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自然生長的詩意建築

2020-12-24 騰訊網

川西民居 | 自然生長的詩意建築

首發於Yi Architects

建築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宅居建築更是滿足人們生存、生活最基本的工具和場所。

由於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人文條件的不同,全國各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築,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川西民居是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之一。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設計,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牆有磚牆、土牆、石塊(石板)牆、木牆(木板或原木)、編夾壁牆等;屋頂用小青瓦、草、穀草、山草、石板瓦、樹皮瓦等;還有用青廠條子作梁和門槓的。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經濟節約,又與環境十分協調,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格外濃鬱。呈現出一種相互的質感美、自然美。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區域,據有關史料記載,先後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移民入川活動。四川是一個自然地理環境封閉圍合的盆地,在古時,交通尤為困難,使得這裡形成了與中原文化不同的獨具特色的三星堆文化、巴蜀文化,再經過歷代演化,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活動,巴蜀文化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形成,又在不斷吸收移民文化中變化發展,傳承與開放是巴蜀文化的典型特徵,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種兼容性較強的融合文化,其許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的結果。並未因吸收外來文化而丟失傳統,而是在兼容先進文化因素的過程中,形成了適合本地自然與經濟條件的,獨立形態的文化體系。

劉氏莊園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川派建築與其他建築的融合,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便是最好的案例,整個莊園為一組中西結合式建築群,既有中國封建豪門府邸的遺風,又吸收了西方城堡和教堂建築的特色,這些特色在新公館建築上尤為顯著。

劉氏莊園 徽派特色的封火牆

劉氏莊園

這座中西合璧的莊園建築群以磚木結構為主,反映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川西部近代民居建築的發展過程,既是近代四川地主莊園建築形式和風貌的典型,又是吸收西方建築文明,並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相結合所形成的一組具有典型川西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群,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文物和科學技術價值。這種川派建築與其他建築風格的融合,很好地體現了川西建築的包容性:絕不拘泥於「法式」或者派別,而富有生機和彈性,可因外來風格而變,也可因山而變,因水而變,因地形而變。

劉氏莊園 鳥瞰

作家梁實秋在其散文《雅居》中曾這樣描述四川民居:「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他把四川民居以「雅居」形容,這和四川民居的建築特色和地域風格是分不開的,對「雅」的追求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川西民居,首先是一個地域概念。川西,即川西壩子,成都平原。川西民居是誕生於這個特定區域的民居樣式。同時又是一個人文概念。其建設形態融合了川西地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

崇州元通古鎮

川西民居在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其主要之點是:

1、在建築單體上,講究因地制宜,以中軸線布局。

2、在建築結構上,通常採用穿鬥式木結構,牆壁材料因材致用,屋頂採用青瓦坡式屋頂處理,一般採用懸山,前坡短後坡長,以利於解決四川多雨季節的屋面排水。(穿鬥式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來,形成一榀榀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在沿檁條方向,再用鬥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而形成屋架。)

大邑劉氏莊園 穿鬥式 木結構

3、在建築色彩上,住宅外牆多採用利於陽光反射的白色為基色調,以解決陰雨天氣多而日照不足的四川的採光問題。

4、在木結構上,大多突出材料的本色,一般在立柱上塗成黑色,門窗以淺褐色或是棗紅色為著色基調。這種色調上的處理使得川西民居在外觀上古樸而富有生機,在格調上清新而淡雅,同時又不失富貴之氣。而川西民居中對建築局部的處理如雕梁畫棟,飛簷鬥角更是成為點睛之筆。

成都崇德裡

5、在院落布局上,具有密切而充滿鄰裡親情的人性化鄰裡關係模式以及充滿生機的空間場所,而易於識別的門洞則給人以領域感。這種院落式的設計表現出了濃鬱的人情味和結合力,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文化和華夏民族精神的象徵,它完全避免了鄰裡間因為缺乏溝通空間而導致的"雖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非人性化設計。

6、在虛實結合上,四合院設計的著眼點不在於房屋的「實形體」,而在「院」這一「虛空間」、「負形體」,即「無形之形」。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建築形式後面的人文精神。

就成都從建築形態來看,成都的川西民居建築遠源流長。現存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建於一千多年以前。建築為南北軸線對稱布局,大門緊鄰浣花溪,軸線上依次為大廨、詩 史堂、柴門、工部祠。整個建築均系木構平房,富有川西民居樸素雅淡的濃鬱氣氛。園林以楠木、竹、梅為基調,是川西著名古典園林之一。

杜甫草堂

其後有以寬巷子、窄巷子、錦官驛為代表的「前天井、後宅院、通天立地」式的成都傳統民居。這些民居建築,是一排排川西民居特色的獨門獨院老宅,大多有雕花的窗稜、穿鬥的梁柱、青磚的圍牆、高高的門檻、抹泥的壁牆、四方的天井、高翹的飛簷,這些都是川西民居的典型特點。

寬窄巷子

成都近郊的平樂古鎮,以鎮區古樸的街區和原味淳樸的川西民風民俗而著稱,素有「一平二固三夾關」的美譽。

平樂古鎮 鳥瞰

平樂古鎮極具川西風情的沿江吊腳樓

李家大院距平樂古鎮3.5公裡,是成都周邊保存最完好、建築面積最大的清代民居,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風格。大院坐西向東,依山向谷,是單簷懸山式木結構建築

李家大院

有著「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圖」美譽的元通古鎮也有很多典型的川西民居,古鎮核心區建築主要以清末民國初期的川西民居為主,呈南北走向的帶狀分布,建築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同時古鎮地處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匯合處,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是待字閨中的瑰寶。

元通古鎮街道

距成都稍遠的樂山郭沫若故居也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築,是清代的四進穿鬥木結構建築,由四進三井和一個後院組成,臨街而建,坐東向西。建築面積不算大,但是整體進深大,三個天井,每個天井是每一進的核心,也起到了分割建築空間、形成等級差異的作用。

樂山郭沫若故居平面圖

郭沫若故居俯瞰

天井

樂山郭沫若故居書法碑廊

川西民居,不僅僅是傳承川西平原地域文化的實質性載體,更是千百年來這一地區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磨合,由歷史「優選」出來的最優居住形態。

川西民居一般是以穿鬥結構為主,屋面作法是大坡度懸山頂,屋簷出挑跨度大,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川西平原潮溼多雨的自然環境。而到了近代,川西民居更是將西方磚石建築的作法引入,將西方建築的柱式、拱券、穹頂等形式與當地傳統建築形式相結合,形成了一大批藝術水平極高的公館洋樓建築。但不像北方的村屯,川西以散居為主的居住形態一直沒有改變。

寬窄巷子

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的發展將大量的鄉村納入到城市圈當中,過去川西的建築結構和居住形態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發展,城市中保存有傳統建築的歷史街區逐漸被「改造」成高樓大廈,只留下點狀的古建築遺蹟;而在鄉村,農民住進了統一規劃設計的集中社區,住進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民居當中,傳統的川西民居正在逐漸消失。

成都欣廬

平樂古鎮街巷

在這個建築被同質化的時代,高樓玻璃牆反射出來的是「千城一面」的蒼白城市面孔,而傳統民居保留著人們最初的生活方式,還原著這座城市的記憶。

現在無論是城市建設或者鄉村振興,我們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對傳統民居的保護,不僅僅是保護,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文化,也應該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個課題。這就需要在規劃新建築時,充分考慮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並加以體現出來。唯有如此,傳統民居文化才有傳承下去的載體。

撰稿、編輯:Erlinda(小阿飛)

大邑劉氏莊園部分照片攝影:Erlinda(小阿飛)

資料參考

百度百科:川西民居、平樂古鎮、大邑劉氏莊園

圖片:馬蜂窩、百度圖片、VEER

報導:光明日報 川西民居的困境

網站:樂山市人民政府網

相關焦點

  • 哈拿幼家丨川西民居:傾聽成都的古老文化
    不同於北方民居的厚重大氣、江南民居的玲瓏秀美,傳統川西民居或粉牆黛瓦,或茅簷草舍,或公館洋房,自有一番樸實飄逸的風格。讓我們一起走近川西民居,傾聽成都的古老文化。川西民居,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因材設計,以木、青磚、條石為建築主材,屋頂用青瓦、茅草瓦、穀草蔽之,色彩樸素淡雅,地方特色濃鬱。 「天人合一」的環境觀把周圍的大環境引入封閉的小環境中,形成了人與住宅、環境的和諧統一。
  • 四川最後的川西壩子古鎮,是保存最完整的川西民居,但人氣卻不足
    其實在四川成都至今有一個保存最完整,現存規模最大的川西民居古鎮,雖然古鎮人氣不足,但卻被譽為四川「最後的川西壩子」古鎮。四川這個經常被人們遺忘的古鎮就是坐落在成都大邑縣的:新場古鎮,是成都平原上保存最完整最有川西民居韻味的一座川西民居古鎮
  • 絕對讓你流連忘返3個川西獨特建築,等你來發現!
    川西,一片脫離凡世的淨土大自然的調色盤在這裡打翻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四季的輪迴與萬物生長在這片純淨高原上,盛開這絕美的容顏生生不息除了絕美的自然風光,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與平壩草原分布著許多帶著地區特色的人文建築、佛寺建築等,它們與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如群星般閃爍出光芒。
  • 絕對讓你流連忘返3個川西獨特建築,等你來發現
    ,一片脫離凡世的淨土大自然的調色盤在這裡打翻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四季的輪迴與萬物生長在這片純淨高原上,盛開這絕美的容顏生生不息>除了絕美的自然風光,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與平壩草原分布著許多帶著地區特色的人文建築、佛寺建築等,它們與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如群星般閃爍出光芒。
  • 中國四川民居建築的特點有哪些?
    全川地理特徵豐富多樣,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地湖泊等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彩紛呈,自然景觀中外稱譽。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稱世界一流風景大觀,巴山蜀水,地靈人傑,成為四川山地民居多彩襯映的底景和生長的根基。
  • 成都傳統民居建築的特點,特色建築有哪些?
    「軸線明確,平面靈活,變化有序,內外結合,層次豐富」,是四川傳統民居在平面空間處理上的特色。四川民居富有地方特性,技術靈活巧妙,處理方法簡潔利落,形態優美、自然。四川民居尺度不追求大,講究小巧得體、適度。
  • 探秘川西3個小眾的絕美建築,你確定都去過?
    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四季的輪迴與萬物生長, 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與平壩草原匯集了分布著許多帶著地區特色的人文建築,佛寺建築等,它們與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如群星般閃爍出光芒。那具有清代建築格調的農舍,由一條自流灌渠所串聯的水磨房與灌溉系統組成山地農村的古樸風貌。
  • 探秘川西3個小眾的絕美建築,你都去過嗎?
    川西,一片脫離凡世的淨土大自然的調色盤在這裡打翻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四季的輪迴與萬物生長在這片純淨高原上,盛開這絕美的容顏生生不息>除了絕美的自然風光,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與平壩草原分布著許多帶著地區特色的人文建築、佛寺建築等,它們與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如群星般閃爍出光芒。
  • 探秘川西3個小眾的絕美建築,你都去過嗎?
    川西,一片脫離凡世的淨土大自然的調色盤在這裡打翻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四季的輪迴與萬物生長在這片純淨高原上,盛開這絕美的容顏生生不息除了絕美的自然風光,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與平壩草原分布著許多帶著地區特色的人文建築、佛寺建築等,它們與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如群星般閃爍出光芒。
  • 鄉土民居,還原詩意棲居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怎樣還原中國人詩意棲居的生活美學? 發現民居美學意蘊 中國傳統民居不僅展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更富含深厚的美學意蘊。 這種美首先表現在建築上。很多地方的傳統民居,經過一代代工匠的探索與耕讀文化的薰陶,形成了成熟而穩定、既保留鄉野趣味又不失雅致品位的風格特徵。這種美還表現在空間上。
  • 自然生長,但卻自成格局:評安藤忠雄
    旅行結束後,1969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成立了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成長經歷並設計了許多個人住宅。其中,他的住宅建築代表作品住吉的長屋[榮獲日本建築學會年度大獎,並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好評。從住吉的長屋設計中可以看出安藤對光的探索與運用。安藤在設計該所民居時,充分利用了光、風、雨等自然元素來營造空間。
  • 微專題|傳統民居建築與地理環境的綜合思維
    在南方炎熱地區,爭取良好的自然通風是選擇建築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應考慮建築物與主導風向的關係。颱風或颶風等災害天氣頻繁的地區,建築物低矮,外觀簡單,少有尖頂等突出部分,以減少強風對建築的影響。乾旱缺水【答案】1.C 2.B【解析】考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地理圖文信息和運用所學區域地理、自然地理等知識的能力。1.結合材料「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可知竹子為當地生長的植物,而竹子的生長區域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北方溫帶地區有少量竹子分布但普遍矮小不能用作建築材料。
  • 古樸詩意的大梁酒莊,每一處民宿都是心靈嚮往的港灣!
    古樸詩意的大梁酒莊,每一處民宿都是心靈嚮往的港灣!如果你厭倦了城市的喧囂與車流,惟願一方田園棲居靜享恬靜時光,那就來邛崍吧,這裡有詩意田園的諸多風景:平樂古鎮、鐵花巷,還有大梁酒莊。夢棲院子現已建成聽竹、聞茶、畫瓷、禮學四個小院,在這裡將古老的川西榫卯結構民居與時尚結合,每個房型都別具一格,有榻榻米、有閣樓……每個院子根據邛崍深厚的文化演繹而來,
  •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特色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土製的住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他曾一度是維吾爾族建築的主基調,現在一些旅遊景點還專門請師傅打造這種建築,以供遊客觀賞。2011年5月23日,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臺灣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就這樣,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隨著早期赴臺移民移植到了臺灣。祖國大陸傳統的民居建築文化是隨著赴臺移民的腳步逐漸深入臺灣的澎湖是臺灣移民的腳踏板,澎湖的佳民屬於泉州,而湖早在南朱時就已隸屬於泉州府晉江縣。
  • 田園綜合體視角下的詩意鄉村建築設計
    鄉村建築藝術應保留固有印象,鄉村建築設計本質是讓勞動大眾在樸實的環境下發現另一種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築技術的生態理念,結合居民原有的建築文化,針對居民狀況,提出合理的組合設計方案,以最經濟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改善現有民居,使其成為組合形式多樣、形態適合環境地貌的原生、綠色節能鄉村建築。
  • 美民·建築|蒼山洱海旁的詩意棲居
    在如斯美景中,白族人到底是如何實現他們「坐西朝東,春暖花開「的詩意棲居的呢?白族民居白族民居建築集北方民居建築的深沉厚重和南方民居的灑脫秀麗於一身,無處不體現出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思想。無論在平面格局、空間運用、立面造型方面,還是在材料的運用和建構方面,都貼切地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氣候特點及生活習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來服務自己。為什麼白族民居要坐西朝東?與傳統漢式民居院落坐北朝南的傳統朝向不同,大理的白族民居院落,絕大多數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東。
  • 建築文化︱山東傳統民居建築
    我國的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各地也是天差地別,所以也逐步形成了我國各地形形色色的地方建築文化。這些地方建築能反映當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在山東文化中,地方建築是豐富多樣的,不信咱們就一起來山東看個究竟吧。濟南四合院山東傳統城市民居大多集中在就舊時各地的府縣城鎮之中,分布與全省各地,只是各地規模不同而已。
  • 天人合一,藏地民居賞
    這片區域地域遼闊,地質地貌複雜多變,有川西藏東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川西甘南和藏北大草原、阿里羌塘的荒漠戈壁、山南林芝的亞熱帶原始森林。千百年來,分布在各的藏族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他們的建築與自然相適應、相協調,逐漸產生了多姿多彩的藏區建築文化和藝術,而藏傳佛教各大寺廟無疑是能夠體現藏式建築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如布達拉宮、大昭寺、甘丹寺等等。與之相比,普通民居則更能體現藏區建築文化藝術的多樣化,本文就根據這些年在藏區旅行所搜集的民居圖片做一簡單的介紹。
  • 川西紅葉正美,跟大山色彩約個會吧
    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四季的輪迴與萬物生長除了絕美的自然風光,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與平壩草原分布著許多帶著地區特色的人文建築、佛寺建築等,它們與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如群星般閃爍出光芒。,搭配上白牆黑瓦,青灰色的石板,使得古鎮整體建築有著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空間感;與豔麗的海螺溝秋景相互交融,不聒不噪,美得明媚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