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公開課》演繹《天馬傳奇》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再次亮相...

2021-01-20 每日甘肅

《考古公開課》演繹《天馬傳奇》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再次亮相央視

甘肅省博物館供圖

每日甘肅網12月4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荊雯)近日,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繼亮相《國家寶藏》後,再次亮相央視,成為節目嘉賓及全國觀眾關注的焦點。

央視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聚焦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以《天馬傳奇》為主題,充分反映我國漢代青銅雕鑄藝術的高超水平,展示了武威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令現場嘉賓及觀眾嘆為觀止。節目錄製現場,邀請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王琦、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沙武田和武威市資深文物專家黨壽山,圍繞發現和保護銅奔馬的傳奇過程、銅奔馬藝術價值及學術研究、馬文化等,向觀眾講述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藝術的巔峰之作——「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銅奔馬」以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態,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被全球稱頌為「天才的中國馬」,它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由奔放、無往不前的民族精神象徵。為使觀眾對「銅奔馬」有更為客觀立體的認知,節目還利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對「銅奔馬」進行了全方位的形象展示。節目現場,與專家面對面問答環節,觀眾對「銅奔馬」及武威歷史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更是將公開課氛圍推上高潮。據悉,作為紀念「銅奔馬」發現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天馬傳奇》將於春節期間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相關焦點

  • 考古公開課丨3月1日20:10《天馬傳奇》央視首播
    1971年9月19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偕夫人於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賓努首相帶領的政府代表團訪問我國西北地區時,專門參觀了甘肅省博物館,仔細查看了雷臺漢墓出土的這批青銅俑,當他看到銅奔馬後,發出了「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藝術珍品」的感慨。
  • 武威「銅奔馬」登上央視《考古公開課》
    武威「銅奔馬」登上央視《考古公開課》每日甘肅網12月2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11月30日,央視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聚焦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以「天馬傳奇」為主題,全面介紹了我國漢代青銅雕鑄藝術的高超水平
  • 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鎮民俗文化旅遊景區簡介
    月牙泉小鎮供圖  千年敦煌項目位於敦煌市中心以南約3.5km,在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前700米處,距敦煌火車站、機場約14km,距離著名旅遊景點、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22公裡。  千年敦煌一期月牙泉小鎮作為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旅遊接待功能區,已於2015年9月6日正式運營,為遊客提供餐飲、購物、住宿和交通換乘等多種服務。
  • 央視《考古公開課》聚焦武威「天馬傳奇」
    節目錄製現場,邀請了武威文物專家黨壽山、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王琦、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沙武田,圍繞發現和保護銅奔馬的傳奇過程、銅奔馬藝術價值及學術研究、馬文化等,向觀眾講述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藝術的巔峰之作——「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來源
    雷臺是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出土地,位於甘肅武威城區北關中路,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
  • 天馬行空50年——紀念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50周年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高34.5釐米,作疾速奔馳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
  • 【薦讀】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中國旅遊圖形標誌 新華社 資料圖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甘肅省文物局負責人表示:中國旅遊標誌圖形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
    (每日甘肅網資料圖)每日甘肅網蘭州6月5日訊(記者 韋德佔)今天下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玉萍回答媒體記者關於「近期社會各方對中國旅遊標誌圖形銅奔馬的名稱有不少爭議」的問題時表示:「『銅奔馬』一名已經使用了近40年,並被國際國內認可和接受,是享譽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稱不宜輕易改動
  • 第三屆涼州文化論壇暨紀念中國旅遊標誌 「銅奔馬」發現50周年系列活動安排、演講嘉賓簡介
    品牌形象,助推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加快文化旅遊名市建設步伐,武威市將於8月10日起,舉辦第三屆涼州文化論壇暨紀念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50周年系列活動。時間:8月10日 8:30—9:00地點:天馬劇院時間:8月10日9:00—12:00地點:天馬劇院時間:8月10日15:00—17:00地點:武威市博物館時間:8月10日20:00—22:00地點:武威市體育館二、紀念中國旅遊標誌
  • 武威雷臺漢墓,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神奇的銅奔馬出現了
    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 雷臺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而著名。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臺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挖到了墓室的外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繼續挖開外牆,進入墓室,在見到墓道擺放整齊的銅車馬後,出於好奇撫摸搬動了車馬,從而破壞了考古現場,為以後儀仗隊的復原造成了困難。
  • 國寶系列: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馬超龍雀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中國旅遊標誌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麼馬,主要有四種說法。一說是「天馬」。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早期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馬形象:頭大,頸粗,軀長,四肢短壯,但騎行速度相對不快。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則不同,它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馬踏飛燕」銅奔馬全身為古銅色,間有綠色的銅鏽斑跡,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約7.5公斤。奔馬構思巧妙,形態逼真,造型獨特呈奔跑狀態。
  • 金沙遺址「拍了拍」你 《考古公開課》還原真實的考古
    昨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的大型考古歷史文化類電視欄目《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身為一名服裝企業經營者的魯力,本次之所以能成為《考古公開課》唯一一位來到遺址現場實地連線的學員,與他跟金沙遺址頗有淵源。原來他的父親曾就職於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早在2001年金沙發現之初,便帶著魯力觀摩過考古發掘的現場。「真的太震撼了,白花花的一片,從未想過成都會出土如此多的象牙」,19年前的這段經歷給魯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金沙遺址「拍了拍」你《考古公開課》還原真實的考古
    昨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的大型考古歷史文化類電視欄目《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金沙遺址發掘現場一個遺址,串聯起守護故事「自拍杆+手機+耳機」,一套看似簡易的「遊客標配」,卻是魯力參加央視新一期《考古公開課》錄製的重要裝備。
  • 《考古公開課》你不知道的考古學
    穿越歷史的時空,拂去時間的塵埃,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歷史的碎片,還原真相,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考古公開課》,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 「馬踏飛燕」為何成為中國旅遊標誌?
    凡是到中國來旅遊觀光的海外華人及各國遊客,首先接觸的不是雄偉的長城,也不是令人驚嘆的秦兵馬俑,而是象徵泱泱東方文明大國旅遊業圓形標誌中的武威出土的 銅奔馬何以成為中國的旅遊標誌?這是因為:第一,武威古稱涼州,是絲綢古道上的名城。唐代詩人岑參曾讚頌道:「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1986年,武威被列入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第二,銅奔馬中雕鑄的是西域有名的天馬。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跟著文物遊武威 || 央視為你講解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是20世紀60年代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古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工藝十分考究,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然而,馬兒如此大氣的造型下,卻隱藏著許多可愛的小秘密,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 國家旅遊標誌銅奔馬聞名全世界,出土地卻默默無聞於武威雷臺漢墓
    即使如此,這裡依舊由於浩瀚的大地,眾多的旅遊資源,卻把很多原本非常出名的東西並沒有被挖掘,就像這個名叫雷臺墓的古墓,這個古墓原本並不知名,卻因為出土了銅奔馬而讓很多人了解。雷臺漢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由於在這裡還有一個明朝天順年間建築的雷祖觀,因此被後人稱為雷臺墓。
  • 《考古公開課》天下長安
    穿越歷史的時空,拂去時間的塵埃,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歷史的碎片,還原真相,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考古公開課》,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