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費一顆釘子建起的「閩南古厝」 到底有多講究?國家級「建築達人...

2020-12-07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8月27日(記者 劉彥玫 圖片由非遺傳承人提供)與故宮雄渾瑰麗的紅不同,閩南傳統民居的「紅」華麗活潑給人帶來強烈視覺反差,活脫脫像極了閩南人的性格。不費一顆釘子的榫卯結構,也鑄就了閩南傳統民居「牆倒屋不倒」的神話。

8月27日下午15:30,臺海網「非遺課來了」直播間,邀請到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和永,線上直播帶你身臨「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揭秘凝結中華智慧匠心獨具的「閩南古厝」如何平地而起,雕梁畫棟。

▲閩南傳統建築用色大膽,典型的「閩南紅」與貼金箔相互輝映,富麗堂皇

到陳和永這輩,祖上已傳承了七代人。從17歲跟著父親學藝起,陳和永建造閩南民居已經40年了。廈門仙嶽土地公廟、何厝媽祖順濟宮、同安東嶽廟等建築都是陳永和的「代表作」。他還修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江夏堂、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翔安區後行朱氏宗祠、陳板陳氏宗祠、洪厝洪氏宗祠、杏林後浦郭氏宗祠等。

▲同安東嶽廟(左)、仙嶽山土地公廟(中)、鄭成功紀念館(右)

閩南傳統民居在建造上極其講究,從擇日、方位方向,下地基,到造牆,立柱橫梁,上門鬥、臺階、門窗門框等都非常重視。由於建築裝飾上的繁複,營造技藝自然也分工多樣,包括風水學、大木製作、木雕、泥水技藝、剪料、油漆、彩繪、貼金等工種,工匠也按工種分類和分工,其中大木作是核心工種。所以要學會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可以說要「多項全能」。

▲三通五瓜,閩南傳統民居內部榫卯結構的精華所在,保證「牆倒屋不倒」

一座閩南傳統民居「牆倒屋不倒」的秘訣,是利用精密的插梁式木結構,無需一釘一鉚便能堅固無比。在廟宇、祠堂中,常見的是三通五瓜式梁架,提前在篙尺上畫好木作所需要的梁柱、榫卯等構件尺寸,將三根通梁平行而放,然後用五個瓜柱彼此固定,做好這樣的兩副梁架,就可以架起屋頂的五根檁條,再配以多根支柱,房屋的整個木結構就基本成型了。

▲閩南傳統民居屋簷特有的燕尾脊造型,輕巧別致

而同樣講究的還有民居的裝飾,剪瓷雕則是其中的精華,陳和永會把各種小陶瓷部件用水泥粘貼起來,製作出各式造型的剪瓷雕,裝飾在屋頂兩端的魚龍是必不可少的。「龍的話是屬水的,以前我們木結構都最怕的就是火災,所以它就是用這個把它鎮下來。」此外,還有桃園結義、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等圖案。

▲麒麟圖案剪瓷雕

▲龍圖案剪瓷雕

隨著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走向式微,古建保護日益受到重視。2014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陳和永入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陳和永一家齊心守護著這項千年手藝,妻子也成為了省級傳承人,兩個兒子作為第八代傳人,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輸入了新鮮的血液。

今年59歲的陳和永,仍然經常奔波於工地之上,只是閒暇時,從小博覽群書的他,更加手不釋卷。他說,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把畢生所學編撰成冊,以供更多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建造技藝。

▲在工地上幹活的陳和永,正在測量木料的長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不費一顆釘子建起的「閩南古厝」 到底有多講究?國家級「建築達人...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8月27日(記者 劉彥玫 圖片由非遺傳承人提供)與故宮雄渾瑰麗的紅不同,閩南傳統民居的「紅」華麗活潑給人帶來強烈視覺反差,活脫脫像極了閩南人的性格。不費一顆釘子的榫卯結構,也鑄就了閩南傳統民居「牆倒屋不倒」的神話。
  • 非遺課來了丨不費一顆釘子建起的「閩南古厝」到底有多講究?國家級「建築達人」為你揭秘
  • 這裡有一座「閩南古厝構件博物館」!留住閩南建築最美的表達
    如何在建築現代化的進程中萃取閩南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得以傳承和優化?林天海,一位有情懷的建築家,正身體力行,將閩南建築風格的表達元素融入他的每一次塑造中。用博物館留住歷史與文化林天海早年家貧習武,學習修築工藝,身上總帶著一股不服輸的氣勁,幹什麼像什麼。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古厝裡的閩南元素 泉州建築文化你知道多少?
    「這些閩南元素你都認識嗎?」近日,有263萬粉絲的微博大V「V遊福建」轉發了一組閩南元素照片,這組照片風格清新,九張圖片裡有八張與閩南建築相關。這條微博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然而能完全說出這些閩南元素名稱的人卻不多。記者特地聯繫上這組照片的拍攝者——知名草根微博達人「咱厝人-陳陳」,向他了解照片裡的故事。
  •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在多雨的江南,黛瓦長期飽受雨水打溼浸泡,久而久之長出了薄薄的苔蘚,遠看仿佛墨暈成的黑色。「粉牆」,就是白石灰進行粉刷過後的牆面。南方氣候潮溼,而石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有防潮吸溼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護牆體。
  • 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建築古代宗法制度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以磚石構建的牆體,不僅堅固耐用,還能防潮防火防蟲害,冬暖夏涼,對於氣候潮溼的福建地區,非常具有實用意義。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這些建築就地取材,大多以花崗巖、紅磚相互壘砌,這便是閩南建築技藝中的「出磚入石」。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有許多東西被其車輪碾碎,歸於塵土,而也有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潮流中堅強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寫滿了歷史痕跡的古老事物,如今就如一本本恢弘的史書,為我們講述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
  •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在多雨的江南,黛瓦長期飽受雨水打溼浸泡,久而久之長出了薄薄的苔蘚,遠看仿佛墨暈成的黑色。「粉牆」,就是白石灰進行粉刷過後的牆面。南方氣候潮溼,而石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有防潮吸溼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護牆體。
  • 【閩南建築】中國傳統建築——閩南古厝
    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
  • 閩南紅磚古厝(上篇)
    恰好位於閩南方言和莆仙方言的大部分地區,臺灣、金門因主要為閩南移民,故將紅磚古厝移植至此,另外,廣東潮州等與福建接壤地區受其影響極深,有多種建築工藝與之相同。紅磚古厝因民居牆面使用的紅磚而得名。這種紅磚叫「煙炙磚」,俗稱「雁只磚」「胭脂磚」,所用的磚土也正是這個地區所獨有的磚紅壤性紅壤。
  • 紅磚古厝:準備「申遺」的閩南建築
    紅磚古厝,閩南的一抹富有溫度的紅。如果翱翔閩南大地,你會發現星星點點,似乎天上落下的花瓣,又似渲染了大地的斜陽。這是一座座具有古代皇家宮殿的樣式建築,它們外表以條石為基,紅磚為牆,赤色琉璃為瓦。或三或五院落,中為庭院廳堂,兩側有護厝,對稱格局,穩重厚實,古典華麗。
  • 安溪漂亮古厝,居然是閩南史上最早違章建築,金德厝藍田茶商地標
    它承載著一段有趣的烏龍歷史,形成獨具閩南特色的建築藝術。霞房村山坡上,有棟紅磚石木結構民居,畫棟雕梁、重簷翹脊很是好看,向主人一打聽,竟然是80年代所建。再看現代村民新宅,都是鋼筋水泥的3、4層樓房。紅磚「古厝」如今已越來越少。在新舊混搭的雜亂裡,帶著遺憾看那些斷壁殘垣,感受殘缺的震撼之美。
  • 閩南紅磚古厝|晉江五店市
    因為在大多數外地人眼裡,晉江嫁出一個女兒的嫁妝之多一度成為一個時代的話題。每每也會出現在各大網絡頭條引起譁然。當然這也是只是存在於少部分的家族之中,並不是人人都能拿出如此闊綽的手筆。晉江作為福建經濟領頭城市絕對有過硬的實力,你腳上穿的鞋,手上用的紙,嘴裡吃的零食,家裡用的建材,似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出自於晉江。就像安踏說的那樣,晉江「永不止步」。
  • 閩南古厝群——霞郭村
    閩南古厝群——霞郭村 (/6) (共6張)> 2017-08-10 09:35 來源:新華社責任編輯:康妍園   福建省龍海市浮宮鎮九龍江西溪與南溪匯合處,保留著一處以「紅磚白石燕尾脊」為建築特色的閩南古厝群——霞郭村。
  • 廈門古建築之盧厝,豪門攀比鬥富訂婚約,造就了精美的閩南古厝
    建築風格:該建築以眾多精美的石雕、木雕等方式裝飾,雕梁畫棟,木雕、石刻、磚雕無不精工細琢。盧厝囊括閩南民居大多雕飾手法,對建造材料特別講究,杉、楠、桉木兼用,花崗石、青石並存。粗圍高大的梁柱、板扇的使用,使得屋架高舉開闊,門窗寬敞明亮;整個牆裙由「泉州白」花崗巖石板與高腰「櫃檯腳」組合而成,寬厚結實,令建築顯得更為氣派和穩重。此外盧厝在用水、照明、取暖等方面,採用當時西方先進技術並保存至今,是閩南古厝的傑出代表。2013年立為第八批福建文物保護單位。
  • 古厝新語——廈門創新傳承弘揚閩南文化剪影
    (記者 林銘鴻攝)臺海網12月2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這幾天,位於中山路的蘭琴古厝又有了「新喜」,一對東北來的新人入住到蘭琴古厝中,他們正在古厝中取景拍攝婚紗照,並準備在這百年閩南古厝中舉行婚禮。「廈門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在古厝中定終身,這一定會是一場浪漫詩意、值得回味的婚禮。」「95後」新郎陳臻誠說。隨著旅拍行業的興起,廈門也成為旅拍的熱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