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區華僑閩南傳統民居屋頂建築特色是什麼?

2021-01-14 中國民族建築

內容導讀

20世紀90年代的建設潮中,泉州市崇武鎮溪底村的傳統民居多數已改建為現代民居,僅存一間建於1910年兩進五開間帶東西護厝的閩南傳統民居也只剩下較為完整的頂落和下落的中廳部分,櫸頭、下落邊間和東西護厝已經改建為現代民居。但是現存的頂落,格局較為完整,改建較為輕微,是目前在溪底村內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溪底派大木匠師設計風格和營造技藝的建築物。

文/劉可煜(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

一、前 言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2010年,發源於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同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與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一同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臺灣李乾朗教授將清末臺灣的閩南式建築分為兩派,以陳應彬的漳州派與以王益順的溪底派。由此可見,泉州地區,以溪底派大木匠師對於閩南古建築有著自成一派的營造技藝。

圖 1 溪底村民居空拍圖之一

從圖1空拍圖可以看出,僅存建築物的下落部分,屋頂有三分之一的倒塌,頂落部分西五廳後軒部分有倒塌,相對來說,整個屋頂的保存還是不錯的。

圖 2 溪底村民居空拍圖之二

從圖2斜俯視圖可以看出頂落東西五廳的屋頂形式與在惠安地區甚至是泉州地區的許多傳統民居所不同的屋頂形式。除了傳統閩南民居常見的燕尾脊屋脊形式,燕尾脊的燕尾脊數多達六支,分別位於中脊的兩端,和東西五廳屋頂上房脊的左右兩端,且與中脊有視覺相交但無相連接接觸,如圖3細部圖,而五廳屋頂向中廳部分的燕尾脊下同一般燕尾脊有做相應的規帶部分,但是並沒有做到完全延伸,只有部分的延伸。

圖 3 溪底村民居六脊屋頂空拍圖

這種特殊的屋頂造型,在訪談目前溪底派大木匠師,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唯一的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溪底派王世猛大木匠師時了解到,這種特殊的屋頂形式在閩南傳統民居建築中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六脊」,而六脊的屋頂形式大約是在清末出現的,甚至基本上都是華僑回鄉之後興建的傳統民居所盛行使用的。

因為這類的屋頂形式,於泉州地區有其特殊性,因而成為筆者對六脊形式屋頂的研究動機,有其深入探討與研究之價值。希望透過本探討,達到以下目的:

(1)為泉州地區的閩南傳統民居做初步的統計和分類;

(2)分析泉州地區閩南傳統民居屋頂樣式和屋主身份關係;

(3)探究六脊屋頂形式的樣式、結構、營建和設計上的關係。

(二)研究範圍

閩南傳統民居多分布在福建省的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為主的閩南地區,還有臺灣地區以及部分廣東地區,東南亞地區。

泉州作為海外華人華僑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僑鄉,在時間從宋元開始就陸陸續續有泉州人興販貿遷,出洋旅居。

1.泉州華僑時間線

宋元時期,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和「東方第一大港」,人口增長迅速,愈發有人稠地乏的態勢,出洋旅居愈發盛行,出現「下南洋」的風潮。

明朝初年的「海禁」,讓泉州沿海地區的晉江、石獅、南安、惠安等地靠海為生的漁民和依賴海港貿易為生的商人選擇出逃,範圍也從東南亞地區擴散到非洲、南美洲等地。

清朝初期的「閉關鎖國」和清政府政策讓泉州地區沿海民眾流離失所,大量民眾隨鄭成功遷往臺灣地區。

清朝鴉片戰爭後到宣統末年大量泉州地區沿海民眾迫於生計,外逃出洋或是通過牽親引戚出洋。為泉州如今成為著名僑鄉奠定了基礎。

在清朝末年到民國中期許多華僑在國外有所成就後,陸續都有回泉州原籍地建設民居,進行居住或是宗族使用。

2.泉州華僑空間軸

出洋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的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地區。

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這是不完全統計數據。

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印度尼西亞、馬來、菲律賓等等。在日本和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相比起東南亞少。

在清末民初時期的華僑歸鄉尤以南安、晉江地區人士居多。

(三)研究流程

二、泉州地區民居建築

(一)民居建築分布統計

依據《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中的泉州市地區及泉州民俗文化叢書《泉州古厝》所記載,再加上筆者走訪記載。泉州市轄區的鯉城區9處、豐澤區2處、晉江市6處、石獅市8處、惠安縣7處、南安市12處、安溪縣8處、洛陽區3處、泉港區4處,累計59處。整理為表(01)。

表 1 民居分布統計表

轉述:由匠師或在地居民口述提供。

圖 4 區域民居分布數量圖

(二)民居建築規模

由上一節的表1做初步統計民居規模,製作成表2。

表 2 民居規模統計表

由表2統計數據可知:

官邸:二進三開間3處;三進三開間2處;五進三開間1處;二進五開間6處;三進五開間6處;四進五開間1處;五進五開間1處。

民居:二進三開間2處;三進三開間1處;五進三開間1處;二進五開間5處;四進五開間1處。

華僑民居:二進五開間19處;三進五開間3處。

可見不論是為官為商還是華僑的民居,基本為二進形式為主,開間以五開間為最大多數。官邸規模相較於民居規模來的大,在民居規模中,華僑民居規模比一般在地居民來的大。

圖 5 建築性質分析圖

(三)民居建築屋頂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官邸屋頂形式,大多數使用硬山形式,清代官邸多有做燕尾脊,屋脊形式多為「四脊三川殿」屋頂形式。

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大多數民居的屋頂形式大多數使用硬山形式,民國時期民居多有做燕尾脊,屋脊形式多為「四脊三川殿」屋頂形式。

清末民初的華僑民居,大多數使用的屋頂形式為硬山式,但是在五開間民居的屋頂形式,除了中脊與其他民居相同的中間凹兩邊翹的形式相同,在五廳位置,及次路棟架到壁路棟架之間的屋頂屋脊形式與官邸和民居所不同的是,一般民居和官邸的五廳屋脊形式為,由中脊下延伸出屋脊向外起翹,做燕尾脊或其他尾脊形式,且東西兩邊相對稱。但是華僑民居的五廳屋脊形式,則是類似中脊形式,沒有從中脊下方直接延伸出屋脊,而是預留一段距離,堆疊出單獨的脊身,向中廳的脊頭在中脊下方有視覺相交,但沒有相連,向外的脊頭則與一般官邸民居的外脊頭一般。而向中脊的脊頭下方隨屋頂斜式做2尺到3尺的規帶,稱為「半規」或「半規帶」。東西兩邊五廳的屋脊形式相對稱,形成在屋頂上方有六支燕尾脊,在閩南傳統營造中,師傅稱之為「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

圖7、8、9、16、17、22來源於網絡。其餘圖片筆者自攝。

官邸與一般民居和華僑民居的主要差異在屋脊上差異相對較大。在平面配置,棟架形式,主體結構上的差異不大,四脊和六脊除了造型上的差異,還影響到了五廳中脊梁的高度,形成差異。

三、華僑建築六脊三川殿屋頂

(一)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

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常見於1850-1950年期間的華僑回鄉所建民居,亦有華僑回國後擔任官職所建的官邸,比如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而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用之最甚尤以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為代表。但是六脊三川殿在施工中也有不同的形式風格表現。六脊三川殿的正脊部分與一般四脊三川殿的正脊部分一樣,差異在東西五廳位置對應的脊身。

圖 26 清代-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1.脊身差異

脊身做法隨土水師傅的營造技藝和房屋主人的要求而會有所不同。筆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多是在脊堵位置的差異較為明顯。

第一種,在屋脊施做完成後,脊堵位置不做其他施做,保留其泥塑平整表面。

第二種,在屋脊施做完成後,脊堵位置結合泥塑技藝,施做出立體造型。

第三種,在屋脊施做完成後,脊堵位置結合花磚,施做出透空的立面效果造型。

第四種,在屋脊施做完成後,脊堵位置結合泥塑和交趾陶技藝,施做出立體造型。

在筆者走訪中,第一種和第三種最常見於華僑民居,第二種常見於官邸之中,而第四種相對來說比較罕見。

2.燕尾脊差異

六脊三川殿的屋頂形式,在燕尾脊的燕尾施做上略有差異。在燕尾脊的燕尾數量上有著數量上最明顯的差異,單尾燕尾的尾身在感官上較為豐腴,雙尾燕尾的尾身更具幾何曲線感,且比單尾燕尾的尾身來的纖細,再結合三尾燕尾和四尾燕尾的尾身和尾端來對比,可見隨著燕尾數量的增加,燕尾的尾身和尾端明顯的更加纖細和幾何曲線化。

(二)六脊屋頂機能性

從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匠師王世猛老師處了解到,次廳的次路棟架結構中,中脊梁的頂點高度會比中路的中脊柱高七吋,五廳接次路棟架的五廳中脊梁起點會比中廳中脊梁的高度低八吋。而壁路棟架的中脊梁高度則同中廳中脊梁的高度相同。

圖 41 一般五開間中脊柱大木結構半剖面

但是,在六脊三川殿的屋頂形式中,五廳的中脊梁相對平整,起翹相對小。

(三)六脊屋頂營造工法

六脊三川殿燕尾脊向外的脊頭部分與一般四脊三川殿一樣,在屋脊尾端約1m處,瓦作向上提起45°,來確定燕尾脊的翹起弧度,燕尾脊的下端先鋪一層木條,連接屋面及燕尾脊,接著往上鋪四層兩字、三層基磚、三層瓦片,使燕尾脊上端與整條中脊連成一平面。再用加工成燕子尾巴形狀的尺二磚來作燕尾。(《泉州民居營建技術》)而在五廳空間位置的脊身,向外的如正廳所做,但是在向中廳部分,燕尾脊尾部的脊長相對來說,不到正脊燕尾脊的一半,兩條細尾沒有過多延長而是在於正脊燕尾脊的脊鬥部分。

圖 44 燕尾脊施工(圖片來源:《泉州民居營建技術》)

在六脊三川殿的五廳營造上,五廳中脊梁的設計與四脊三川殿的設計有所不同,斜率相對較為水平,所以在六脊三川殿的五廳中脊梁位置需要大木匠師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調整中脊梁的斜率,以配合土水匠師對於六脊的施做。可見六脊的營造需要大木匠師與土水匠師的協調配合。

四、華僑建築屋頂與各時代之比對

泉州地區的官邸、民居、華僑民居的三川殿形式在時間軸上的差異在洩水坡度和屋脊形式上有了除「四脊」和「六脊」的差別之外額外的差異。在洩水坡度的設計上,大木匠師需要在設計過程中的製作水卦圖,來確定屋頂的洩水坡度,即「運水」。

(一)明代建築屋頂

目前泉州現存的明代建築,多以官邸為主,多有修繕。

在運水上,接近在0.25-0.3區間,而屋頂形式多以懸山屋頂,和脊尾較短的燕尾脊形式。

(二)清代建築屋頂

目前泉州現存的清代建築,官邸、民居、華僑民居的保存還是相對完整,修繕大多依據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維護修繕,當然,還是有部分房屋空置導致的屋頂坍塌導致的房屋損壞嚴重。

在運水上,比明代建築來的更為陡峭些,接近在0.3-0.35區間,而屋頂形式則更多的採用燕尾脊形式。

(三)民國初期建築屋頂

目前泉州現存的民國時期建築,新建築材料的引進,產生了不少的「閩南式洋樓」、近代化民居,傳統民居的雖然有所沒落,但在民居的興建上,依舊有不少人選擇興建。民居與華僑民居的建設相對來說有加入部分施工更為縝密的技術,使得在傳統建築形式的保存上,除了時間因素外,更有營造技藝的提高而使得建築物保存更為完整些。

在運水上,比明代和清代的建築更為陡峭些,接近在0.35-0.4區間,在屋頂形式採用的手法和誇張度更為高超和精彩。脊身的高度有所提高之外,在燕尾的高度、曲度上有了更為誇張的表現。

(四)華僑建築屋頂的時代性

傳統民居的修建和保留大多是官邸或是富人的民居,而在1850-1950年的華僑回國潮中,華僑民居的大舉興建,帶動了傳統閩南民居的又一輪興建風潮,也使得目前的清代末期到民國時期的閩南傳統建築保留相對完整。

而華僑興建的閩南傳統民居在棟架、材料、工藝、營造技藝上還是有所傳承舊法,更多的是在三川殿與一般民居和官邸的不同。六脊三川殿的誕生,使得土水匠師在三川殿的樣式上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在脊身的處理,燕尾的調整上有了更多的三維空間可供操作。

五、探討與結論

(一)探討

筆者在結合《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中的泉州市地區及泉州民俗文化叢書《泉州古厝》的走訪調查中,發現六脊三川殿多出現在華僑或是有旅洋致富的商隊老闆的民居之中,但是在南安市石井鎮的南安中憲第屋頂有不一樣的發現。南安中憲第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及1678—1735年間,但是南安中憲第的下落、頂落、後落的三川殿形式是六脊三川殿形式,從屋主口述中了解到,南安中憲第在2018年雖然有過屋頂翻修,但是是遵循古法的修舊如舊方式,保留其原始風貌,屋主從小的記憶之中便是如此。而在南安石井鎮的其他民居,官邸和一般民居依舊使用四脊三川殿屋頂形式,華僑民居有使用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

南安中憲第在清代中葉就使用六脊三川殿屋頂形式的營造技藝,值得後續追蹤調查。

(二)結論

由上述可見,泉州地區的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大致可以分為:官邸、一般民居、華僑民居三類,統計可知華僑民居在時間在線,因應建造時間相對較晚,規模較為大而使得保存數量相對較多,建築整體完整度較高。而官邸在數量上普遍也較少,但是保存的相對也是比較完整。沿海地區的晉江、南安、惠安地區的一般民居相對較內陸的安溪縣保存數量少和完整度低。

在對泉州地區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屋頂樣式調查中可以發現,華僑民居相對於官邸、一般民居,使用六脊屋頂的比例較高,僅有部分的屋頂樣式使用四脊屋頂的樣式。在六脊屋頂的裝飾表現上,具有官家身份和華僑身份的華僑建築,在六脊屋頂的脊身和燕尾的表現上複雜度更高,例如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六脊屋頂形式需要大木匠師和土水匠師的配合,大木匠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為六脊屋頂形式做有別於四脊屋頂形式的大木結構基礎,而土水匠師的入場,既能表達出其對屋脊的高超技藝,更有可供其施展技藝的空間平面。這也讓六脊屋頂形式的特殊造型在泉州地區形成了獨特的營造技藝與藝術的表達結果。

劉可煜,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碩士研究生。1996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崇武鎮溪底村,2014年前往臺灣正修科技大學學習現代建築,2018年赴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學習傳統建築相關技藝,有幸向臺灣藝術大學李乾朗教授學習。並師從惠安縣閩南古建築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世猛大師,學習閩南傳統建築大木設計與營造。研究範圍集中於閩南傳統建築,即篙尺、大木營造等方面。

相關焦點

  •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匠道路 | 執著傳薪火 |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概述》
    圖1.1.3藍藍泉州灣           閩南傳統建築(尤以民居建築)個性突出、特色鮮明、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紅磚白石,燕脊斯飛;雕飾彩繪,文光藝彩,在中華民族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圖1.1.5閩南建築大觀園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以泉州為其代表。閩南傳統民居被建築界視為南派建築的精華,而紅磚又是其典型特徵。
  • 閩南建築:古老的泉州傳統建築
    紅磚白瓦、燕脊凌空、出磚入石、雕梁畫棟……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古民居總是能夠一下子吸引遊客們的眼球。作為閩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紅磚建築不僅承載著歷代閩南人的生活記憶,更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獨特的家族傳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珍貴奇葩。
  •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燕尾脊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 流暢的曲線飛揚挺拔,輕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歲月的流光。
  • 臺灣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於是,他們自家鄉聘請工匠,甚至從家鄉購買石材木料運至臺灣,按照家鄉的傳統房屋形式建起一座座屋厝,移民們在臺灣建造自己家鄉的傳統民居,既是為了排遣「移民他鄉為異客,日日愁腸思故鄉」的思鄉之情,也是為了尊重自己的祖先和傳統的文化。因為閩南人居多,所以在臺灣的傳統民居中以閩南傳統民居風格為主要特色。
  • 什麼是閩南建築風格?
    中國建築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今天我們只要看到有閩南建築的地方,就可聽到閩南話,就可發現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閩南地區主要包括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廈門,閩西與粵東的潮州與閩南相鄰,建築藝術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臺灣自從明末鄭成功驅荷之後,大量的漳泉移民湧入,後來雖有客家人移人,閩南文化在臺灣仍是主流。到底什麼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這是身處閩臺的人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 閩南民居,那絢爛的紅房子究竟起源何處
    (老房子牆體遺存) 閩南傳統民居的特色,有幾點特別引人注目:首先是大量使用石材。中國傳統民居以木構為主,很少使用石料,但閩南民居卻大規模使用當地盛產的白色花崗巖,不但作為臺基、階石、柱石、門框,還作為裙牆(當地稱壁腳)壘到齊胸高。我在惠安還看到過全用石材建築的房屋,包括牆壁、梁柱、樓板,統統使用條石。他們把石材當木材用了。 其次是紅磚紅瓦。中國各地的民居建築,用的都是青磚青瓦,只有閩南民居使用紅磚紅瓦,他們稱為「紅料」。這很奇怪。一般認為,青磚青瓦的質量更好。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閩南古建築特色
    皇宮起    官式大厝也稱皇宮起,是泉州傳統民居的典型  光廳暗房是泉州傳統民居的特點。廳堂是祭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而臥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房頂天窗很小,房內幽暗。有的大厝前面加門庭(俗稱大埕),東西兩側和後軒外面加護厝,有單護厝、雙護厝、環護厝之分,作臥室或雜物儲藏間用,並且在門庭四周築起圍牆,成為一個封閉型規整獨立的建築群。
  • 泉州竟然有如此美麗的近現代建築!還有這些地方最具民居風情,你居然都沒去過?
    建築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風格:現代式2/中 山 路 騎 樓 建 築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泉州近現代商住建築的典型代表,採用建築鋼混結構,底層為商店,樓上居住,沿街設置連續騎樓走廊;屋頂為平頂,屋頂上的葫蘆形「兒女牆」圍護、中山路騎樓建築群詮釋了南洋和閩南傳統建築風格的完美融合
  • 【閩南歷史】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之一閩南「小故宮」
    更要帶你看看泉州的建築帶你看看【閩南小故宮】是的沒錯閩南也有一座小故宮,還是花了長達四十年之久建造!泉州十八景之一,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是菲律賓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前後建造了40餘年時間。現存較完整的宅第共16座,總建築面積有40多畝,建築多為穿鬥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
  • 泉州番仔樓:中西合璧「洋樓式」閩南僑鄉民居建築(圖)
    閩南僑鄉番仔樓  從海外匯回的僑批款改變了閩南城鄉的建築樣式。近代以來,在傳統的紅磚大厝中間,突然湧現出許多充滿異域風情的小洋樓,閩南人稱之為「番仔樓」。番仔樓是華僑榮歸故裡的標誌,體現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崛起,又表明了他們的特殊身份。他們需要一種不同的空間語言宣示自己的存在。
  • 觀山李氏民居:閩南建築大觀園,回味百年歷史風潮
    在泉州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站在層巒疊嶂的山崗上,一座座巨大的閩南古厝和現代小洋樓交相輝映,妙趣橫生。觀山村,歷史悠久,四面環山,險惡封閉的自然環境並未阻擋村民的腳步,在近代風起雲湧之下,村人不畏艱險,走出大山,湧現了一代又一代勇闖南洋的英傑。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到了文革破四舊行動,閩南傳統民居慘遭嚴重破壞,至今所存完美建築不多,極其珍貴,改革開放後社會上開始重視挽救保護閩南傳統民居建築,並做了部分修繕。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晉江梧林傳統古村落:閩南文化後花園、華僑歷史博物館
    清末,梧林開始有人旅居海外,隨後旅居海外的華僑回國出資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洋樓,村莊規模擴大,建築風格逐步多元化。600年來,梧林鄉賢輩出,旅居海外華僑1萬餘人。在村中,閩南傳統南音演唱了600餘年,割香乞爐活動至今保存連續100多年,目前仍每年舉行,全村參與。
  • 泉州傳統村落之晉江梧林:閩南古建築講述南洋華僑史
    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的規劃設計堅持「原汁原味、原貌重現」原則,採用傳統工藝保護修繕。目前,核心區已完成古建築修繕及保留現狀83幢,正在抓緊修繕30幢。在一幢閩南古厝前,記者看到一顆大榕樹從中長出,因常年無人照看,榕樹壓垮了房頂,古厝的房間變成了庭院。一旁與之相連的古厝中也有一顆長在屋頂的榕樹,樹幹沿著柱子向下生長,形成一個「榕門」,別有一番特色。
  • 福建傳統建築的特點,特色建築有哪些?
    福建境內多山多河,人們被山脈河流分隔在不同的區域,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小經濟區域,福建傳統建築多因地制宜,建築類型多樣,建築形式各具特色,地區差別十分顯著。福建傳統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傳統建築形式,又有排屋、土樓、土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形式。但是不管民居的形式和風格怎麼演變,依然保持著中軸線對稱、院落組合、木構承重體系和坡屋頂等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的共同特徵。
  • 閩南——建築裡
    閩南,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排排的紅磚大厝。「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說的正是閩南傳統建築。閩商下南洋,由閩南的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因為建築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貶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