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詞句的出處在這裡

2020-12-16 行攝人生路

「還有多遠」?抬頭望著直入雲霄的臺階,女兒問。

「不知道,但是堅持就是力量,走一步向目標進一步。」我回答。

女兒靠在欄杆喘息,我以為她有些洩氣,急忙安慰。

「放心吧,我肯定能爬上去,不用擔心,我歇一會兒」女兒自信地說。

「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的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聽說是在這裡寫的。」女兒自言自語著。

路過的遊客豎起大拇指說:是啊,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今日的雲臺山茱萸峰你攀登得有價值。

是的,女兒三歲半攀爬過海上第一仙山-嶗山,六歲穿越延邊冬季的羊草山,八歲攀爬過重慶的金佛山。對於她來講,只要腳步不停,總會登頂。

每次的行程,或長或短,或辛苦或極具挑戰,女兒都在用她的小小毅力完成著,並因此而快樂著。

有人說旅行是最好的教育,古人常喜登高望遠,因而文人墨客多有佳句湧出;皇甫冉在《登山歌》曾感嘆過:青山前,青山後,登高望兩處,兩處今何有。煙景滿川原,離人堪白首。

有人說:「登高可羨少年場」。攀登山峰是需要年少的體力。但其實這不盡然,體力支撐的前體下更需要心內持續堅持的毅力。

平時話多的女兒因為攀登茱萸峰而變得話少了一些,這一千六百多個臺階的雲梯棧道,欲登上海拔1297.6米的茱萸峰頂絕非易事兒。來之前,很多朋友一聽說這裡都在打退堂鼓。

爬到一半的時候,女兒已經準備手腳並用了,這次對她確實是個考驗,持續性的攀登,前路漫漫看不到盡頭。但心灰意冷絕不是女兒的性格。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想想都是很美好的句子,可你不去試一下,永遠不會體會到登頂的快樂。我鼓勵著女兒。

對女兒而言,登頂雲臺山最高峰——茱萸峰,最後的每一步都是對體力與意志的考驗,海拔1297.6米的茱萸峰我們來了。

沿途的花草,野植,肆意生長的藤蔓,蕨類裝典著雲梯的兩側,登高望遠,沿途風景不斷吸引著我們前行,期待雲海,期待美麗的茱萸峰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終是筋疲力盡,汗浸衣襟,走過最後一個拐角處的臺階,茱萸峰露出了它神秘的一角。登頂的歡喜無法言語,但堅持到最後才是真的快樂。女兒的這一次攀登絕不可小覷,心念上的成長與堅持會有益她此後的漫漫人生路。

當我牽著女兒的手立足以頂峰之上,天高雲淡,向下俯瞰,誤以為在雲間,不知稍候片刻會不會有神仙踏雲而來?

雲臺山古時候稱為「覆釜山」,就是因為雲臺山的主峰——茱萸峰,孤巒秀矗,如同一口巨鍋倒扣在群峰之上,常年雲霧繚繞而得名。峰頂有真武大帝廟、天橋、雲梯。說起雲臺山,要上溯夏商,下至明清,文人墨客不絕於此,唐代是稱覆釜山,到了金代時,稱之為雲臺山,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現代。

既然已經登頂,這裡的傳說一定要了解一下,女兒最喜歡讀的書是《神農百草經》。我告訴女兒,炎帝神農氏在神龍山辨五穀、嘗百草、設壇祭天,所以這裡曾得名神農山。「黃帝陶正之官寧封子授黃帝御龍飛雲之術。自焚則隨路五色之煙上下升騰,其骨骸葬於』寧北山『中。後來,神話傳說稱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

女兒若有所思: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登頂的茱萸峰,古人給起了很多名字,有以形狀起名的,如覆釜山,像倒扣的巨鍋。以傳說起名的,如「神農山」。嗯,比較起來,我更喜歡神農山,因為神農為眾生嘗百草。

聽女兒說到這,我靈機一動:知道什麼是「茱萸」嗎?

你即然攀登上茱萸峰。一定要了解下「茱萸」的本意。

女兒說:我讀的《神農百草經》裡,講過山茱萸。

於是,在茱萸峰頂,我和女兒又溫習了一遍茱萸的藥性。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

古代重陽節又有茱萸節的稱呼,重陽登高也讓雲臺山的茱萸峰的名揚四海,每年九月九重陽節時,來此登峰的人絡繹不絕。

峰頂有真武大帝廟、天橋、雲梯。主峰紫金頂矗立中天,氣勢雄渾,三大天門較泰山早154年。

傳說真武帝在此苦志修行成仙飛升而去,此處便成了聞名遐爾的道教聖地。這野又俗稱「小北頂」,就是說這裡離北天門很近,常被天神關注,他們會滿足人們禱告時的祈求,如願後再來此燒香還願。於是有了「燒高篝」的說法。

登頂茱萸峰,女兒眼前看到的是人間勝境,如仙境般的茱萸峰頂讓她眉開眼笑。或許,我們與名山大川相遇的緣由即是成長的美好。

相關焦點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從小才華出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他十七歲的時候寫的。他想著:家中的兄弟們呼朋引伴,登高遠眺,到處是明朗的秋色。像往年一樣,他們也會在頭上插上茱萸吧。可是今年我不在家,不知道他們此時此刻該多麼想念我啊!王維這個處理很有意思,本來是自己思念兄弟,他卻偏要倒過來寫,偏說兄弟思念自己。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
  •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山茱萸除寄相思,還有這些功效
    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當時「茱萸」的名詞解釋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茱萸常被古人用來遙寄相思,殊不知茱萸除了寄託相思,還能泡水喝,且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藥效。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為之嚮往-雲臺山
    你記得唐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單單在這首詩詞的表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出詩人對於家鄉的喜愛,這首詩也是每一個人在兒時就能夠背過的,可能那時候對於這首詩的理解並不深刻,或者是完全不能理解這首詩為何會如此悲壯,當然也就在我們長大了之後就能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
  •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人們耳熟能詳。明天就是九月初九,傳統的重陽節。古人對重陽節非常重視,留下了許多習俗,如登高望遠、觀賞菊花、身插茱萸。所以才有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的作用其實和端午燃艾草的作用類似, 可以殺蟲消毒、逐寒祛風,早在唐朝插茱萸的風俗就已經很普遍,以此來祈禱避難消災。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
  • 10首重陽傳世詩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五、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提到重陽節不能不提到一首古詩,那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的前兩句,已經成為了千古佳句,經常被引用。當時詩詞大會出的題目是填字,填的是最後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就是因為茱萸這兩個字對於現代人來說,確實有些生僻,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茱萸到底何意。但事實上,在古詩詞裡,茱萸是經常出現的。王勃的《落花落》中寫有「香飄舞館茱萸幕」,杜甫的「醉把茱萸仔細看」,蘇軾的「酒闌不必看茱萸」。可見在古代,身戴茱萸是重陽節是一個習俗。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原名勝多,邀友雲臺山集合
    這裡即使最炎熱的夏季也是涼爽宜人,所以也是避暑度假休閒的好去處。以上三個景點用時4個半小時,儘管已經下午三點多了,顧不上吃飯,簡單吃了些自帶的零食,繼續向雲臺山最高處挺進!王維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隹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在這裡有感而作。登高望遠,但見群山連綿,峰湧雲頂,那雲霞深處,定有絕色的仙姝,駕五色祥雲,裙裾飄飄,仙樂嫋嫋。感受詩人王維登臨此峰的心境。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讀古詩中的重陽
    雖然九日登高、飲菊花酒以除禍闢邪的風俗久已盛行,但寫到詩裡,與「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的人生感慨相聯繫,並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他可以算是第一人。這兩個關鍵字,伴隨著他「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 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可知少的那人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可知少的那個人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王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映入人們腦海中的王維印象是大唐才子,詩文書畫可謂樣樣精通,王維在音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這句詩的出處是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重陽佳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長啥樣?下個月去巴南看看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可你知道什麼是茱萸,又見過茱萸嗎?下個月,去巴南就能看到這種美麗的植物。金秋重陽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下個月,巴南石灘鎮的茱萸也將結出火紅的果實,到時你可近距離認識這種美麗的植物,採一枝茱萸插在頭上,還能參與摸魚捉蛙、蘸新豆花、嘗新米飯、烤新甘薯、嘗重陽糕等重陽活動。活動期間,還將舉行百歲壽星宴。
  • 遍插茱萸少一人,當年的茱萸峰,現如今的……
    遙知兄弟登高出,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大詩人王維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盡天下思鄉之情。他當年的所爬的茱萸峰位於河南焦作雲臺山景區,是歷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聖地。整座山霧氣氤氳,山勢非凡。現如今,險山依舊,插茱萸的習俗卻早已不在。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種茱萸?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一種茱萸?前一個問題,現代學者並未解釋清楚。後一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另外,對於王維詩句「插遍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在解釋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現代學者對第一個問題解釋不清楚,是因為對重陽節的含義在理解上有偏差。一些人簡單地認為,重陽重陽,就是陽氣太盛,古人認為此日是不吉祥的日子,故須佩戴茱萸囊或插茱萸「闢邪」。重陽是農曆九月初九,「九九」就是「久久」,為了「長長久久」,故須飲菊花酒「延壽」。
  • 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為啥要插茱萸?茱萸到底是香草還是大樹?
    文/喬平每到重陽,人們總會想起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來很慚愧,要不是因為這首詩,我真的不認識「茱萸」這兩個字,更不知道它是何物。更慚愧的是,這麼多年來,雖然這首詩背得很熟,意思也懂得,但對茱萸的認識一直是錯誤的。
  • 王維重陽詩「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何意?詩詞大會難住6人
    不過相對來說,重陽詩裡最名的還要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17歲時的作品,王維從小才華過人,15歲就上京城應試,而後長期在長安漂泊。
  • 登高懷鄉,喝菊花酒,遍插茱萸,佳節又重陽!
    每逢喜事精神爽,那當然是少不了一家人團圓在一起,舉杯暢飲,共話桑麻。九月初九正值秋高氣爽,層林盡染,適合登高遠望,活動筋骨。此時菊花盛開,賞菊,喝菊花酒是多少的浪漫風雅。秋風漸涼,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防風驅毒,很多地方又都有了插戴茱萸的風俗。
  •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長什麼樣 你見過嗎?
    又是一年重陽時,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千古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一年中被提及頻率最高的日子。只是,茱萸究竟長啥樣?吳茱萸。記者 崔引 攝山茱萸。記者 崔引 攝曾是「重陽之花」茱萸曾是當仁不讓的「重陽之花」,風頭之勁一度蓋過同樣覬覦「重陽之花」的菊花。西漢的《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賞茱萸、採茱萸、佩茱萸、插茱萸的習俗源遠流長,由此可見一斑。
  • 甄嬛傳:甄嬛重陽節祝太后桑榆晚景之樂,為何暗示遍插茱萸少一人
    因為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大家常在這天祭祖並推行敬老活動。甄嬛由於誤穿了純元皇后的吉服,觸犯到了皇上,所以被禁足碎玉軒,期間還被下人們怠慢。
  • 重陽佳節,為何要「遍插茱萸」?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古代吟詠重陽的詩篇中,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無疑是知名度極高的一首。那麼,詩中所說的茱萸究竟為何物?為何要在重陽這一天「遍插茱萸」?據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學者杜鋒介紹,茱萸俗稱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子形似羽毛,果實成熟後為深紅或紫紅色,具有濃烈的辛香氣味和驅寒熱、除風溼等功效。「重陽佩戴茱萸主要是為了避邪。
  • 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風俗的來歷
    自古以來重陽節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唐代詩人王維著名詩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恰恰佐證了這些習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關於重陽節習俗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神話傳說。這個傳說記錄在南朝時期梁人吳均之編寫的《續齊諧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