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讀古詩中的重陽

2020-12-15 京報網

重陽節在中國詩歌史上,和一個人的名字密不可分。百分之八十的重陽詩會提到他。寫他,流俗;不寫他,缺典。這讓後來的詩人往往兩難。他就是陶淵明。他《九日閒居》小序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詩中寫道:「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菊」和「酒」的關鍵字,就此確立。雖然九日登高、飲菊花酒以除禍闢邪的風俗久已盛行,但寫到詩裡,與「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的人生感慨相聯繫,並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他可以算是第一人。這兩個關鍵字,伴隨著他「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千古佳句和人生態度,一起構成中國古代士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清·惲壽平《甌香館寫生冊·菊花》

比如王維,他的重陽詩,大家熟悉的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但他也寫過「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李白《九日登山》寫過「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杜甫寫過「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白居易有《訪陶公舊宅》詩,序曰:「餘夙慕陶淵明為人,往歲渭上閒居,嘗有效陶體詩十六首。今遊廬山,經柴桑,過慄裡,思其人,訪其宅,不能默默,又題此詩云。」詩中說:「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不見籬下菊,但餘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真是愛屋及烏了。

當然李白在永王軍中得意忘形的時候,也曾口出狂言「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但我想那大概只是很短的一個瞬間,特定情形之下。他的常態應該還是《九日登山》中所說的「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這種「不得意」,在他的《秋浦歌》中曾有很多表現。當時的秋浦縣令姓崔,李白稱「崔秋浦」,說「吾愛崔秋浦,宛然陶令風。門前五楊柳,井上二梧桐」,「崔令學陶令,北窗常晝眠。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即便面譽,也可見出價值取向。

陶潛還有一位鐵粉。蘇軾貶謫期間,無事可做,黃庭堅稱之「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雖然實際情形是「時宰欲殺之」。再貶海南不久,曾給弟弟子由寫信,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並錄之,以遺後之君子,其為我志之。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俯仰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實以淵明為精神導師。另值一提的是遊戲之作《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餉春耕。」寫饞酒人如漫畫。這麼一件小事,借「白衣送酒」寫來,手舞足蹈、又掃又洗的狂喜,「空煩」「漫繞」的急相,都充滿喜劇感。

蘇軾也不乏追隨者,南宋狀元王十朋二十歲在家讀書時,寫過一首《辛亥九日,侍家君同孫子淵、子昭、子尚登高於家之東山。時菊花未開,坐客皆以為恨。至十月望,獨步東籬下,見前日青枝已爛熳矣。東坡雲「涼天佳月即中秋,菊花開日乃重陽,不以日月斷也」,於是命酒餚,呼鄰裡,飲於叢畔雲》,詩中說:「我思東坡言,鄰裡乃相喚。斬新作重九,不以日月斷。人生貴適意,世俗豈能絆。」唯偶像馬首是瞻,連過節的日子都改了。大蘇曾有首《贈朱遜之》,小引中對菊花顏色發表意見,「或言洛人善接花,歲出新枝,而菊品尤多。遜之曰:『菊當以黃為正,餘可鄙也。』昔叔向聞鬷蔑一言,知其為人,予於遜之亦云」。意思是,菊花以黃色為正宗,其他嫁接培育的新品種,全是「偽」菊。蘇軾很贊同這個意見,詩中說「願君為霜風,一掃紫與赬」,想把那些紅紅紫紫的新品種全滅掉。幸好菊花不聽他的。

也有很多人的重陽詩,用「落帽」典故,比如李白「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杜甫「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但孟嘉也不是外人,他是陶淵明的外祖父。除了陶潛、菊花、酒,重陽節還有太多元素可圈可點:螃蟹、蓴鱸、板慄、茱萸、登高、慨思……孟浩然曾言「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今天讀這些詩就是:前人留勝句,我輩復沉吟。

(原標題:往來成古今 古詩中的重陽)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廉萍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關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豐收之後的祭天、祭祖活動,到了唐代達到鼎盛,一些主要的節日內容和習俗也確定了下來。今天,我們就從王維的詩中去感受一下唐代的重陽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但是一說到這個節日,我首先就想到了這首耳熟能詳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是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寫下的一首思念家鄉親人的七絕詩句,他不但思念家鄉的親人,也想到了在異鄉孤單的自己,有感而出,全詩如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讀古詩中的重陽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千古佳句和人生態度,一起構成中國古代士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清·惲壽平《甌香館寫生冊·菊花》比如王維,他的重陽詩,大家熟悉的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但他也寫過「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關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豐收之後的祭天、祭祖活動,到了唐代達到鼎盛,一些主要的節日內容和習俗也確定了下來。今天,我們就從王維的詩中去感受一下唐代的重陽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10首重陽傳世詩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重陽佳節,客中送客,無盡的鄉愁席捲而來或許此時的王勃也早已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回家,似乎是一種歸宿和情感的寄託。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 少年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詞句的出處在這裡
    「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的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聽說是在這裡寫的。」女兒自言自語著。路過的遊客豎起大拇指說:是啊,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今日的雲臺山茱萸峰你攀登得有價值。有人說:「登高可羨少年場」。攀登山峰是需要年少的體力。但其實這不盡然,體力支撐的前體下更需要心內持續堅持的毅力。平時話多的女兒因為攀登茱萸峰而變得話少了一些,這一千六百多個臺階的雲梯棧道,欲登上海拔1297.6米的茱萸峰頂絕非易事兒。來之前,很多朋友一聽說這裡都在打退堂鼓。
  •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對中國人來說,重陽與春節、清明、端午一樣,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各地有各種不同的風俗。之所以叫重陽這個名字,是因為這一天農曆是九月初九,在《易經》中「九」是陽數,兩陽數相重,是為重陽節。提到重陽節不能不提到一首古詩,那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
  • 10首重陽傳世詩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重陽佳節,客中送客,無盡的鄉愁席捲而來或許此時的王勃也早已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回家,似乎是一種歸宿和情感的寄託。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 動漫精美組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動漫精美組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
  • 少年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詞句的出處在這裡
    「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的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聽說是在這裡寫的。」女兒自言自語著。路過的遊客豎起大拇指說:是啊,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今日的雲臺山茱萸峰你攀登得有價值。有人說:「登高可羨少年場」。攀登山峰是需要年少的體力。但其實這不盡然,體力支撐的前體下更需要心內持續堅持的毅力。平時話多的女兒因為攀登茱萸峰而變得話少了一些,這一千六百多個臺階的雲梯棧道,欲登上海拔1297.6米的茱萸峰頂絕非易事兒。來之前,很多朋友一聽說這裡都在打退堂鼓。
  •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對中國人來說,重陽與春節、清明、端午一樣,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各地有各種不同的風俗。之所以叫重陽這個名字,是因為這一天農曆是九月初九,在《易經》中「九」是陽數,兩陽數相重,是為重陽節。提到重陽節不能不提到一首古詩,那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王維重陽詩「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何意?詩詞大會難住6人
    不過相對來說,重陽詩裡最名的還要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17歲時的作品,王維從小才華過人,15歲就上京城應試,而後長期在長安漂泊。
  • 茱萸是什麼?怎麼讀?有關重陽節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挿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拼音:[zhū y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作者: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10月21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山茱萸除寄相思,還有這些功效
    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當時「茱萸」的名詞解釋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茱萸常被古人用來遙寄相思,殊不知茱萸除了寄託相思,還能泡水喝,且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藥效。
  • 登高懷鄉,喝菊花酒,遍插茱萸,佳節又重陽!
    深秋時節,剛剛霜降,又迎來重陽佳節。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又稱重九節。而「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長久久,長久長壽的寓意,所以,重陽節是個喜慶吉利的日子。 每逢喜事精神爽,那當然是少不了一家人團圓在一起,舉杯暢飲,共話桑麻。
  •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人們耳熟能詳。明天就是九月初九,傳統的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是數字中的最大,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九九重陽。因為「九九」又與「久久」同音,暗含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含義,所以,重陽節又被視為「老人節」。古人對重陽節非常重視,留下了許多習俗,如登高望遠、觀賞菊花、身插茱萸。所以才有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為之嚮往-雲臺山
    你記得唐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單單在這首詩詞的表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出詩人對於家鄉的喜愛,這首詩也是每一個人在兒時就能夠背過的,可能那時候對於這首詩的理解並不深刻,或者是完全不能理解這首詩為何會如此悲壯,當然也就在我們長大了之後就能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
  • 詩情畫意說重陽|登高賞菊 遍插茱萸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畫中重陽張大千《重陽登高圖》清·石濤 重陽登高圖清代陳枚《月曼清遊圖》之九月重陽賞菊清代張同曾 《菊花圖》李苦禪 《重陽佳節菊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