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 | 自然生長的詩意建築
首發於Yi Architects
建築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宅居建築更是滿足人們生存、生活最基本的工具和場所。
由於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人文條件的不同,全國各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築,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川西民居是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之一。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設計,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牆有磚牆、土牆、石塊(石板)牆、木牆(木板或原木)、編夾壁牆等;屋頂用小青瓦、草、穀草、山草、石板瓦、樹皮瓦等;還有用青廠條子作梁和門槓的。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經濟節約,又與環境十分協調,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格外濃鬱。呈現出一種相互的質感美、自然美。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區域,據有關史料記載,先後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移民入川活動。四川是一個自然地理環境封閉圍合的盆地,在古時,交通尤為困難,使得這裡形成了與中原文化不同的獨具特色的三星堆文化、巴蜀文化,再經過歷代演化,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活動,巴蜀文化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形成,又在不斷吸收移民文化中變化發展,傳承與開放是巴蜀文化的典型特徵,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種兼容性較強的融合文化,其許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的結果。並未因吸收外來文化而丟失傳統,而是在兼容先進文化因素的過程中,形成了適合本地自然與經濟條件的,獨立形態的文化體系。
劉氏莊園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川派建築與其他建築的融合,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便是最好的案例,整個莊園為一組中西結合式建築群,既有中國封建豪門府邸的遺風,又吸收了西方城堡和教堂建築的特色,這些特色在新公館建築上尤為顯著。
劉氏莊園 徽派特色的封火牆
劉氏莊園
這座中西合璧的莊園建築群以磚木結構為主,反映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川西部近代民居建築的發展過程,既是近代四川地主莊園建築形式和風貌的典型,又是吸收西方建築文明,並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相結合所形成的一組具有典型川西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群,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文物和科學技術價值。這種川派建築與其他建築風格的融合,很好地體現了川西建築的包容性:絕不拘泥於「法式」或者派別,而富有生機和彈性,可因外來風格而變,也可因山而變,因水而變,因地形而變。
劉氏莊園 鳥瞰
作家梁實秋在其散文《雅居》中曾這樣描述四川民居:「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他把四川民居以「雅居」形容,這和四川民居的建築特色和地域風格是分不開的,對「雅」的追求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川西民居,首先是一個地域概念。川西,即川西壩子,成都平原。川西民居是誕生於這個特定區域的民居樣式。同時又是一個人文概念。其建設形態融合了川西地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
崇州元通古鎮
川西民居在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其主要之點是:
1、在建築單體上,講究因地制宜,以中軸線布局。
2、在建築結構上,通常採用穿鬥式木結構,牆壁材料因材致用,屋頂採用青瓦坡式屋頂處理,一般採用懸山,前坡短後坡長,以利於解決四川多雨季節的屋面排水。(穿鬥式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來,形成一榀榀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在沿檁條方向,再用鬥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而形成屋架。)
大邑劉氏莊園 穿鬥式 木結構
3、在建築色彩上,住宅外牆多採用利於陽光反射的白色為基色調,以解決陰雨天氣多而日照不足的四川的採光問題。
4、在木結構上,大多突出材料的本色,一般在立柱上塗成黑色,門窗以淺褐色或是棗紅色為著色基調。這種色調上的處理使得川西民居在外觀上古樸而富有生機,在格調上清新而淡雅,同時又不失富貴之氣。而川西民居中對建築局部的處理如雕梁畫棟,飛簷鬥角更是成為點睛之筆。
成都崇德裡
5、在院落布局上,具有密切而充滿鄰裡親情的人性化鄰裡關係模式以及充滿生機的空間場所,而易於識別的門洞則給人以領域感。這種院落式的設計表現出了濃鬱的人情味和結合力,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文化和華夏民族精神的象徵,它完全避免了鄰裡間因為缺乏溝通空間而導致的"雖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非人性化設計。
6、在虛實結合上,四合院設計的著眼點不在於房屋的「實形體」,而在「院」這一「虛空間」、「負形體」,即「無形之形」。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建築形式後面的人文精神。
就成都從建築形態來看,成都的川西民居建築遠源流長。現存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建於一千多年以前。建築為南北軸線對稱布局,大門緊鄰浣花溪,軸線上依次為大廨、詩 史堂、柴門、工部祠。整個建築均系木構平房,富有川西民居樸素雅淡的濃鬱氣氛。園林以楠木、竹、梅為基調,是川西著名古典園林之一。
杜甫草堂
其後有以寬巷子、窄巷子、錦官驛為代表的「前天井、後宅院、通天立地」式的成都傳統民居。這些民居建築,是一排排川西民居特色的獨門獨院老宅,大多有雕花的窗稜、穿鬥的梁柱、青磚的圍牆、高高的門檻、抹泥的壁牆、四方的天井、高翹的飛簷,這些都是川西民居的典型特點。
寬窄巷子
成都近郊的平樂古鎮,以鎮區古樸的街區和原味淳樸的川西民風民俗而著稱,素有「一平二固三夾關」的美譽。
平樂古鎮 鳥瞰
平樂古鎮極具川西風情的沿江吊腳樓
李家大院距平樂古鎮3.5公裡,是成都周邊保存最完好、建築面積最大的清代民居,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風格。大院坐西向東,依山向谷,是單簷懸山式木結構建築。
李家大院
有著「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圖」美譽的元通古鎮也有很多典型的川西民居,古鎮核心區建築主要以清末民國初期的川西民居為主,呈南北走向的帶狀分布,建築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同時古鎮地處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匯合處,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是待字閨中的瑰寶。
元通古鎮街道
距成都稍遠的樂山郭沫若故居也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築,是清代的四進穿鬥木結構建築,由四進三井和一個後院組成,臨街而建,坐東向西。建築面積不算大,但是整體進深大,三個天井,每個天井是每一進的核心,也起到了分割建築空間、形成等級差異的作用。
樂山郭沫若故居平面圖
郭沫若故居俯瞰
天井
樂山郭沫若故居書法碑廊
川西民居,不僅僅是傳承川西平原地域文化的實質性載體,更是千百年來這一地區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磨合,由歷史「優選」出來的最優居住形態。
川西民居一般是以穿鬥結構為主,屋面作法是大坡度懸山頂,屋簷出挑跨度大,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川西平原潮溼多雨的自然環境。而到了近代,川西民居更是將西方磚石建築的作法引入,將西方建築的柱式、拱券、穹頂等形式與當地傳統建築形式相結合,形成了一大批藝術水平極高的公館洋樓建築。但不像北方的村屯,川西以散居為主的居住形態一直沒有改變。
寬窄巷子
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的發展將大量的鄉村納入到城市圈當中,過去川西的建築結構和居住形態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發展,城市中保存有傳統建築的歷史街區逐漸被「改造」成高樓大廈,只留下點狀的古建築遺蹟;而在鄉村,農民住進了統一規劃設計的集中社區,住進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民居當中,傳統的川西民居正在逐漸消失。
成都欣廬
平樂古鎮街巷
在這個建築被同質化的時代,高樓玻璃牆反射出來的是「千城一面」的蒼白城市面孔,而傳統民居保留著人們最初的生活方式,還原著這座城市的記憶。
現在無論是城市建設或者鄉村振興,我們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對傳統民居的保護,不僅僅是保護,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文化,也應該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個課題。這就需要在規劃新建築時,充分考慮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並加以體現出來。唯有如此,傳統民居文化才有傳承下去的載體。
撰稿、編輯:Erlinda(小阿飛)
大邑劉氏莊園部分照片攝影:Erlinda(小阿飛)
資料參考
百度百科:川西民居、平樂古鎮、大邑劉氏莊園
圖片:馬蜂窩、百度圖片、VEER
報導:光明日報 川西民居的困境
網站:樂山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