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樊未晨)今天,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得正式消息: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測試結果。在全部79個參測國家(地區)對15歲學生的抽樣測試中,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
四省市學生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能力素養均居參測國家(地區)第一
測試結果顯示,我國四省市學生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能力素養均居參測國家(地區)第一。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能力素養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555分、591分、590分,在參測國家(地區)中均排名第一。我國四省市學生基本素養達標率為參測國家(地區)第一,高水平學生數量總數居於前列。其中:基本素養達標率方面,我國四省市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上的能力表現達到基礎水平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94.8%、97.6%和97.9%,在參測國家(地區)中均排名第一。單項素養高水平學生總數方面,參測國家(地區)數學素養達到高水平的學生,21.7%來自我國四省市,排名第一;參測國家(地區)閱讀素養達到高水平的學生,13.4%來自我國四省市,排名第二;參測國家(地區)科學素養達到高水平的學生,22.3%來自我國四省市,排名第二;綜合素養高水平學生總數方面,PISA將3個領域素養表現均達到高水平的學生定義為全面發展的學生。我國四省市全面發展學生佔參測國家(地區)全面發展學生的比例為25.2%,排名第一。
從測試中還能看出我國學生的閱讀特點,在閱讀興趣方面,我國四省市學生是參測國家(地區)中最喜愛閱讀的學生,閱讀興趣指數達0.97,排第1位。閱讀範圍方面,我國四省市學生閱讀範圍廣,學生普遍涉獵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24.8%的學生每月多次閱讀兩種類型的讀物,19.2%的學生每月多次閱讀三種類型的讀物。
教育公平成效顯著,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測試數據顯示我國四省市教育公平成效顯著,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城鄉在硬體公平上有所改善,但存在鄉鎮師資力量薄弱、城鄉教師教學技能差異大等問題。硬體配置較充分,我國四省市學校硬體短缺指數為-0.27,硬體短缺程度低於63個參測國家(地區)。其中,城市學校為-0.35,鄉鎮學校為-0.20。鄉鎮師資短缺問題較為嚴重,我國四省市師資短缺指數為0.75,高於OECD平均水平,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3位。其中,城市學校為0.44,鄉鎮學校為0.98(指數為1是非常短缺)。城鄉教師教學技能差異大。我國四省市城鄉教師在「運用基於學生經驗的教學策略」與「教學熱忱」方面差異較大,部分鄉鎮學校教師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存在「不善教」和「不樂教」的情況。校際不均衡發展問題依然存在。我國四省市閱讀領域學生素養的校際差異比為42.0%,按照差異比從大到小排列,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16位,屬教育質量高但校際差異大的區域。
測試還顯示,在因材施教方面(適應性教學),我國四省市教師擅長使用適應性教學策略,適應性教學指數為0.38,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4位。基於學生經驗的教學策略方面(認知激活教學),我國四省市教師的認知激活教學指數為0.56,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3位,能夠有效利用學生經驗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教師支持學生方面,我國四省市95%以上的學生感受到老師給予支持,教師支持指數為0.36,在閱讀素養高分國家(地區)中處於較高的水平。教學材料方面,我國四省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樣且充足的教學材料,學生在課堂閱讀中接觸到各類材料的機會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其中小說類作品比其他類型材料多。
我國學生學習時間較長、幸福感偏低
不過,從測試結果也能看出我國學生學習時間較長、學習效率不高,而且幸福感偏低。
測試顯示,我國四省市學生平均校內課堂學習時間為31.8小時/周,按照學習時間長短排序,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4位。單項學習時間方面,我國四省市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上的平均學習時間分別為4.6小時/周、5.0小時/周、5.5小時/周,在參測國家(地區)中分別排第7位、第8位和第3位。三項總學習時間方面,我國四省市學生閱讀、數學、科學三項上的學習時間較長,三項課時佔總課時數的47.6%,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17位。
測試顯示,我國四省市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效率分別為119.8分/小時、118.0分/小時、107.7分/小時,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名靠後,分列第44位、第46位、第54位。我國四省市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指數為-0.19,滿意度平均分為6.64分,在參測國家(地區)中分別排第51位和第61位。這表明我國學生的總體學習效率不高,學生幸福感偏低。
另外,測試結果還顯示出我國的家長高度重視學生教育,學生家庭教育資源有保障,情感支持待提高。在家庭教育資源方面,我國四省市家庭教育資源指數為0.15,在參測國家(地區)中排第18位,超過了一些與我國四省市家庭經濟水平相當、或更高的國家(地區)。但我國四省市學生平均家庭經濟社會文化地位指數(ESCS)僅為-0.67,家庭經濟水平整體偏低,表明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家長情感支持方面,我國四省市家長情感支持指數為-0.02,在參測國家(地區)中處於中等水平。
專家指出:PISA測試遠不止排名
該測試結果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秉林指出,由於教育系統內部的複雜性和外部環境的約束性,使得教育發展與學生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僅通過成績和排名很難反映教育系統的「全貌」,更難以揭示和解釋成績背後複雜且相互關聯的影響因素。因此,PISA測試遠不止排名,我們需要關注PISA測試更深層次的內容。
首先,PISA具有鮮明的政策導向。PISA是一項以實證為本的政策研究,它以改進教育政策為評價目的。其測評框架強調在教育的背景、投入、過程、產出和結果全過程視域下對學生發展有效性及其環境狀況進行全方位評價,並從學生、班級、學校等不同教育系統層面識別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評價目的在於通過測驗與問卷調查探明教育系統、學校、家庭與學生因素對學生素養的影響,產出大量證據,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其次,PISA重視對影響因素的測查。除了對學生基本素養進行測評外,PISA還對影響學生素養的關鍵因素進行問卷測查。具體而言,在學生層面,關注學生的家庭背景、閱讀活動與學習實踐、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學生幸福感等議題。在教師層面,關注教師的教育背景與教學經歷、教師專業發展、教學組織安排與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氛圍等議題。在學校層面,關注學校規模、學校硬體資源配備、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政策及實施情況、學校氛圍等議題。在家庭層面,關注家庭背景、家庭教育資源狀況、家庭學習環境、家長情感支持等議題。
因此,鍾秉林教授指出,我國參加PISA測試的目的,不僅是在國際背景下了解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狀況,明確優勢、增強自信,更重要的是找出問題和不足,明確學校、教育系統和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尋找效能更高的教育政策。在對PISA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和解讀時,不能只關注分數和排名,而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以學生發展為教育質量的核心,同時考慮教育的背景性、投入性與過程性要素等關鍵因素,逐步擺脫單純以學業成績為標準的評價導向。
據了解,經OECD統一抽樣,我國四省市361所學校的12058名學生代表四省市在校生參加了本次測試,361名學校負責人和17634名教師完成了在線問卷調查,學校參與率為100%,學生參與率為99%,教師問卷調查參與率為98%,所有測試數據均由OECD審核、發布。
(教育科學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