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公開課》演繹《天馬傳奇》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再次亮相...
《考古公開課》演繹《天馬傳奇》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再次亮相央視甘肅省博物館供圖每日甘肅網12月4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荊雯)近日,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繼亮相《國家寶藏》後,再次亮相央視,成為節目嘉賓及全國觀眾關注的焦點。
-
甘肅省文物局負責人表示:中國旅遊標誌圖形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
(每日甘肅網資料圖)每日甘肅網蘭州6月5日訊(記者 韋德佔)今天下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玉萍回答媒體記者關於「近期社會各方對中國旅遊標誌圖形銅奔馬的名稱有不少爭議」的問題時表示:「『銅奔馬』一名已經使用了近40年,並被國際國內認可和接受,是享譽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稱不宜輕易改動
-
【薦讀】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中國旅遊圖形標誌 新華社 資料圖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天馬行空50年——紀念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50周年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高34.5釐米,作疾速奔馳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
-
第三屆涼州文化論壇暨紀念中國旅遊標誌 「銅奔馬」發現50周年系列活動安排、演講嘉賓簡介
品牌形象,助推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加快文化旅遊名市建設步伐,武威市將於8月10日起,舉辦第三屆涼州文化論壇暨紀念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發現50周年系列活動。時間:8月10日 8:30—9:00地點:天馬劇院時間:8月10日9:00—12:00地點:天馬劇院時間:8月10日15:00—17:00地點:武威市博物館時間:8月10日20:00—22:00地點:武威市體育館二、紀念中國旅遊標誌
-
「馬踏飛燕」為何成為中國旅遊標誌?
凡是到中國來旅遊觀光的海外華人及各國遊客,首先接觸的不是雄偉的長城,也不是令人驚嘆的秦兵馬俑,而是象徵泱泱東方文明大國旅遊業圓形標誌中的武威出土的 銅奔馬何以成為中國的旅遊標誌?這是因為:第一,武威古稱涼州,是絲綢古道上的名城。唐代詩人岑參曾讚頌道:「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1986年,武威被列入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第二,銅奔馬中雕鑄的是西域有名的天馬。
-
「銅奔馬」真品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
6月17日,參觀者欣賞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銅奔馬」真品。東漢「銅奔馬」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誌,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參觀者用手機拍攝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銅奔馬」真品。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視頻由雷臺景區提供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它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於一身,構思巧妙,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傑作,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馬踏飛燕」定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
武威雷臺漢墓,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神奇的銅奔馬出現了
中國旅遊標誌物的出土地 雷臺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而著名。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臺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挖到了墓室的外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繼續挖開外牆,進入墓室,在見到墓道擺放整齊的銅車馬後,出於好奇撫摸搬動了車馬,從而破壞了考古現場,為以後儀仗隊的復原造成了困難。
-
甘肅武威有這麼一個古蹟,出土了中國旅遊標誌的銅奔馬,遊客不多
這個文物就是原來被叫做「馬踏飛燕」,現在稱為「銅奔馬」的國寶級文物。一號墓也是曾經藏著銅奔馬的墓穴,根據工作人員說整個墓穴保存的還比較完好從墓門走進去就進入了墓道,墓道兩側陳列著一些圖片和文字,主要用於介紹墓穴裡的文物,有不少都是在甘肅省博物館中可以看到,比如銅奔馬、銅獨角、儀仗傭等等。
-
國寶系列: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馬超龍雀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中國旅遊標誌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麼馬,主要有四種說法。一說是「天馬」。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早期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馬形象:頭大,頸粗,軀長,四肢短壯,但騎行速度相對不快。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則不同,它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
-
官方: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名稱
本報訊 在6月5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答覆媒體關於「近期社會各方對中國旅遊標誌圖形『銅奔馬』的名稱有不少爭議」的問題時明確表示:「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堅持使用
-
登上過小學課本的馬踏飛燕,原來是中國旅遊標誌,如今卻早已改名
在這篇課文中,介紹的正是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這件舉世罕見的銅奔馬因被一代文豪郭沫若命名為馬踏飛燕而變得家喻戶曉,在上世紀80年代還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至今在全國各大A級景區,懸掛的級別銘牌上,就鐫刻著這一銅奔馬。
-
「馬超龍雀」:中國旅遊標誌的產生、演變和爭議
經過長期探索,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選定了以「銅奔馬」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這是根據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一件東漢時期的青銅藝術品為主圖設計的。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銅奔馬」這個圖形均符合這些要求,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天馬」作為中國旅遊標誌被確定下來,國家旅遊總局於1983年10月25日登報發布。嗣後,國家旅遊總局宣傳司又發出通知,對標誌的製作和使用作了具體規定。
-
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是國寶級文物,險些當做廢品賣了
中國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 寓意是咱們國家的旅遊業能夠不斷地騰飛跨越和發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雕塑是有原型的,而且還是價值連城,禁止出國展出的驚世國寶!就是這樣一件頂級的國寶,當年差點兒被當做廢品,當做了廢銅爛鐵差點給賣了。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馬踏飛燕」銅奔馬全身為古銅色,間有綠色的銅鏽斑跡,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約7.5公斤。奔馬構思巧妙,形態逼真,造型獨特呈奔跑狀態。
-
國家旅遊標誌銅奔馬聞名全世界,出土地卻默默無聞於武威雷臺漢墓
即使如此,這裡依舊由於浩瀚的大地,眾多的旅遊資源,卻把很多原本非常出名的東西並沒有被挖掘,就像這個名叫雷臺墓的古墓,這個古墓原本並不知名,卻因為出土了銅奔馬而讓很多人了解。雷臺漢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由於在這裡還有一個明朝天順年間建築的雷祖觀,因此被後人稱為雷臺墓。
-
「馬超龍雀」真名在此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
-
跟著文物遊武威 || 央視為你講解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是20世紀60年代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古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工藝十分考究,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然而,馬兒如此大氣的造型下,卻隱藏著許多可愛的小秘密,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
中國出土的文物中,為何要把「馬踏飛燕」作為代表中國旅遊標誌?
華夏五千年,中國出土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到明清時期,可謂是不計其數,但偏偏在1983年10月,把出土的『馬踏飛燕』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這是為何呢?「馬踏飛燕」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至於為何選擇將「馬踏飛燕」作為旅遊行業標誌,小編想無非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馬踏飛燕」是漢代作品,大漢民族的稱號一直流傳至今,選擇一件漢代的精品文物,也是對大漢民族的肯定。漢朝開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極大促進了世界東西方文化交流,漢在世界影響很大,所以用漢代文物更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