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郭海方
新時代漯河之城鄉建管
城鄉建設管理和融合發展水平是一個地區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漯河是全省精細化管理優秀城市,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連年居全省前列,完全有基礎、有優勢把城鄉建管工作打造成「出彩點」。要勇於探索創新,以文明城市創建為統領,持續提升建管水平,推動城市建設管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成為全省標兵,城鄉融合發展成為全省標杆。
仲冬時節,沙澧大地依然五彩斑斕,仿若畫卷。無論城市農村,乾淨整潔、綠意蔥蘢、清朗悅目。
以文明城市創建為統領,以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為抓手,漯河市強力推進城鄉建設管理,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城鄉融合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堅持創建為民實現創建惠民
12月11日上午10點多,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棉麻龍泰小區居民靳巧玲和往常一樣,從菜市場拎著兩兜菜回到小區大門口,智能人臉識別系統顯示為綠色,門自動打開,她幾乎沒有停留便直接進門。
「大門認得小區的人,認得小區的車,在家還能用手機給大門口的人視頻開門。在小區住30年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方便!」隨著智能門自動關閉,大門口留下靳巧玲一連串感慨聲。
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棉麻小區,屬於典型的「三無小區」。曾幾何時,地面年久失修,坑窪不平,用靳巧玲的話講,「下雨天水能淹到腳脖子」,而且小區無人看管,「社會上的人隨便進出,沒有一點安全感。」
變化來自漯河市在文明城市創建中開展的「三無樓院」專項治理。按照「黨建引領、縣區為主、屬地負責、部門指導」的原則,漯河市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既注重「物理」變化,完善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小區整體形象,又注重「化學」變化,創新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實現「內外兼修」,打造溫馨家園。目前,全市994個「三無樓院」全部轉化升級,初步實現了有組織領導、有單位分包、有管理隊伍、有人防物防「四有」目標,1068個老舊小區得到改造提升。與此同時,漯河市投資1.09億元綜合整治背街小巷1035條,改造面積約107萬平方米,實現背街小巷硬化美化亮化全覆蓋。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漯河市將人民滿意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最高評判標準,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圍繞做好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四篇文章,漯河市科學編制和完善綠地系統、綜合交通體系、景觀水系等27個專項規劃,謀劃實施城市功能區功能完善行動計劃、城市集中供暖行動計劃和棚戶區改造行動計劃「三大行動計劃」,以及城市綜合提升工程、便民服務工程、交通暢通工程、城建環保工程、生態水系工程和生態綠化工程「六大重點工程」,加快推進沙澧河二期工程,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深入推進百城提質。漯河市的水和空氣品質全省居前,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優先確定創文項目。按照創文優先的原則,2018年以來,漯河市共實施創文項目53個,投入資金36.37億元。相繼建成城市展示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新建改造市區道路31條、打通斷頭路15條,新建改造15座橋梁和17個街頭遊園,綠化提升主次幹道14條,新建雨汙分流管網145公裡,新增供熱面積140萬平方米,建成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00處,125個小區建有健身廣場。投資近6億元購置新能源公交車820臺,實現市區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全覆蓋,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近100%。
大力推進社區建設。在全市開展「社區建設年」活動,按照每個社區不低於500平方米辦公及活動場所的標準,新建社區26個,改(擴)建社區38個,總面積3.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5903萬元。各社區積極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社區便民服務功能日趨完善。
補齊農村短板建設美麗鄉村
道路平坦乾淨、車輛停放有序……走進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黑龍潭鎮姚莊村,記者眼前一亮。
「以前的姚莊村道路坑窪不平、汙水橫流,群眾怨聲很大。通過創文,這些問題徹底解決,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大家也自覺維護村內環境衛生,老百姓都越來越愛乾淨了!」村民姚光輝激動地說。
黑龍潭鎮政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鎮高標準整修鎮區道路,全面提升沿線綠化亮化水平。僅姚莊村就累計投入150多萬元,對背街小巷、主幹道路等全面改造提升,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在城市提質發展的同時,漯河市強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在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漯河市把加強農村衛生保潔、垃圾清運長效機制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不低於農村人口2‰的標準配備保潔員,基本實現了農村保潔隊伍全覆蓋。目前,全市已有市級農村人居環境示範村898個、農村人居環境示範鄉鎮13個。
道路通,百業興。為補齊農村發展短板,促進城鄉融合,漯河市圍繞全域「四好農村路」創建目標,進一步壓實責任,農村客運服務網絡日趨完善。全市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99.7%,遠高於全省標準。
與此同時,全市還建立了覆蓋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的四級公共體育健身設施、文化服務等公共服務體系,使農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城鄉風貌煥然一新,城鄉差距日益縮小,漯河城鄉融合發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堅持德法並舉加強文明管理
人人文明,路路暢通。交通文明程度是文明的重要窗口,是城市管理水平的直觀指標。漯河市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入5500萬元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實現電子監控全覆蓋;投資3900萬元新設置交通護欄90公裡、交通指示牌2300個,施劃熱熔標線47萬平方米,實現市區主次幹道硬隔離全覆蓋,有效杜絕了車輛隨意變道、行人亂穿馬路現象。同時,持續開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動,管罰並舉,大力規範停車管理,營造文明有序的交通環境。
不僅是交通整治。以文明城市創建為統領,漯河市大力推進「五小」門店、農貿市場、交通秩序、環境衛生、門頭牌匾等專項整治,持續提升建管水平。
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
今年3月1日,漯河市首部專門促進文明行為養成的地方性法規《漯河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科學確立了市民文明行為規範體系,有效填補了漯河市在文明行為促進立法方面的空白。
「這下好了,有了法規,就可以讓那些亂倒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受到約束了。」市民張女士高興地說。
運用法治手段管理、規範市民的行為,讓文明行為褒獎有章可循,讓不文明行為懲處有法可依的同時,漯河市還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誠信建設「紅黑榜」季發布及褒獎誠信、懲戒失信聯動機制,實施個人信用分「沙澧分」積分評定,在13個領域累計發布紅黑名單5600餘條,歸集信用信息2.3億條,信用聯合獎懲實施率居全省先進水平。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如今的漯河,城鄉環境更好了,管理水平提升了,交通更加方便了,人們的文明素質更高了,城鄉一體化進程越來越快。今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漯河榮耀入選。接過「全國文明城市」獎牌的漯河,正加快由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文明城市轉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
農村美了產業旺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郭海方 通訊員張帆
走進位於漯河市郾城區龍城鎮北部的仲李村,村口的「聚芳園」內,各式花木錯落有致,綠意蔥蘢,漢字文化元素點綴於鵝卵石小路,儼然城市園林。
「這裡原來是一個40多畝的垃圾坑。」村黨支部書記李東升說,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民平整了荒地荒坑,建設了鄉村森林遊園,還將廢棄的石磨打造成小景點,將5處小型遊園連片發展為「知春園」,進一步提升了生態效益。
龍城鎮的冢馬村也是舊貌換新顏。「俺村這兩年變化太大了!過去道路坑窪不平,垃圾隨處可見,現在荒坑變成了池塘,臭水溝改成了水渠,村邊種了很多大樹,環境美了,空氣更清新了,連鳥兒都多了。」正在綠化園區除草的村民馬紹謙說,得益於護林員的工作,他還有了固定收入,實現了穩定脫貧。
近年來,郾城區以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為抓手,努力建設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區、鎮、村三級聯動,從群眾最關心、最期盼解決的汙水橫流、垃圾亂堆、糞汙滿地等痛點、難點問題入手,抓實汙水治理、鄉村綠化、垃圾清理、戶廁改造四項工作,持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人勤景美引客來。以良好的生態資源為依託,龍城鎮冢馬村的紅色記憶館、化身臺寺和孔沈鄧村的孔子學堂以及十五裡店村的萬畝桃園,均被列為「幸福漯河鄉村遊」1號線路的主要景點,初步形成了以「觀沙河風光、遊萬畝桃園、採優質林果、品特色餐飲、聽儒家經典」為主要內涵的文化旅遊品牌。孔沈鄧村黨支部書記鄧青峰最大的感受是:現在,到村裡旅遊的城裡人多起來了!(轉自《河南日報》2020年12月17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