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系列: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2020-09-13 璀璨我心

馬超龍雀,別稱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馬超龍雀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馬超龍雀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馬踏飛燕,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186年~219年)的大型磚石墓葬,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

雷臺漢墓出土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一件罕見的銅奔馬,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少見,說明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後來,武威的文物工作者黨壽山先生親自用架子車,將文物搬運到武威文廟大殿保管起來。到11月和12月間,雷臺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後兩次被調到了省上。不過此時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銅奔馬的價值。

真正認識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銅奔馬的伯樂。當郭沫若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讚嘆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

據親歷者說,當時,讓郭老大加讚賞的兩件國寶是唐代金銀棺和東漢銅奔馬,並且說「這兩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轟動。你們好好宣傳,我回去也給你們宣傳宣傳。」後來,銅奔馬在北京的展覽上才一鳴驚人。

馬超龍雀在創作上運用了高度寫實的手法。中國在先秦時代,雕塑尤其是純粹的塑作品不是藝術的大宗。青銅器雕塑主要以擬形器或局部裝飾存在。在造型方法上,與青銅器紋飾樣也是裝飾性強,寫實性差。在這一點上與古希臘、羅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但到了秦漢時代,塑不僅多起來,而而且在藝術手法上走向了寫實的高峰,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深入細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馬俑以及銅車馬就是這樣的。

漢代塑雖然不如秦代的高大與細緻,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的寫實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靜穆,更多了些運動感。馬超龍雀也是如此,比例勻稱,造型精準,雖然沒有過多細節的刻畫,卻概括性地傳達出其基本形體與動勢。

關於此馬的名稱,歷來眾多專家從不同角度為之命名,最後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這也是被認可的名稱,除此以外還有馬踏龍雀、飛燕騮、紫燕騮、天馬、馬神天駟、馬踏飛燕等說法。對於一件藝術品的命名有這麼多的說法,這在藝術史中絕無僅有,可見其在藝術史上的巨大影響力。

這些不同說法的分歧點在於馬足所踏之鳥的種類。此外還有一種折中的說法——銅奔馬,這種定名很平實,不會有任何失誤,但也避開了對於鳥形底座本身屬性的認定。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馬足下加鳥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種創新。

馬超龍雀在動態飛揚下站立的實際問題,在壁畫、畫像石等同類馬匹造型中並沒有看到類似的做法。因為壁畫、畫像石是在二維或近於二維上實現,沒必要節外生枝。

而在雕塑中則是出於現實需要,馬超龍雀是一件在三維空間中展開的有體積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動感強烈,呈三足騰空之勢,如果與壁畫採用同樣的方法,則不可能使奔馬保持平衡。

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鳥形底座以固定,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它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合平力學原理,又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這正是它的高超之處。

具體而言,鳥形底座平,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鳥的頭、雙翅、尾呈現伸展狀,增大了穩定性,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這些,使馬的重心通過足踏於飛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穩,構思之精巧無出其右。

其次,馬超龍雀用鳥形底座,在藝術上也是一種創造。製作者在固定奔馬的同時,將底座的實用功能與藝術創造結合起來,這一大膽而又巧妙的做法,增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實際上,藉助部件來實現實用與審美目的的做法在漢代是常見的,比如著名的長信官燈就是將雕塑與燈結合,以宮女的袖管作為排煙道的方法也是如此。

塑造一匹馬的逼真形象這並不太難,然而要將一件靜止的物件表現出動感,特別是要表現匹日行千裡的良馬風馳電掣的神速,這就不那麼容易了。

但製作者卻匠心獨運,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把奔馬和飛鳥絕妙地結合在一起,大膽地讓馬的右後蹄踏在一隻凌空飛翔的鳥身上。

這樣就襯託出馬的迅疾,使一匹靜止的銅馬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馬超龍雀身軀粗壯圓渾,但其動作輕盈,用一足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鳥身上,這顯然是經過了周密的計算。小鳥似乎正吃驚地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簡直就是「揚鞭只共鳥爭飛」的真實再現。

馬超龍雀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馬超龍雀的造型方式,實際上沿用了通行於當時的奔馬的形象,並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

但它不同於近現代個體藝術家的創作,而是一種程式化的創作模式,在形態上沿用了當時通行的奔馬的造型,並且在馬足下加上鳥形物以支撐穩定,這是一種創造。整體上看,馬超龍雀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底。

馬超龍雀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產畜力。漢朝政府給馬立「口籍」,武帝作《天馬歌》,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漢代社會盛行車馬冥器隨葬,視馬為財富的象徵。漢代的「車馬出行儀仗隊」和「出行圖」在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上是常見題材。

原上海市新聞學會副會長張林嵐《一張文集·卷六》:「飛馬超越龍雀的藝術意境和雕塑表現的濃鬱民族風格,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此馬出土,『一洗天下凡馬空』,先秦以來的馬俑為之黯然失色,畫家為之擱筆。」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胡楊《傳世國寶全檔案》:「這件鑄造於兩千年前的青銅駿馬,造型生動,比例準確,四肢所呈現出的動勢完全符合馬的動作習性,令中外許多考古學家與藝術家嘆為觀止。」

中國旅遊標誌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麼馬,主要有四種說法。一說是「天馬」。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早期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馬形象:頭大,頸粗,軀長,四肢短壯,但騎行速度相對不快。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則不同,它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

二說是「神馬」。神馬又叫「天駟」,騎行神速。唐代詩人杜甫《魏將軍歌》稱:「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天駟」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稱「馬祖神」。

三說「紫燕騮」。騮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紅色駿馬,騎行速度快,如飛燕般。漢文帝有稱為「九逸」的良馬九匹,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騮」。銅奔馬蹄踏飛燕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紫燕騮。

還有一說是「特勒驃」。特勒驃本是唐太宗所擁有的「六駿」之一,它與銅奔馬扯上關係是因為其奔跑的姿勢:一側前後腿同時凌空騰踔,這叫「對側步」;而常見的都是兩側前後腳同時抬起,稱為「對角步」。能跑「對側步」的馬是特種良馬,非常稀少,中國青藏高原的浩門、囊謙產這種馬。

銅奔馬爭議最多的,是所踏的那隻「鳥」到底是什麼鳥?第一種說法,無疑是郭沫若所稱的燕子。但不少學者認為,這隻「鳥」不是燕子,尾部沒有分叉。

有的學者提出了第二種觀點,稱是「龍雀」,是「天馬蹄踏龍雀」。東漢張衡《東京賦》中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之語。龍雀乃秦漢神話傳說的風神「飛廉」,能把風神踏在蹄下,可見此馬速度之快,於是認為銅奔馬應該叫「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

但「龍雀說」也有人反對,認為那隻鳥是一種叫「燕隼」的飛禽。其理由是,龍雀既然為風神,豈能是奔馬所踐踏之物?再者,傳說中的龍雀是鳳凰家族的成員,鳥身鹿頭,與馬腳下的「鳥」明顯不同。

第三種觀點稱是燕隼。燕隼俗稱「青條子」,還有「土鶻」、「兒隼」、「螞蚱鷹」等叫法,其體型大小如鴿,形似雨燕,飛行迅速,常在空中捕食昆蟲和家燕、雲雀這類小飛鳥,所以「馬踏飛燕」應改叫「馬踏飛隼」才對。

第四種說法是「烏鴉」。「燕隼說」無法從民俗學上找到邏輯關係和理由,有學者又提出「烏鴉說」。此說系從浙江龍遊石窟中的「天馬行空」圖中找到的靈感:「天馬」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好像在追趕著烏鴉。而雷臺出土的銅奔馬蹄正好踏在烏鴉背上,表示已經超越或逮住了烏鴉,遂又多了一個「天馬逮烏」的叫法。

甘肅省博物館在考古報告中認為,此墓年代是東漢晚期,在「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186年~219年)」,故稱「雷臺漢墓」,其依據是所出土的「五銖」錢和文物上「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等銘文,遂斷定銅奔馬是東漢文物。

但有不少學者並不同意考古報告的結論,雷臺古墓斷代目前已出現東漢、漢魏、西晉、晉末前涼、前涼等五種說法,其中,西晉墓一說影響最大。

至於銅奔馬的主人,考古報告認為是「張某將軍」,有學者認為應該是曾任武威郡左騎千人官的東漢人「張君」。另外,還有「張江」、「張繡」、「張軌」、「張駿」等說法。

在2018年6月5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答覆媒體關於「近期社會各方對中國旅遊標誌圖形『銅奔馬』的名稱有不少爭議」的問題時明確表示:「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堅持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我們認為是科學、準確和規範的,因此我們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名稱。」

作為我國古代青銅藝術珍品,「銅奔馬」備受關注,我們也注意到一些文章和宣傳報導中,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馬踏飛隼』『飛馬奔雀』『飛燕騮』『馬神——天駟』等說法,並引發了諸多專家學者的討論,直到前段時間,還有文章對有關名稱進行討論。

馬玉萍說,我們認為,引發大家對『銅奔馬』名稱熱議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工作比較欠缺,由於『銅奔馬』並非科學的考古發掘,而且出土年代比較特殊,又加之當時文物保護等各項基礎工作和研究能力比較薄弱,導致很多關於『銅奔馬』的珍貴歷史信息流失。

二是『銅奔馬』本身非常的精美和神奇,人們渴望獲取更多關於『銅奔馬』的信息,於是便引發了各種討論。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堅持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我們認為是科學、準確和規範的。

根據國家對於銅器類文物定名的統一標準,有銘文的以銘文為主,無銘文的以其製作特點、出土地點,或以紋飾為主,將這件文物命名為『銅奔馬』,既涵蓋了器物的質地、形制,又同時突出了其風馳電掣般飛奔的形態特徵,是符合國家關於歷史文物定名標準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出土的文物中,為何要把「馬踏飛燕」作為代表中國旅遊標誌?
    華夏五千年,中國出土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到明清時期,可謂是不計其數,但偏偏在1983年10月,把出土的『馬踏飛燕』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這是為何呢?「馬踏飛燕」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馬踏飛燕」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縣的一件文物。其造型是一匹駿馬,作風馳電掣般的奔馳狀。最動人處是駿馬的右後蹄附一飛鳥,其形似燕,故稱之為「馬踏飛燕」。
  • 究竟是「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官方微信號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由此引發了媒體和網友熱議。二排左一為銅奔馬郵票對於馬踏飛燕,集郵愛好者都略知一二,因為它曾多次登上中國郵票。1973年11月20日,原郵電部發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編號郵票一套12枚,其中面值8分的一枚採用了這件銅奔馬為票圖。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馬踏飛燕」銅奔馬全身為古銅色,間有綠色的銅鏽斑跡,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約7.5公斤。奔馬構思巧妙,形態逼真,造型獨特呈奔跑狀態。
  • 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是國寶級文物,險些當做廢品賣了
    中國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 寓意是咱們國家的旅遊業能夠不斷地騰飛跨越和發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雕塑是有原型的,而且還是價值連城,禁止出國展出的驚世國寶!就是這樣一件頂級的國寶,當年差點兒被當做廢品,當做了廢銅爛鐵差點給賣了。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
  • 你知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哪兒嗎?為何一條腿站立卻不倒
    說到馬踏飛燕,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雕像,因為它是中國旅遊的標誌,很多旅遊城市也都會有馬踏飛燕的雕塑,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有學過關於馬踏飛燕的課文,但是你知道馬踏飛燕收藏在哪座博物館嗎?馬踏飛燕的造型雖然很酷很飄逸,但是一條腿站立的馬踏飛燕是如何穩穩噹噹站立的呢?
  • 商丘人的「馬踏飛燕」現在竟然……
    延伸閱讀馬踏飛燕(火球)雕塑原貌2005年10月商丘市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弘揚創優精神,提高城市品位,商丘市政府決定建造「馬踏飛燕」雕塑作為商丘旅遊城市標誌,「馬踏飛燕」是一匹奔騰的駿馬,足踏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託起「馬踏飛燕」的為三條升騰的火龍,寓意著商丘是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地方,是火的發源地;升騰的火龍還代表著商丘蓬勃發展的今天和明天。整個雕塑將「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內涵與商丘深厚的文化脈絡融為一體,極富現代藝術特徵。
  • 國寶「馬踏飛燕」的真正寓意解讀出來了!
    雕塑「馬踏飛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寶,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被一些村民首先發現的,隨後震驚全國,它優美的造型、巧妙的力學構造都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一匹駿馬踩在一隻飛燕身上,這樣有什麼寓意嗎?馬踏飛燕雖然早就進入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但老師除了教我們為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創造自豪外,也說不清工匠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創作這個作品。學術界雖然也有各種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馬踏飛燕」要改名?網友:沒有比這個更適合的名字了
    記者了解,「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由青銅器鑄造。馬的形象是三足騰空,另外一足踏在一隻鳥的上面,整個青銅器也靠這隻足支撐,這類造型的銅器在我國出土文物中極為罕見。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 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讓國人認識武威
    其實武威並不是無景點可看,古代的涼洲就是現在的武威,涼洲詞很多人都讀過,還有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就是武威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還有文廟也是4A級景點,海藏寺也有特色,據說還與藏傳佛教有著淵源,等等這些景點都是在市裡,市郊還有一些景點。
  • 文物背後故事:郭沫若命名「馬踏飛燕」(圖)
    「馬踏飛燕」是郭沫若命名的  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的22家文博單位,拿出自家的鎮館之寶,於6月14日起在省博物館舉辦「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文物展,引起眾多瀋陽人的關注。記者在展出現場採訪了專家,請他們講述其中一些文物背後的故事。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沒有正面照?看到最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現在的司母戊鼎館藏於中國博物館,已經在2002年被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但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甘肅省博物館也有一個著名的文物,考古價值極高,也是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馬踏飛燕。馬踏飛燕的出土在1969年10月,這座東漢的青銅器在甘肅省武威市出土,關於它的出土還有一段趣味歷史。1969年的中國,正是備戰備荒的年代,當武威縣生產隊的成員在挖防空洞時,一鋤頭下去居然挖出一塊磚頭。
  • 「馬踏飛燕」人人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忍不住笑出聲
    說起「東漢銅奔馬」,可能人們對此有一定的陌生感,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這件國寶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也是一件傑出的古代藝術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馬踏飛燕以外,它還有馬超龍雀、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美名。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視頻由雷臺景區提供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它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於一身,構思巧妙,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傑作,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馬踏飛燕」定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 著名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那還不是因為馬的……
    不過它算是例外,出土了各種銅人、銅車、銅牛,數量還不少,有近200件,其中就有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但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將其稱為「銅奔馬」,所以,以下內容我們會遵循學術界的叫法,將其稱為「銅奔馬」)。
  • 首師大考古系:「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北京青年報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
  • 攀枝花的「馬踏飛燕」9月將搬新家啦
    陪伴了攀枝花人許久的「馬踏飛燕」要搬家啦昨日,記者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樹立在市中心廣場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馬踏飛燕」雕塑將於9月搬家。搬家後的「馬踏飛燕」將在炳仁線與機場路交叉口(玉佛寺附近)的景觀帶中安家落戶,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遊客,上下高速或者飛機,可以感受到攀枝花作為優秀旅遊城市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提升攀枝花的城市形象。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造型極為精美,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