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原名勝多,邀友雲臺山集合

2020-12-17 行攝無疆ehorse

河南省地處中原,除了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也有許多引人入勝的自然風景和名山大川,除了大名鼎鼎的少林寺嵩山以外,還有一座風景獨特的世界地質公園雲臺山。

雲臺山,以山稱奇,以水叫絕,因鋒冠雄巍,因峽顯幽,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

這裡即使最炎熱的夏季也是涼爽宜人,所以也是避暑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雲臺山位於河南省修武縣境內,是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等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景區面積非常大,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巖、青龍峽等許多景點。

要全部遊覽景區,至少需要兩天時間,所以大部分遊客一般都是用一天時間遊覽主要景點。

小編也是因為時間有限,在做好攻略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景區交通車,用一天時間,快速瀏覽了景區最核心的四個景點,儘管有些累,但效率高,收貨也是滿滿!

一早來到景區,直奔紅石硤,這是景區最精華的景點也是遊客最集中的地方。

乘坐景區公共大巴,及其方便,岸上服務區至紅石峽景區約20分鐘車程。

雲臺山紅石峽,一層層崖巖,浸透著深沉的暗紅,穿過巖洞,走過轉角,不經意的溪水,泉瀑,不做作的小橋,流水,渾然天成,巧奪天工,大自然的傑作。

紅石峽也稱「溫盤峪」,那裡被譽為「中原第一景」。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於一谷,有「盆景峽谷」的美譽。

紅石峽峪的入口處,設在峽峪石崖的左側,走進峽谷總的趨勢一路下行,沿著石階、棧道,彎彎曲曲走向峪底,返回時從峽峪右側才能走到出口。

觀看峽峪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遊完紅石峽,可以乘坐遊覽車前往泉瀑峽。

泉瀑峽又名老潭溝,溝內高峰聳立,花木繁茂,沿溝上行可以看到華夏第一大高瀑——雲臺天瀑。瀑布上端如同朵朵白雲,有如團團棉絮,悠悠飄落,連綿不絕。下端宛如飛花濺玉,紛紛揚揚,灑入墨綠色的水潭。

泉瀑峽屬於河南、山西交界處,也是兩省爭議之地,據說山西那邊處於上遊,經常截水造成瀑布斷流。

潭瀑峽地處雲臺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個源頭。溝長約兩公裡。兩側山峰直立,爭奇鬥異。在曲曲彎彎的溝槽內,著一條能歌善舞的溪水,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飛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觀,美不勝收。

以上三個景點用時4個半小時,儘管已經下午三點多了,顧不上吃飯,簡單吃了些自帶的零食,繼續向雲臺山最高處挺進!

乘著景區遊覽車,從潭瀑峽往茱萸峰趕路,其中在中途換乘遊覽車,遊覽車沿著山路盤旋而上,穿越一連串山洞,在一路驚險刺激的氛圍裡,來到景區最高的停車場。

從停車場到山頂還需要徒步一大段路,最艱難的一段,腿都不聽使喚的感覺,但風景奇美,支撐前行。

茱萸峰俗名小北頂,海拔1308米,峰頂有真武大帝廟、天橋、雲梯。王維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隹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在這裡有感而作。

登高望遠,但見群山連綿,峰湧雲頂,那雲霞深處,定有絕色的仙姝,駕五色祥雲,裙裾飄飄,仙樂嫋嫋。感受詩人王維登臨此峰的心境。

相關焦點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從小才華出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他十七歲的時候寫的。他想著:家中的兄弟們呼朋引伴,登高遠眺,到處是明朗的秋色。像往年一樣,他們也會在頭上插上茱萸吧。可是今年我不在家,不知道他們此時此刻該多麼想念我啊!王維這個處理很有意思,本來是自己思念兄弟,他卻偏要倒過來寫,偏說兄弟思念自己。
  • 少年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詞句的出處在這裡
    「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的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聽說是在這裡寫的。」女兒自言自語著。路過的遊客豎起大拇指說:是啊,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今日的雲臺山茱萸峰你攀登得有價值。有人說旅行是最好的教育,古人常喜登高望遠,因而文人墨客多有佳句湧出;皇甫冉在《登山歌》曾感嘆過:青山前,青山後,登高望兩處,兩處今何有。煙景滿川原,離人堪白首。有人說:「登高可羨少年場」。攀登山峰是需要年少的體力。但其實這不盡然,體力支撐的前體下更需要心內持續堅持的毅力。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為之嚮往-雲臺山
    你記得唐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單單在這首詩詞的表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出詩人對於家鄉的喜愛,這首詩也是每一個人在兒時就能夠背過的,可能那時候對於這首詩的理解並不深刻,或者是完全不能理解這首詩為何會如此悲壯,當然也就在我們長大了之後就能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
  •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山茱萸除寄相思,還有這些功效
    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當時「茱萸」的名詞解釋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茱萸常被古人用來遙寄相思,殊不知茱萸除了寄託相思,還能泡水喝,且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藥效。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
  • 10首重陽傳世詩詞: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無盡的戰爭摧毀了大好的河山也讓手足親人被迫分離不知何日才能相見或許除了思念杜甫心中更多的是無奈和悲痛吧七、九日龍山飲
  •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人們耳熟能詳。明天就是九月初九,傳統的重陽節。古人對重陽節非常重視,留下了許多習俗,如登高望遠、觀賞菊花、身插茱萸。所以才有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的作用其實和端午燃艾草的作用類似, 可以殺蟲消毒、逐寒祛風,早在唐朝插茱萸的風俗就已經很普遍,以此來祈禱避難消災。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
  •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提到重陽節不能不提到一首古詩,那就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的前兩句,已經成為了千古佳句,經常被引用。當時詩詞大會出的題目是填字,填的是最後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就是因為茱萸這兩個字對於現代人來說,確實有些生僻,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茱萸到底何意。但事實上,在古詩詞裡,茱萸是經常出現的。王勃的《落花落》中寫有「香飄舞館茱萸幕」,杜甫的「醉把茱萸仔細看」,蘇軾的「酒闌不必看茱萸」。可見在古代,身戴茱萸是重陽節是一個習俗。
  • 遍插茱萸少一人,當年的茱萸峰,現如今的……
    遙知兄弟登高出,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大詩人王維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盡天下思鄉之情。他當年的所爬的茱萸峰位於河南焦作雲臺山景區,是歷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聖地。整座山霧氣氤氳,山勢非凡。現如今,險山依舊,插茱萸的習俗卻早已不在。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讀古詩中的重陽
    雖然九日登高、飲菊花酒以除禍闢邪的風俗久已盛行,但寫到詩裡,與「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的人生感慨相聯繫,並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他可以算是第一人。這兩個關鍵字,伴隨著他「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 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為啥要插茱萸?茱萸到底是香草還是大樹?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來很慚愧,要不是因為這首詩,我真的不認識「茱萸」這兩個字,更不知道它是何物。更慚愧的是,這麼多年來,雖然這首詩背得很熟,意思也懂得,但對茱萸的認識一直是錯誤的。因為詩詞解讀裡是這樣說的:「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所以,我一直以為,茱萸是一種類似於艾草的東西,認為它就是一種長在野地裡,可以隨手拔起來插在身上的草。沒曾想,這種錯誤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種茱萸?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一種茱萸?前一個問題,現代學者並未解釋清楚。後一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另外,對於王維詩句「插遍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在解釋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現代學者對第一個問題解釋不清楚,是因為對重陽節的含義在理解上有偏差。一些人簡單地認為,重陽重陽,就是陽氣太盛,古人認為此日是不吉祥的日子,故須佩戴茱萸囊或插茱萸「闢邪」。重陽是農曆九月初九,「九九」就是「久久」,為了「長長久久」,故須飲菊花酒「延壽」。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長啥樣?下個月去巴南看看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可你知道什麼是茱萸,又見過茱萸嗎?下個月,去巴南就能看到這種美麗的植物。金秋重陽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下個月,巴南石灘鎮的茱萸也將結出火紅的果實,到時你可近距離認識這種美麗的植物,採一枝茱萸插在頭上,還能參與摸魚捉蛙、蘸新豆花、嘗新米飯、烤新甘薯、嘗重陽糕等重陽活動。活動期間,還將舉行百歲壽星宴。
  • 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可知少的那人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可知少的那個人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王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映入人們腦海中的王維印象是大唐才子,詩文書畫可謂樣樣精通,王維在音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修建了別墅,在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便是王維與世無爭的性格使然了。這句詩的出處是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重陽佳節。
  •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長什麼樣 你見過嗎?
    又是一年重陽時,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千古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一年中被提及頻率最高的日子。只是,茱萸究竟長啥樣?吳茱萸。記者 崔引 攝山茱萸。到了明代,重陽插茱萸,就像申時行在《吳山行》中所寫的:「九月九日風色嘉,吳山勝事俗相誇。闔閭城中十萬戶,爭門出郭粉如麻。拍手齊歌太平曲,滿頭爭插茱萸花。」「顏值」過於低調茱萸有很多品種,包括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等。
  • 王維重陽詩「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何意?詩詞大會難住6人
    不過相對來說,重陽詩裡最名的還要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17歲時的作品,王維從小才華過人,15歲就上京城應試,而後長期在長安漂泊。
  • 花式地貌,遊山玩水走峽谷看瀑布的雲臺山
    同樣,到雲臺山以後,我才知道,在北方中原地區,有雲臺山這個美麗的所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他的創作靈感就出自茱萸峰。這首詩,在今天的每一個重陽節,都被吟詠。一首詩,讓我們記住了盛世王朝的一個日子,一個習俗,一種植物。
  • 登高懷鄉,喝菊花酒,遍插茱萸,佳節又重陽!
    每逢喜事精神爽,那當然是少不了一家人團圓在一起,舉杯暢飲,共話桑麻。九月初九正值秋高氣爽,層林盡染,適合登高遠望,活動筋骨。此時菊花盛開,賞菊,喝菊花酒是多少的浪漫風雅。秋風漸涼,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防風驅毒,很多地方又都有了插戴茱萸的風俗。
  • 夏季雲臺山
    雲臺瀑布隕石多是1克300元。最高處是翠屏峰的「閻王鼻」。「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為什麼叫雲臺山了吧
  • 王維詩裡寫的重陽節「遍插茱萸」,究竟是哪一種植物?
    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登高遠眺、遍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王維曾寫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很多人肯定納悶了,這詩裡寫的插在身上的「茱萸」,在現代植物學中名字帶茱萸的植物不少,到底王維插的是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