚,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