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透視中國學生PISA第一背後 中國式教改在艱難中前行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本月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測試結果。在全部79個參測國家(地區)對15歲學生的抽樣測試中,中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
這提振了正在艱難中進行的中國教育改革信心,同時更理性看待這個成績、找出不足也成為從官方到民間的呼聲。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鍾秉林認為,中國參加PISA測試的目的,不僅是在國際背景下了解中國基礎教育的質量狀況,明確優勢、增強自信,更重要的是找出問題和不足,明確學校、教育系統和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尋找效能更高的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亟待彌補
「PISA測試反映出中國四省市教育高質量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四省市代表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較高水平的地區,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地區發展尚不平衡。」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說,PISA2018取得三個領域第一的好成績,並不意味著中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作為整體參加PISA仍能取得第一。中國教育公平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尚待進一步突破。
例如,近年來中國城鄉學校在硬體公平上有所改善,但存在鄉鎮師資力量薄弱、城鄉教師教學技能差異大等問題。就是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內部不同地區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家長們用「擇校」表達對師資力量強的重點學校的嚮往。
對於前者,中國官方正在普及「特崗教師」「公費師範生」,用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為農村學校特別是村小、鎮中心小學輸入新鮮血液;對於後者,各級政府和學校正通過輪崗、交流、集團化辦學幫助薄弱校補齊短板,實現縣域內均衡。
學生減負依舊任重道遠
PISA結果還顯示,中國學生學習時間較長、學生總體學習效率不高。
重複練習、偏難訓練、超長時間學習增加學生負擔,一度被認為是影響中國學生創造力的主要因素。「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造就了龐大的教育培訓市場,甚至扭曲了升學秩序,引起了決策層重視。
近年來中國官方接連發文,規範校外培訓市場、斬斷校外競賽證書與重點中學升學名額掛鈎、減輕校內作業負擔、甚至將近視率納入學校考核,但在一些地方並未得到焦慮的家長們的認同。一些地方減負文件的下發,並沒有起到預期效果,甚至引發「課內越減負課外越增負」的奇怪現象。
北京開放大學校長褚宏啟表示,「減負」是中國教育改革非常關注的議題,過重的課業負擔會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教與學必須加大改革,要在精講簡練、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在保證通過課堂主渠道有效提升學生素養的同時,讓孩子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去發現自己、發現社會。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志勇認為,要高度重視學生負擔重與學習效率較低的問題。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相伴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學習效率。中國四省市學生閱讀、數學、科學三科學習效率在參測國家(地區)均排名靠後。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提高中國中小學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必由之路。
關注學生幸福感說易做難
在教育受到空前重視的大環境下,「教育不僅為了人的成功與成才,更為了讓人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雖然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是PISA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和生活滿意度均較低。也就是說,學生在學校裡過得並不那麼開心。
褚宏啟認為,教學應當在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和給予孩子學習的快樂之間謀得平衡,不要讓孩子在痛苦的學習中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也不要讓孩子在「快樂學習」的過分鼓吹中不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要高度重視學生對學校生活幸福感受度低的問題。重建中小學教育生態,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即育人。」張志勇表示,如何在取得高水平教育質量的同時,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生活是亟待關心和解決的問題。學校要創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在關注學生高水平表現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幸福感,特別是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與升學觀,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引導學生走適合自己的升學道路。(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