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南詔、大理國,橫跨1300多年歷史的崇聖寺三塔,有什麼?

2020-12-09 彩雲遊記

大理,近二十年來,一個歷史文化光芒被旖旎風光的光芒遮住了的城市,它是一座被人「低估」的城市!

深入了解大理之後,你會發現它深厚的歷史文化比自然風光更加迷人。

大理在整個雲南知名旅遊城市中,與它擁有同等地位的城市並非沒有,但,在雲南歷史文化發展史中,它的地位無城市可以替代。

這些璀璨、深厚的歷史文化,隨著時間的沉澱,魅力如同陳年的老酒,散發著凜冽、醉人的清香,一段歷史,不論興衰與浮沉,總能讓我們感慨、唏噓和自豪。

有人感慨它的興衰浮沉,有人感慨它的強大,即使經歷千百年,威嚴肅穆、大氣磅礴的氣勢,今猶在。

從公元738年開始,公元902年結束的唐代南詔文化,公元937年至公元1253年的宋代大理國文化,歷經五百多年,這兩個時代造就的文化成為近現代大理文化的核心。

沿著歷史的脈絡,走進大理歷史文化最豐富的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從崇聖寺三塔的文物、建築、傳說、自然風光和整體布局中感受一下大理千年文化的魅力。

從唐代南詔國初期,初建崇聖寺,一直到今天,大理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中,千年屹立不倒的千尋塔一直見證大理千年的發展,時代的更迭。

可以說: 銀蒼玉洱外的大理,就是三塔歷經的風霜雨露。

現代的崇聖寺三塔

現代已經處於崇聖寺發展史上的平緩時期,雖然,飽經風霜的崇聖寺三塔已經傷痕累累,崇聖寺三塔中也唯有三塔依然完好,但是,好在從大量的文化資料和文物得以被保護,被毀的建築得以重建,古建築得以修繕。

從2002年開始重建,歷時三年左右完工的崇聖寺三塔,近10多年來它已經逐漸成為大理知名的旅遊景點,是大理古代歷史文化韻味最厚重、最齊全的地方之一。

現今,走進重建後的崇聖寺三塔,它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理文化地標,建築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匯聚在崇聖寺三塔中,通過裡面的建築、文物反應出來。

崇聖寺中成片的廟宇,亭臺樓閣,木雕,佛像,文物,甚至一塊磚,一塊瓦,都在還原崇聖寺鼎盛時期的面貌。

所以,到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無須言語,僅僅通過觀察一些微小的細節,已經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了。

雖然,崇聖寺三塔大部分實體文物已經消失在歲月的更迭裡,但是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早已經成為崇聖寺三塔的「魂」,紮根在崇聖寺中,再也無法被歷史的洪流捲走了。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歲月可以帶走破敗的軀體,但是帶不走飽滿的靈魂!

宋代大理國時期的崇聖寺三塔

宋代大理國時期是整個崇聖寺三塔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不斷擴建,規模宏大,名聲在外,影響深遠,而今天崇聖寺三塔的大多標誌性建築在這個時期出現,初步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崇聖寺三塔。

今天所見的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兩座小塔建於宋代,而崇聖寺在這個時期早已經成為名震一方的古寺。

鼎盛時期的崇聖寺「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三閣,七樓,九殿,百幢樓宇」,是大理地區規模最大的古剎。

宋代大理國時期的崇聖寺,聲名遠播,在東南亞地區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和知名度。

根據現代崇聖寺三塔中出土的文物來看,鼎盛時期的崇聖寺三塔,文物數量、種類是最多的,且造型精美,雕琢工藝非常高超。

文物680多件,多為佛像為主,材質主要為銅質、金銅質、銀質、鐵質、木質、玉石、水晶、瓷器,材質之廣,數量之多,實為罕見。

唐代南詔時期的崇聖寺三塔

如果不加「唐代」一詞,「南詔」這一個代表大理歷史時代的詞語,鮮為人知,甚至不知道它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僅能從影視作品中偶爾聽到這個詞語。

「南詔」是大理歷史上文化集大成的時代!

唐代南詔時期是整個崇聖寺三塔發展史上的爆發時期,這一時期,建築、佛塔、繪畫作品、樂舞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尋塔,被毀之前的崇聖寺、崇聖寺五大重器中的建極大鐘和雨銅觀音像、鐘樓鼓樓都是建於唐代南詔時期,被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張勝溫畫卷》也是這個時期所繪。

唐代南詔時期可以說是大理民間藝術、雕刻工藝、建築技術、繪畫藝術的爆發期,各種文化和技藝相互碰撞、融合,造就了一個豐富立體的大理。

雖然建於唐代南詔初期的崇聖寺、建極大鐘、鐘樓鼓樓、觀音像已經被毀,今天見到的都是近代根據史料描述還原的,但是,還是能想像到它沒有被毀前的樣子。

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中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尋塔是1100年前建造的,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和地震考驗,依然不倒,這也使得它躋身「中國四大名塔」的行列。

崇聖寺從唐代南詔國初期初建,到清朝被毀,到2002年開始重建,唯有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尋塔,是千年古物,但也不影響,這千年時光裡各種文化在這裡匯聚。

如今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的復原建築、修繕廟宇、佛像等都是依據史料來進行,這些史料中所記載的東西,都可以統稱為「大理文化」,而崇聖寺三塔也成為大理名副其實的文化聖地!

【編輯】閱雲南 一靜

【備註】轉載請註明,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歷經南詔、大理國,橫跨1300多年歷史的崇聖寺三塔,有什麼?
    ,公元937年至公元1253年的宋代大理國文化,歷經五百多年,這兩個時代造就的文化成為近現代大理文化的核心。從2002年開始重建,歷時三年左右完工的崇聖寺三塔,近10多年來它已經逐漸成為大理知名的旅遊景點,是大理古代歷史文化韻味最厚重、最齊全的地方之一。
  • 崇聖寺三塔,有什麼好看的?
    崇聖寺三塔,不就是三個塔嗎?有什麼好看的,也許很多進去過的人都覺得這個景區只有三座塔,在公園外面看看就夠了,75元的門票有些貴,沒必要進去裡面逛著浪費時間,但是卓瑪想說的是,凡是有以上想法的人都會錯過一個虔誠了千百個冬夏的傳奇景點,且聽卓瑪細細道來……崇聖寺三塔景區不止有三塔,沿著中軸線往裡走依次有大鐘樓、雨銅觀音殿、大雄寶殿、崇聖寺等,各具特色,非常值得參觀遊覽。
  •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曾經有九位國王在這裡出家為僧
    文獻名邦大理是中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雲南歷史文化的最早發祥地之一,今天的大理文化古蹟眾多。大理崇聖寺三塔成為了吸引八方來客的名片。崇聖寺三塔位於雲南省大理以北1.5千米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
  • 佛都┃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為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有計劃的釋教寺廟,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呈三足鼎峙之勢。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鼓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梵宇遍於雲南內,有小寺3千,大寺8百。經南詔今後的大理國,釋教較南詔更為開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今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釋教活動的基地。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區域對觀音崇拜極為盛行。
  • 在大理,除了蒼山洱海,崇聖寺三塔的魅力也值得感受一番
    西有蒼山十九峰如屏風聳立,東有250平方公裡的洱海像鏡面展開,山海之間田疇萬頃,白族村莊星羅棋布,崇聖寺三塔旅遊區,就座落在這如詩如畫的名山勝水之間。 三座塔變化中有和諧,對立中有統一,互相依襯,渾然天成,背後是終年積雪的蒼山,前面是碧波蕩漾的餌海,與「玉洱銀蒼」渾然一體,展現出一種自然、典雅的東方美。
  • 大理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標誌性景點
    大理最著名的大塔為崇聖寺三塔,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中和鎮)西北2公裡的蒼山應樂峰下,為南詔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現寺已毀,三塔猶存,卓然挺秀,俊逸不凡,主塔又名尋塔,為同簷式方形空心塔,底寬9.9米,高69.13米,共16級,塔頂有銅製覆缽,上置塔剎,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為上下兩臺形雙基座,周有表石板醞,下東砌壁,有「永鎮山川」四字
  • 崇聖寺三塔千年前的故事
    NO.1 歷史文化歷史上的崇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據史料記載「基方七裡,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享「佛都」之美譽。崇聖寺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毀於清鹹豐年間,只有三塔至今屹立不倒,故,我們今天就重點來講講三塔。
  • 大理崇聖寺三塔景點簡介,想去的朋友進來了解一下吧
    崇聖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上書「永鎮山川」四個大字,頗有氣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底寬9.9米,高69.13米,塔頂有銅製覆缽,上置塔剎,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
  • [視頻]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文化景區
    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位於我國雲南省大理州境內大理古城北,規劃保護面積5.68平方公裡,是集蒼洱風光、文物古蹟、佛教文化、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崇聖寺三塔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大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大理的標誌和象徵。    崇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鼎盛於宋代,以三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佛都」匾、三聖金像五大重器著稱於世。曾有九位大理國國王在崇聖寺出家修行,為南詔、大理國著名的王家寺院。
  • 景致記錄:相對於千年崇聖寺三塔而言,大理段氏只是雲煙
    那麼,曾經的南詔國和大理國,都留下了些什麼遺蹟呢?崇聖寺,曾經是南詔國和大理國的「皇家寺院」,只因歷代的天災人禍,寺廟被毀,唯獨留下的,只有崇聖寺三塔。9位大理國歷史上出家的皇帝。雨銅觀音腳下的蓮花寶座,銅鑄的,有1.8米高。蓮花寶座下的漢白玉須彌座,高達2.2米。雨銅觀音殿前,有潔白的鴿子,可供大家投食。南詔建的極大鐘,鑄於公元871年,在清鹹豐、同治年間的戰火中被毀損,1997年重鑄大鐘。
  • 景致記錄:相對於千年崇聖寺三塔而言,大理段氏只是雲煙
    那麼,曾經的南詔國和大理國,都留下了些什麼遺蹟呢?崇聖寺,曾經是南詔國和大理國的「皇家寺院」,只因歷代的天災人禍,寺廟被毀,唯獨留下的,只有崇聖寺三塔。高僧殿在大雄寶殿北側,供奉著9位大理國歷史上出家的皇帝。
  • 《雲南行》:遊覽大理三塔,聽一聽南詔、大理的傳說與典故
    824-859年,距今近1200年的歷史。而南詔就是大理國的前身,崇聖寺三塔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應該就反映了南詔國、大理國當時的文化脈搏,所以,走進崇聖寺三塔,我們不應該簡單的去看三塔、去和三塔合影,也應該從下而上、順著臺階,仔仔細細的聽一聽現場解說員的講解。
  • 雲南旅遊打卡大理崇聖寺三塔
    雲南旅遊,當晚要入住大理古城附近,到達酒店時已近傍晚,趕緊抽點時間來到崇聖寺三塔。夕陽西下,霞光映襯下的崇聖寺三塔更顯雄偉壯觀。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裡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
  • 大理旅遊新氣象,繼南詔風情島後崇聖寺三塔恢復開放,多景區半價
    2020年3月16日,洱海遊船、蒼山索道和南詔風情島恢復運營。2020年3月19日,崇聖寺三塔恢復運營。雖然各景點恢復運營,但是為了保障遊客安全,遵循人口不聚集的原則,採取限流運營。同時,更有更多入園門票優惠政策!
  • 崇聖寺三塔風景名勝(5A)(雲南大理)
    崇聖寺三塔說起崇聖寺三塔,國人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掛曆、海報、明信片……處處都有三塔的身影,可見,三塔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三塔是大理標誌性建築,更是雲南省的一張名片,到了大理,三塔必是打卡之地。
  • 旅遊:崇聖寺三塔
    這就是有名的崇聖寺三塔。崇聖寺(又名三塔寺)在古代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寺廟,三塔原是崇聖寺的一部分。 自唐代以來,它就是雲南著名的風景區。歷代留下了不少有關記載,明代的詩、文尤多,如《徐霞客遊記》就詳盡地記述了寺內建築、 佛像以及三塔。公元一六三九年,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霞客與友人漫步在三塔下。塔,在月光下拖著長長的塔影,遠處是白雪皚皚的蒼山頂峰。
  • 大理最值得旅遊的景點,不去一定會後悔,不是崇聖寺三塔不是洱海
    大理最值得旅遊的景點,不去一定會後悔,不是崇聖寺三塔不是洱海 大理州,全名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臨滄地區,西與保山地區、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地區。大理州歷史悠久,素有「文獻名邦」的美稱,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
  • 清碧溪、洗馬潭、洱海、崇聖寺三塔,藏著大理的萬千風情!
    備註:圖片來源網絡公元7世紀,洱海周邊出現了六詔(六個部落),六詔之一的蒙舍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建立南詔政權,後來因為矛盾日益激化,南詔政權覆滅。此時,大理國建立,大理國政權統治雲南300年後,再次覆滅,隨後大理納入元、明、清等王朝的治理範圍,至此大理不再有政權更替。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篇):大理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1.5公裡處的崇聖寺內,1961年三塔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始建於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在大理國時期擴展為890間屋子、11400尊佛像、三閣、七樓、九殿及百廈,被稱為「佛都」。
  • 攻略|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
    1.5公裡處,是大理國時期的皇家寺院。崇聖寺以寺中三塔聞名於世,又稱「大理三塔」,是中國著名的佛塔之一,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三座古塔堪稱大理地標,也是是蒼山洱海的勝景之一。 如今看到的寺院是重建的,而三塔則是已有千年歷史的遺蹟,也是來此的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