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地理位置指稱福建的南部,地處我建築文化影響區,其範圍分布涵蓋閩中、閩西的局國東南沿海,包括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全境,人口約1700萬。閩南地理條件優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發達,號稱「閩南金三角」,這廣大的區域中,最典型的地緣特徵就是閩南式紅文薈萃、經濟文化發達,是「一路一帶」和「海西」國家發展戰略的先行區。(圖1.1.1~圖1.1.3)
廣義的「閩南」泛指閩南語通行區和閩南傳統建築文化影響區,其範圍分部涵蓋閩中、閩西的局部,廣東潮汕局部和臺灣及東南亞閩人聚居地。在這廣大的區域中,最典型的地緣特徵就是閩南式紅磚建築,由此被定義為「閩南紅磚文化區」或「閩系紅磚文化區」。
圖1.1.1泉州古城
圖1.1.2朝天門夜景
圖1.1.3藍藍泉州灣
閩南傳統建築(尤以民居建築)個性突出、特色鮮明、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紅磚白石,燕脊斯飛;雕飾彩繪,文光藝彩,在中華民族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其營造技藝、文化習俗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的宗法禮樂制度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根植閩南沃土,世代傳衍、兼容並蓄、博採眾長,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且普適性極強的優秀傳統建築流派,是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寶貴遺產。2009年9月,「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一大技藝躋身其中,足見其歷史、社會、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研究保護、傳承傳播、創新圖發展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顯然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前所未有的必要性(圖1.1.4、圖1.1.5)
圖1.1.4泉州古城紅磚建築
圖1.1.5閩南建築大觀園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以泉州為其代表。閩南傳統民居被建築界視為南派建築的精華,而紅磚又是其典型特徵。一般認為紅磚建築和技藝發端於唐五代、成熟於宋元、興盛於明清。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名師名匠層出不窮、傳世之作林立,確立了其在中華傳統建築營造業界的優秀流派地位。這一時期營建的諸如南安市蔡資深古民居、鯉城區楊阿苗古民居等,均以高超的營造技藝著稱,成為閩南傳統紅磚民居的集大成之作,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化遺產名錄,是研習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活態範本(圖1.1.6)。
圖1.1.6泉州晉江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
閩南傳統紅磚民居的營造樣式民間稱之為官式「皇宮起」建築,它的起源有一個盛傳千年的傳說。相傳唐五代時期,閩國(909~945年)閩王王審知愛妃黃厥系惠安後邊村人氏,其娘家居屋簡陋,難抵禦風雨。閩王對黃妃寵愛有加,特恩準「賜汝母皇宮起」,即允許黃母按皇宮樣式興建宅第。由於泉州方言中「你母」和「你府」近音,當地誤解為「賜你府皇宮起」。於是,「皇宮起」官式民居由黃妃娘家擴散開來,成為泉州府的民居建築樣式。這種高貴堂皇、精美華麗的民居自此遍布泉州城鄉,繼而傳播至閩南地區及海內外(圖1.1.7)。
圖1.1.7紅磚燕尾脊
「皇宮起」是閩南傳統紅磚民居起源的說法之一。業界和學界尚有「地理環境說」「海外舶來說」等,見仁見智。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從發端到興盛已有千年曆程。在這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主要的成因有:(1)地理環境和海洋氣候的催生作用;(2)閩地由封閉到開放,因而不斷順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3)中原文明南漸的產物;(4)海洋文化的影響。也正是基於這些成因,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才具有了很強的生命力和創新活力。千百年來,不僅在閩南經久彌新,而且擴展傳播到域外的許多地區,彰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具有中華傳統民族建築營造技藝體系共有的特點,諸如建築規制形制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純木結構、有嚴格的尺法制度、重視雕飾等。但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自身的特點也十分鮮明:
「皇宮起」建築形制的獨特,衍生了營造技藝上的一系列獨創。閩南傳統建築獨具雙曲坡屋頂、燕脊高翹、「運落」舒展的特徵,由此衍出造型工藝上¨升山」「舉折」「暗厝」等獨特的技法和「造脊」「造規」上的獨殊工法。此外,在建築的門面上,設置「塔壽門路厝」(圖1.1.8),別具一格,也展現了奇巧的工藝。
圖1.1.8閩南民居塔壽、門路厝、凹壽或合壽(巢)
閩南傳統建築通常採用木質結構,木構造上多為穿鬥式,也有和抬梁式混合運用的。所不同的是獨具地域特色的「穿鬥網狀(朵狀)式結構」,形態美觀,受力分布均衡,結構穩固,具有「牆倒屋不倒」的效果。網狀(朵狀)穿鬥結構和精妙的「蜘蛛結網」(藻井)、「飛天鬥棋」等構造特點,包含著獨到的營造技藝。
紅磚系列生土建築材料的廣泛應用,成就了泥瓦作工法技藝的地域特徵。閩南傳統建築應用的紅磚生土系列建材多達幾十種,從屋面到牆面到地面,紅磚建材林林總總、用途不一。由此產生了屋面鋪築、牆面貼飾、地面鋪裝的專業工藝,營造出別具一格的紅磚厝。更值得稱道的是「出磚入石」「蠔殼厝」等獨創技藝,堪稱砌築技藝中的「絕活」(圖1.1.9,圖1.1.10)。
圖1.1.9出磚入石
圖1.1.10蠔殼厝
「無木不雕,無石不刻」是典型閩南傳統建築的真實寫照。精湛的木雕、石刻技藝,在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體系中大放異彩。石木雕刻已不再是一般的裝飾,而是與紅磚建築的造型結構、建築文化、藝文表現密切相關。由此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雕工雕技、雕法雕譜,湧現了眾多的雕刻世家和雕藝之鄉,成為閩南傳統建築的支柱。
5.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蘊涵博大精深的多元傳統文化。營造全過程充滿地理風水、宗法禮樂、風情信俗、班門科儀等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匠師掌握營造工法技術的同時,還須熟知其中的文化,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多元傳統文化是營造技藝體系的重要內涵,也是研習與傳承中的必修課。
普適性的特徵促使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經久不衰、充滿活力,而這種普適性的內在因素有:其一,發源於閩南,形成於閩南,根基牢固;其二,迎合了閩南人與閩南文化生態;其三,堅守了自身特色,並能兼容並蓄、與時俱進,因此歷經千年根深葉茂、廣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