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8月27日(記者 劉彥玫 圖片由非遺傳承人提供)與故宮雄渾瑰麗的紅不同,閩南傳統民居的「紅」華麗活潑給人帶來強烈視覺反差,活脫脫像極了閩南人的性格。不費一顆釘子的榫卯結構,也鑄就了閩南傳統民居「牆倒屋不倒」的神話。
8月27日下午15:30,臺海網「非遺課來了」直播間,邀請到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和永,線上直播帶你身臨「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揭秘凝結中華智慧匠心獨具的「閩南古厝」如何平地而起,雕梁畫棟。
▲閩南傳統建築用色大膽,典型的「閩南紅」與貼金箔相互輝映,富麗堂皇
到陳和永這輩,祖上已傳承了七代人。從17歲跟著父親學藝起,陳和永建造閩南民居已經40年了。廈門仙嶽土地公廟、何厝媽祖順濟宮、同安東嶽廟等建築都是陳永和的「代表作」。他還修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江夏堂、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翔安區後行朱氏宗祠、陳板陳氏宗祠、洪厝洪氏宗祠、杏林後浦郭氏宗祠等。
▲同安東嶽廟(左)、仙嶽山土地公廟(中)、鄭成功紀念館(右)
閩南傳統民居在建造上極其講究,從擇日、方位方向,下地基,到造牆,立柱橫梁,上門鬥、臺階、門窗門框等都非常重視。由於建築裝飾上的繁複,營造技藝自然也分工多樣,包括風水學、大木製作、木雕、泥水技藝、剪料、油漆、彩繪、貼金等工種,工匠也按工種分類和分工,其中大木作是核心工種。所以要學會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可以說要「多項全能」。
▲三通五瓜,閩南傳統民居內部榫卯結構的精華所在,保證「牆倒屋不倒」
一座閩南傳統民居「牆倒屋不倒」的秘訣,是利用精密的插梁式木結構,無需一釘一鉚便能堅固無比。在廟宇、祠堂中,常見的是三通五瓜式梁架,提前在篙尺上畫好木作所需要的梁柱、榫卯等構件尺寸,將三根通梁平行而放,然後用五個瓜柱彼此固定,做好這樣的兩副梁架,就可以架起屋頂的五根檁條,再配以多根支柱,房屋的整個木結構就基本成型了。
▲閩南傳統民居屋簷特有的燕尾脊造型,輕巧別致
而同樣講究的還有民居的裝飾,剪瓷雕則是其中的精華,陳和永會把各種小陶瓷部件用水泥粘貼起來,製作出各式造型的剪瓷雕,裝飾在屋頂兩端的魚龍是必不可少的。「龍的話是屬水的,以前我們木結構都最怕的就是火災,所以它就是用這個把它鎮下來。」此外,還有桃園結義、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等圖案。
▲麒麟圖案剪瓷雕
▲龍圖案剪瓷雕
隨著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走向式微,古建保護日益受到重視。2014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陳和永入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陳和永一家齊心守護著這項千年手藝,妻子也成為了省級傳承人,兩個兒子作為第八代傳人,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輸入了新鮮的血液。
今年59歲的陳和永,仍然經常奔波於工地之上,只是閒暇時,從小博覽群書的他,更加手不釋卷。他說,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把畢生所學編撰成冊,以供更多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建造技藝。
▲在工地上幹活的陳和永,正在測量木料的長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