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中國出土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到明清時期,可謂是不計其數,但偏偏在1983年10月,把出土的『馬踏飛燕』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這是為何呢?
「馬踏飛燕」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
「馬踏飛燕」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縣的一件文物。其造型是一匹駿馬,作風馳電掣般的奔馳狀。最動人處是駿馬的右後蹄附一飛鳥,其形似燕,故稱之為「馬踏飛燕」。至於為何選擇將「馬踏飛燕」作為旅遊行業標誌,小編想無非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馬踏飛燕」是漢代作品,大漢民族的稱號一直流傳至今,選擇一件漢代的精品文物,也是對大漢民族的肯定。漢朝開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極大促進了世界東西方文化交流,漢在世界影響很大,所以用漢代文物更有代表性。
二、「馬踏飛燕」是張騫開拓絲綢之路的見證。而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之舉,溝通了中西方的商貿往來,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意義深遠。
三、馬是古代重要的出行工具,旅遊出行,當然也離不開馬這一重要工具。旅遊局選擇銅奔馬,也是寓意著旅客出行順利。
四、在中國文化中,馬象徵著積極向上,開拓進取,再加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正時需要這種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的關鍵時刻。故而馬踏飛燕作為旅遊標誌,也是寓意著中國旅遊事業繁榮發展,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