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這個詞相信大家都聽過,但真能弄明白這「五穀」究竟是哪五穀?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請隨我逐一道來。
我們傳統文化講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且存在爭議,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另一種指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但我個人熱衷傾向前者,理由是穀類總是拿來吃的,「稻」更加貼切些。麻,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主要還是用來織麻衣、仿麻布的。所以,五穀應該指: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
稻,細糧,大家都很熟悉,在傳統文化中,我國南方以水稻為主食。就是我們天天吃的米飯,這很好理解,在此不再贅言。如下圖:
黍(shǔ):粗糧,黍去殼,就是黃米,其籽實煮熟後有黏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實物如下圖:
稷(jì):粗糧,稷為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稷為穀神,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粱。高粱現在多用於釀酒,餵養牲口,很少用於做主食。實物如下圖所示:
麥,細糧,這大家都很好理解,就是通常所說的小麥,特別是我國北方以麵食為主的地方,更加清楚。我要強調的是麥有很多品種,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作為細糧和主食的麥,特指小麥。小麥實物圖如下:
菽(shū),在此我將其界定為粗糧或輔食。在五穀傳統文化中是一種泛稱,菽的本意就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也就是說,菽是豆類的泛稱,如黃豆、金豆、蠶豆等。在此,我理解的菽特指黃豆。理由是,豆腐是我國飲食文化特有的食材,而且有著深遠的歷史,而豆腐恰恰是黃豆的副產品。黃豆的副產品很多,如豆芽菜、豆漿、豆腐等。用菽來表達黃豆,可能沒有用黃豆表達菽讓人容易理解。黃豆實物圖如下:
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自古就祈禱「五穀豐登」,自然民以食為天,是活人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餓肚子,什麼都無從談起。所以,五穀必須圍繞吃來談,即: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水稻、黃米、高粱、小麥、黃豆。當然,學術界或農業界,對五穀所側重的出發點不同,對五穀的界定就不同,具有多樣界定性。在目前,眾多權威學術文獻都將五穀界定為: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或許,在你心目中,也有自己對五穀的界定,歡迎闡述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