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星球大戰」:劃時代的「暴風雪」號太空梭為何夢碎蘇聯

2020-12-15 歷史研習社

文|時間の凝固者

2018年2月,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一手打造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成功將一輛特斯拉跑車送到了太空。「重型獵鷹」火箭最大的特點便是它的可回收性。眾所周知,太空旅行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昂貴的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產品。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大國為了應付高昂的太空飛行,研發了太空梭這種可回收的太空飛行器。但最後我們只看到美國的太空梭一飛沖天,但蘇聯太空梭卻沒能完成它真正的使命。

(「重型獵鷹」火箭發射)

蘇聯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早在50年代末期,蘇聯就計劃著研發有翼太空飛行器的計劃,並提出了一系列的設想。但這些設想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付諸實踐。而美國在有翼太空飛行器的研發卻上進展迅速。1977年,美國的第一架太空梭進行了機載試驗。蘇聯認為,美國的太空梭是美國未來核武器投放平臺,將對蘇聯造成嚴重的威脅。為此蘇聯重啟了自己的太空梭研發計劃,這便是「暴風雪」太空梭計劃。該計劃由「能源」科學生產聯合體負責研發,米格31的洛津諾-羅金斯基擔任蘇聯太空梭的總設計師。

(洛津諾-羅金斯基,「暴風雪」號太空梭設計師)

按照蘇聯軍方的設想,暴風雪號太空梭將是蘇聯太空部隊的武器搭載平臺,在太空中對抗敵對國家的太空飛行器、彈道飛彈並對敵軍的空中、海面以及陸上目標進行打擊。為此,蘇聯還研發了飛彈武器綜合體、雷射武器綜合體和自主攻擊戰鬥模塊三種搭配「暴風雪」太空梭的武器系統。

飛彈武器綜合體是搭載在太空梭上的一種以飛彈為武器的一種系統。通過一種特殊的飛彈在外太空攔截敵方的彈道飛彈。雷射武器綜合體同飛彈武器綜合體一樣,主要用於攔截敵方飛彈,只是將武器換成了雷射。自主攻擊戰鬥模塊是搭載在太空梭上的一種特殊滑翔核彈,通過太空梭在外太空投放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攻擊效果。

(「暴風雪」號太空梭上的自主攻擊戰鬥模塊,也可以用於空間站上)

裡根擔任美國總統後,針對蘇聯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為此蘇聯考慮利用暴風雪號太空梭研發一系列針對「星球大戰」的軍事實驗。如利用太空梭在外太空布雷,製造軌道高爆雲,搭載軌道光電偵查系統等。整個暴風雪太空梭計劃就是蘇聯21世紀太空作戰的核心,可以說成是蘇聯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航天的巔峰之作

雖然「暴風雪」號太空梭外形和美國的太空梭非常相似,但其仍有很多細節上的仍有非常大的區別。「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尺寸比美國的太空梭稍大,但因為沒有主發動機的原因,在重量上比美國的太空梭還輕5噸左右。這樣使得「暴風雪」號有了更多的有效載荷,這也是蘇聯為「暴風雪」號研發如此多武器系統的基礎。

雖然「暴風雪」號太空梭沒有主發動機,但其搭載了一套非常討巧的組合動力系統。在外太空軌道可以使用兩臺軌道發動機用於變軌飛行。同時還有38臺控制發動機和8臺姿態控制發動機用於太空梭的機動和姿態變化。同時要有4臺固體火箭發動用於緊急分離。這樣的設計使得「暴風雪」號在返回地球著陸普通飛機那樣,如果著陸不成功可以迅速拉起並進行姿態調整後再著陸,具有比美國太空梭更高的安全性。

除了武器系統,與「暴風雪」號配套研發的還有「能源」號運載火箭和安-225運輸機。「能源」號是蘇聯史上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按照設計,它可以將百噸以上的貨物送到近地軌道。除了超強的運載能力,「能源」號還有一項黑科技,那就是回收系統。要知道馬斯克直到2018年才將搭載可回收系統的「重型獵鷹」火箭送上太空。安-225是專用於運輸「暴風雪-能源」系統的特殊運輸機,至今仍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輸機。

(背著「暴風雪」號的安-225運輸機)

慘澹的結局

經過12年的研發,1988年11月,「暴風雪」號太空梭在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在環繞地球飛行二周後,「暴風雪」號返回大氣層,並成功著陸,「暴風雪」號太空梭的首航圓滿成功。由於之前美國的太空梭發生過嚴重的事故,因此「暴風雪」號的首航採取的是無人飛行。

(廢棄的「暴風雪」號太空梭)

就在「暴風雪」號準備著搭載航天員進行太空探索之時,蘇聯解體。用於「暴風雪」號太空梭運轉的各個系統被原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瓜分。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因為經濟原因,於1993年正式放棄了整個太空梭項目。至此「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第一次飛行成為了它的最後一次飛行。「暴風雪」號完全造好的一共有2架,曾經飛行過的那架在2002年因機庫倒塌而報廢。另外的一架又叫「小鳥」號,則靜靜地躺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博物館裡。

參考文獻:

季曉光主編:《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

王岡,曹振國主編:《太空梭》

沈其忠,張南:《太空梭——開發宇宙的「挑戰者」》

相關焦點

  • 紅色帝國的餘暉: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首飛30周年
    整整30年前,1988年11月15日,蘇聯研製的「暴風雪」號太空梭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飛行1988年11月15日,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唯一一次發射。「暴風雪」號太空梭樣機0.03號。1988年,「能源」號運載火箭與「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組合體。
  • 蘇聯航天的輝煌,暴風雪號太空梭???
    蘇聯航天的輝煌,暴風雪號太空梭????
  • 暴風雪號太空梭,蘇聯航天事業象徵,技術超越美同類型飛機!
    在航空航天領域 ,美國可以說是現在最強的國家,但是在上個世紀蘇聯還沒有解體的時候,即使是美國性能最好的飛行器,也無法與蘇聯的航空航天專業相媲美,因為蘇聯當時為了與美國進行較量,將國家的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航空航天研究裡,雖然這種盲目的投資間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 蘇聯太空梭的唯一一次飛行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空早知道」 1988年11月15日,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發射升空,這也是蘇聯唯一的一次太空梭飛行。
  • 蘇聯超級工程:成也暴風雪敗也暴風雪!
    因此,蘇聯當局於1976年決定開展類似的航天飛行器項目以應對美國這種"戰略核威脅",於是蘇聯航天史上最後一個超級工程"暴風雪"計劃正式啟動。"暴風雪號"太空梭和美國的波音737客機大小相近,都是同樣採用三角翼布局,全身機長約37米、整體機高約17米。該太空梭起飛的重量達到了驚人的105噸、飛行返回後的著陸重量也達到了82噸。
  • 用太空梭偷走失控的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與美國政府的驚...
    20世紀80年代,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與地面失聯後,美國企圖與其強行對接並捕獲,將之收到軌道器的貨艙中後再返回地球。而蘇聯為了阻止美國的這場「偷竊」行為,進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太空救援。然而,故事虛虛實實,其背後的真實歷史又是什麼?
  • 探訪暴風雪號太空梭長眠地
    探訪暴風雪號太空梭長眠地
  • 蘇聯帝國的遺產,探秘一太空梭內部,各種儀表令人頭暈眼花
    許多人都知道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的悲慘命運,但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架「暴風雪」模擬駕駛機目前還完整的保留在位於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博物館裡。「暴風雪」模擬駕駛機的駕駛艙顯得十分寬敞,裡面大約10個工作布局用於進行各種操作和測試。
  • 戰鬥民族的超級腦洞:蘇聯曾計劃改裝雙體安225用做太空梭
    在上時期80年代,蘇聯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專注於能源號運載火箭/暴風雪號太空梭以及和平號空間站。雖然能源號運載火箭被設計為可分段回收,但暴風雪號太空梭仍存在發射成本過高的問題,對日薄西山的蘇聯帝國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 《星球大戰9》全新劇照 暴風雪中震撼光劍對決
    《星球大戰9》全新劇照 暴風雪中震撼光劍對決   外媒Vanityfair披露了多張《星球大戰
  • 暴風雪號太空梭——紅色航天帝國的巔峰絕響
    暴風雪號太空梭——紅色航天帝國的巔峰絕響
  • 「機運如國運」,最終毀於一旦的世界最強太空梭
    (讓美國人始料不及的是,太空梭的使用成本其實遠遠高於宇宙飛船),但是蘇聯卻誤認為美國準備用太空梭來運送核彈,因此很快就做出了對等回應,也緊接著上馬了自己的太空梭項目,取名為「暴風雪」號。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則是由軌道飛行器和能源號運載火箭組成,太空梭本身只有兩臺用於軌道姿態調整的小型發動機,實際上可以視為是能源號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這樣的設計特點使得「暴風雪」號比起美國太空梭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大的運載能力,還實現了有動力自主返航,如果第一次著陸條件不合適還可以拉起復飛,而美國太空梭由於返航無動力,只能一次性完成著陸。
  • 俄廢棄太空梭機庫曝光 見證冷戰美蘇爭霸
    儘管這種太空梭成功進行了無人駕駛軌道飛行測試,但最終因預算削減,「暴風雪」太空梭計劃於1988年被放棄。 但直到1970年代初,美國開始啟動太空梭計劃時,蘇聯才連忙秘密啟動「暴風雪太空梭計劃」,從紙上談兵變成動真格。
  • 前蘇聯的航天中心拜科努爾,為何由盛轉衰?
    1988年11月,一架名為「暴風雪」的太空梭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它迎著陣雪和大風強行起飛,在穿越重重障礙後,最終環繞地球飛行2周,並成功著陸。▲「暴風雪」號太空梭但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架人類智慧的結晶,會在不到四年後被遺忘在角落裡蒙塵,任由機器老化、設備失靈,甚至因廠房倒塌而被摧毀。
  • 蘇聯花了750億美元造的太空梭,最後一架藏在德國小城的博物館
    施派爾科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這可是上世紀80年代蘇聯人花了200億盧布設計製造的,按當時的幣值算是足足750億美元!堪稱太空探索史上最大規模、最昂貴的計劃!「暴風雪號」建成後曾成功是飛過一次,而後蘇聯解體,項目也被荒廢。
  • 連接天與地的大力神——太空梭運載機興衰錄
    而蘇聯雖然計劃為「暴風雪」號和後續的太空梭配裝AL-31渦扇發動機(即蘇-27戰鬥機的動力裝置)來改善大氣層內飛行性能,但在「暴風雪」號的發射試驗中並沒有採用這一設計,其後因蘇聯解體導致太空梭計劃被打斷並最終流產,這種設想再也沒有實踐的機會。
  • 山東艦已入列,殲20也開始成批服役,為何太空梭卻久久未見?
    自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各國在航天技術方面也是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並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中,美國的太空梭就是代表性的存在,因其可循環使用、可釋放/捕捉衛星等能力受到眾人的重視。前蘇聯在解體之前也研發出了「暴風雪號」太空梭,並且成功進行了測試。
  • 105噸太空梭 能拉30噸貨物上太空 僅飛行一次卻因廠房坍塌而毀
    暴風雪號太空梭在航空航天領域,蘇聯是一度領先美國的---最早發射衛星和建立太空站。蘇聯不僅僅在衛星要先於美國,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項目同樣領先於美國,這就是蘇聯在上世紀研製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在蘇聯研製太空梭的時候,美國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因此,前者對暴風雪號的研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飛機的外觀與普通大型客機差不多,機身全長為36米,起飛全重達到了105噸。
  • 蘇聯曾經耗巨資研製太空梭,到俄羅斯手中,卻絲毫不起作用
    航天事業是目前各個國家都想要研製的,但是除了以前的美國和蘇聯掌握這樣的技術,其他的國家,包括中國這樣的軍事大國都沒有掌握航天技術。因為這項技術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而且它的技術非常的困難。到如今,美國依然在世界上最強大者,而蘇聯已經消失了。但是蘇聯的很多太空梭在現在的俄羅斯我們還可以看到,從中可以看出蘇聯當年的輝煌和強盛,但是也有很多大國消亡的悲傷之感。
  • 美國政府用「二手貨」替代太空梭,背後有什麼貓膩?
    蘇聯從上世紀70年代初期啟動太空梭項目。1984年,第一架「暴風雪」號太空梭完成總裝。蘇聯航天部門來不及喘氣,為了早日首飛又進行了數年的緊張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