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馬踏飛燕」應該叫做「馬超龍雀」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

2022-02-06 智慧旅行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新華社發

■甘肅省博物館「馬超龍雀」。

■這是甘肅武威雷臺景區,以「馬超龍雀」為引領的、整體放大6倍的銅車馬儀仗俑隊列(2003年7月28日拍攝)。 新華社發

■在甘肅武威雷臺景區,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造型高高矗立,不過雕塑造型卻標註為「馬踏飛燕」(2017年10月24日拍攝)。新華社發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

被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記者了解到,「馬超龍雀」銅像文物曾巡展歐美14國,這尊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東方天馬,令諸多看慣了長著一對翅膀的西洋天馬藝術家們嘆為觀止,被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進,「馬超龍雀」形象越發深入人心,被廣泛地用於很多場所,人們對它的來由和意蘊也越來越感興趣。馬是什麼馬?鳥叫什麼名?各種稱呼和說法眾說紛紜。

「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牛龍菲告訴記者,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記者查閱到,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裡,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

記者查證了解到,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後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臺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註4」中說明:「雷臺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

牛龍菲說,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扑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

遺憾的是,記者發現許多從事旅遊、文化工作的人士都不清楚這個中國旅遊標誌的確切名稱及來由,不實和以訛傳訛之說不少。這些不準確的說法,湮沒了原本表達準確、內涵豐富的權威稱名,不僅使中國旅遊標誌的美譽度打了折扣,而且有礙蘊含其內的歷史和美學價值的表現及深度挖掘。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勳表示,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在記者的採訪調查中,不少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以推動文化業和旅遊業的融合共進,大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新華社供稿)

此前各種名稱爭議

名稱

馬超龍雀

解析:有人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龍雀,因此應該是「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名稱

馬踏飛燕

解析:有人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郭沫若也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並曾潑墨揮毫寫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豪邁詩句。

名稱

銅奔馬

解析:銅馬俑的造型雄駿非凡,它昂首嘶鳴,馬蹄騰空,作風馳電掣般的奔馳,因而,經郭沫若先生鑑定,命名為「銅奔馬」,因為是由青銅製成,也稱「青銅奔馬」,這也是對這具銅馬俑最早的稱法。

名稱

天馬

解析:有人認為,龍雀是風神,即飛廉,這種神鳥,不是一般的奔馬能夠踩踏的,因此,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儘管最後被確定的正名為「馬超龍雀」,但是「馬踏飛燕」的名字卻更加富有親切感和浪漫氣息。因此「馬踏飛燕」這一名字在民間沿用更多。

名稱

馬神——天駟

解析:「天駟」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駟」,亦稱「馬祖神」。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自商周以來,徵戰中都少不了駿馬,因而就產生了對馬祖神的崇拜與祭祀。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戍邊,供奉馬神,死後殉葬銅製馬神,當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解釋,就墓主人的官職和職業特徵來說都合理,「天駟」者猶言駟馬行空,以足踏飛燕來說明「天駟」和象徵其所處的空間位置。(百度百科)

推 薦 閱 讀

酒店同房不同價?攜程再度回應「大數據殺熟」

重慶開啟「網紅」時代營銷新模式 2022年旅遊總收入要達6800億

川航客機空中驚魂27分鐘 被譽為「世界級」備降

民航局回應「機票退改籤問題」:已責令調查

2018年五一各省份旅遊收入排行榜出爐 十省收入超百億

攜程梁建章:中美旅遊差距有多大?

因誤傳大陸停發赴臺通行證 致島內旅行社惶恐不安

普陀山IPO預披露更新 四大佛教名山或將齊聚資本市場

攜程CEO鞠躬道歉:承諾對機票差價問題進行整改

涉嫌違反當地法律 皇包車在日本被查

從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的公開發言,看旅遊+文化如何發展

新組建文化和旅遊部職責曝光 新部門將有哪些不一樣?

布拉旅行兩嫌疑人涉合同詐騙罪被正式批捕 涉案1.8億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原來是「馬超龍雀」,最早提出這一名稱的是這位學者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馬踏飛燕」原來是「馬超龍雀」!中國旅遊標誌別再叫亂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名字所擾。
  • 「馬超龍雀」真名在此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
    新華社記者 梁強 攝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 記者手記:「馬超龍雀」真名在此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旅遊小常識】中國旅遊標誌名字叫《馬超龍雀》
    (原標題:記者手記:「馬超龍雀」真名在此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這是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2017年7月7日拍攝)。新華社記者 梁強 攝
  • 馬超龍雀是哪個朝代在哪出土 馬超龍雀有何寓意介紹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這是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2017年7月7日拍攝)。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
  • 國寶系列: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馬超龍雀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飛燕騮、紫燕騮、天馬、馬神天駟、馬踏飛燕等說法。東漢張衡《東京賦》中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之語。龍雀乃秦漢神話傳說的風神「飛廉」,能把風神踏在蹄下,可見此馬速度之快,於是認為銅奔馬應該叫「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
  • 它叫馬超龍雀!新華社為武威出土的「頂級國寶」正名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 你知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哪兒嗎?為何一條腿站立卻不倒
    說到馬踏飛燕,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雕像,因為它是中國旅遊的標誌,很多旅遊城市也都會有馬踏飛燕的雕塑,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有學過關於馬踏飛燕的課文,但是你知道馬踏飛燕收藏在哪座博物館嗎?馬踏飛燕的造型雖然很酷很飄逸,但是一條腿站立的馬踏飛燕是如何穩穩噹噹站立的呢?
  • 【薦讀】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中國旅遊圖形標誌 新華社 資料圖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馬踏飛燕」要改名?網友:沒有比這個更適合的名字了
    記者了解,「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由青銅器鑄造。馬的形象是三足騰空,另外一足踏在一隻鳥的上面,整個青銅器也靠這隻足支撐,這類造型的銅器在我國出土文物中極為罕見。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 登上過小學課本的馬踏飛燕,原來是中國旅遊標誌,如今卻早已改名
    這件舉世罕見的銅奔馬因被一代文豪郭沫若命名為馬踏飛燕而變得家喻戶曉,在上世紀80年代還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至今在全國各大A級景區,懸掛的級別銘牌上,就鐫刻著這一銅奔馬。當然,除了馬踏飛燕這個人盡皆知的名字,這一中國旅遊標誌的名字還有很多,比如
  • 「馬踏飛燕」完成搬遷全新亮相
    根據市委市政府安排布署,為提升我市城市門戶形象,決定將位於市中心廣場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馬超龍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馬踏飛燕」雕塑,搬遷至機場路口綠地內安設。近日,馬超龍雀完成搬遷並安裝成功,重新亮相。新馬超龍雀標誌建築總高度達15米,增設了下部平臺及漢白玉欄杆,四周增設了花池、梯步。
  • 究竟是「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二排左一為銅奔馬郵票對於馬踏飛燕,集郵愛好者都略知一二,因為它曾多次登上中國郵票。1973年11月20日,原郵電部發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編號郵票一套12枚,其中面值8分的一枚採用了這件銅奔馬為票圖。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甘肅省文物局負責人表示:中國旅遊標誌圖形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
    (每日甘肅網資料圖)每日甘肅網蘭州6月5日訊(記者 韋德佔)今天下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玉萍回答媒體記者關於「近期社會各方對中國旅遊標誌圖形銅奔馬的名稱有不少爭議」的問題時表示:「『銅奔馬』一名已經使用了近40年,並被國際國內認可和接受,是享譽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稱不宜輕易改動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它這昂揚鬥志的精神狀態,顯然是一匹奔跑在河西走廊戰場上的戰馬,處於戰鬥的姿態。再仔細看馬蹄下的這隻鳥,應該不是燕子。因為它的尾巴沒有分叉。」寧強說道。   為什麼寧強認為這隻鳥是一隻鷹呢?寧強表示,這就得回到另一個角度,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
  • 「馬超龍雀」:中國旅遊標誌的產生、演變和爭議
    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的頒布使用已經34年了。這個標誌的頒行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新興行業中較早使用的國家級行標,30多年來,已為全國旅遊業界普遍認可,廣泛使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件古代藝術品是具象的,又富有積極的象徵意義——天馬行空,一馬當先,前途廣闊,正好象徵和代表了蒸蒸日上、飛速發展的中國旅遊業這一朝陽產業的發展態勢。國務院[2009]41號文件中強調:要把旅遊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馬超龍雀」的精神內涵,有助於實現這一國家戰略。
  • 天馬行空50年——紀念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50周年
    」他給銅奔馬起了個既形象又好聽的名字——「馬踏飛燕」。國家旅遊局 1983年 10月把「馬踏飛燕」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馬踏飛燕的到底叫什麼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因此,在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的文物。由此可見,此藏品極具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半個世紀以來,對馬蹄所踏的這隻鳥究竟是什麼鳥,人們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學者們也是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