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少飼料成本一直在上漲,雖然奶價也在上漲,但奶牛養殖業整體還是面臨很大的壓力,然而相比之下,中小牧場承壓更大,飼料價格不具備優勢。
隨著乳企與大型牧場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聯結,提高了大型牧場抵禦風險的能力,中小牧場在這一環節尚未破局,因此即便是在奶價處於高位時期,仍需提高危機意識。否則未來如果出現奶業低谷時期,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小牧場。
飼料成本上漲
目前,奶牛成品飼料裡主要包括豆粕、玉米、菜粕、棉粕等大宗原料,草料中會用到苜蓿、燕麥草、青貯等。2020年一整年,不少飼料價格普遍上漲。
就拿玉米來說,2020年整年間價格一路向上,全國玉米均價已漲至近6年內歷史新高,較年初暴漲700元/噸,較2017年歷史低點上漲超1000元/噸,年底均價已經達到2500元/噸。
豆粕價格也不例外,2020年價格連漲半年多,年底均價達到3180-3300元/噸。
另外,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中國進口燕麥草29.69萬噸、同比增加37%,平均到岸價格348美元/噸、同比下跌3%。苜蓿乾草進口123.90萬噸、同比增加1%,平均到岸價格362美元/噸、同比上漲7%。
山東淄博榮英牧業有限公司法人李傳水告訴《乳業財經》,2020年奶牛飼料幾乎沒有不漲錢的。玉米比去年上漲了700元左右,導致青貯(全株玉米秸稈)一噸漲了100元左右,玉米壓片也水漲船高。豆粕漲了500多,其他飼料添加劑類也都漲了。
據李傳水介紹稱,一千頭規模牧場約有550頭左右成母牛,飼料配方不一樣用量也不一樣,按照成品全價料來看的話,奶牛飼料一噸漲幅大約在350元左右。
《乳業財經》記者在採訪慶陽偉赫乳製品有限公司畜牧部經理文靜時,他表示與2020年同期相比,一噸飼料漲價在300以上。一個月近乎消耗200噸飼料,這意味著每月要多支出6萬元。
中小牧場壓力更大
國內奶牛養殖一直是重資產行業,投入較高、利潤較少,而且與國外相比我國奶牛養殖成本更高。
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業種植技術先進、發達,玉米、大豆等原料產量更高,而且農業機械化、自動化、規模化程度更高,能夠省去很多人工成本。
另外,國外有很多天然草場,能夠實現自由放養,承擔的草料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國外養殖企業大多與飼料加工廠直接籤訂購買/供貨協議,省去了很多中間成本,降低了養殖企業最終需要承擔的成本。
國內卻很難達到這些要求,不但有多種飼料高度依賴國外進口,而且在國內購買原料時還有很多中間成本,無疑都推高了最終的飼料價格。
2020年由於國外新冠疫情和貿易戰的影響,進口飼料運輸環節受到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進口飼料的供應,但國內飼料價格也在大幅上漲。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小牧場所需要面臨的飼料成本壓力可能比大型牧場更大。
中小型牧場由於規模限制,對飼料原料需求量較小而且很難一次性儲存大量的飼料,不會直接與原料商進行價格談判,因此在購買價格上不佔優勢。
相反大型牧場許多都會跟飼料供應公司籤訂合同,由於購買體量較大,在價格和供應方面都佔有利地位。
李傳水也表示,大型規模化牧場在購買飼料時價格會更有優勢,集團化的牧場一般都是籤訂長期合同。
奶業產業一體化
上遊養殖業是奶業發展的基礎和短板,補齊上遊養殖業發展的「短板」,是實現奶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疫情期間,上遊養殖業面臨巨大壓力,在交通阻斷、城市隔離、乳品銷量下降的影響下,出現了噴粉企業排起長隊、中小牧場被迫倒奶的局面。為了幫助上遊企業渡過難關,一方面乳企在堅持按照合同收奶,另一方面行業出臺幫扶政策。
疫情得到控制之後,乳企更是加大了對上遊養殖行業的布局,進一步加強對奶源的掌控力度。除了集體搶建大型牧場之外,也在收購大型牧業公司。
從2020年4月份開始,國內萬頭牧場項目就已經密集開工,包括伊利在巴彥淖爾市投建的10萬頭奶牛生態乳業園區項目、蒙牛奶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百億集群項目、君樂寶全智能化未來家庭示範牧場項目、光明銀寶射陽牧場項目等。
而且在2020年下半年,蒙牛成為了中國聖牧最大股東、伊利要約收購中地乳業成為最大股東、飛鶴全面收購原生態牧業、伊利控制的優然牧業籌備上市等。
乳企通過加大對上遊養殖業的控制,在穩定自身原奶供應的同時,還能幫助其提高抗風險的能力。探索全產業鏈建設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上下遊聯合也能共同抵禦危機。
然而在一體化發展過程中,中小型牧場似乎被「排除在外」。中小牧場由於原奶產量等問題,可能對乳企產生的吸引力有限,受到的關注也不是很多,日後在全產業鏈的推動下,中小型牧場的競爭優勢可能下降、生存更加困難。
危機意識不可或缺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奶價從5月下旬開始一直在上漲,2020年12月份第4周全國生鮮乳平均價格已經達到了4.18元/公斤。
通過對奶農的採訪發現,山東奶價年前最高達到5.5元/公斤、河北奶價在5元/公斤左右、內蒙古奶價在4塊大幾,部分南方地區奶價可能會達到6元/公斤。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我國奶牛養殖業自2018年觸底後進入景氣周期。」
雖然目前奶價處於高位,但是國內奶價一直存在周期性波動的現象,奶牛養殖業也要居安思危。
據李勝利估算,2020年規模牛場商品奶產量為6.8萬噸/天,乳企需求量為7.4萬噸/天,供給小於需求。預計到2022年,供給與需求量的比率將達到8.7萬噸/天比8.6萬噸/天,即奶源過剩。
在奶源過剩時直面衝擊的將是中小型牧場,畢竟龍頭乳企對大型牧場奶源掌控後,具備穩定的原奶供給,利益聯結更為密切。
中小牧場在這一環節尚未破局,沒有與乳企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繫,一旦出現奶業低谷,勢必將面臨更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