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東北地區有個冬季寒冷,雪花飄飄的省區——黑龍江 ,下面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這個美麗的地方。
黑龍江省位於祖國東北部,由境內最大的河流黑龍江而得名。黑龍江,古稱黑水,十四世紀成書的《遼史》始稱黑龍江。這個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名字,歷經千百年被傳誦下來。她和偉大祖國的其它地區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地理諸因素而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似乎黑龍江歷史不長,文化落後,文物不多,更無古可考。至今仍然會在相當一部分群眾中聽到這種議論。其實,這是不熟悉黑龍江歷史而造成的。
近幾年來,考古發掘的新資料表明,距今二萬三千年前,我們中華民族遠古人類的一支,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黑龍江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她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這支遠古人類的後裔和黑龍江各族先民,為締造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都作出了自己傑出的貢獻。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鮮卑、女真、蒙古族和滿族這四個少數民族,都曾以黑龍江為發源地,先後入主中原或君臨全國。鮮卑人從大興安嶺北段的祖廟起步,長驅直下,佔有黃河南北,建立了北魏王朝。建立金朝的女真人,以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為"金源』、『地』,相繼滅掉遼和北宋,統治了與南宋對峙半壁江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祖先,以額爾古納河的密林作為起點西遷,進入鄂嫩河上遊的肯特山,經過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積極經營, 建立了大統一的元朝。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祖先滿族,也是以黑龍江為「龍興之地」的。黑龍江古代史在東北地區、乃至全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寫一部古代的中國通史,黑龍江應佔有重要的篇章。
解放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物考古新成果也表明,我省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文物資源也十分豐富。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981年開始的全省範圍內的文物普查中,佔城址349處,其中以遼、金兩朝居多,還發掘肇源白金堡、泰來平洋等重要遺址多處。第一批公布的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2處。渤海上京龍泉府(今寧安縣渤海鎮)·和金上京會寧府(今阿城以南的白城)這兩處都城遺址,已先後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修繕、整頓後對外開放,成為廣大群眾和外賓參觀、遊覽的勝地。在地方古代史的研究方面,發表了一批專著和數以百計的論文,取得了令人高興的成績。但是,還沒有一部全面、系統地論述黑龍江古代歷史的通史著作,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現在,我們的中心任務是建設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照列寧的說法,「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在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她既表現為對祖國、人民和優秀的民族傳統的愛,也包含著對自己和祖先所賴以休養生息的家鄉的愛。當前,我們在進行包括「五愛」在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要注意把愛祖國和愛家鄉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化、形象化。俗話說,知之深,愛之切。只有充分認識黑龍江,才談得上熱愛黑龍江,建設黑龍江。怎麼認識黑龍江呢?這就要了解它的過·去,懂得今天的黑龍江是怎樣從昨天的黑龍江發展而來的,從而激發起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和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熱情.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對黑龍江的過去,了解和懂得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來看,迫切需要有一本好的地方歷史讀物問世。
多年來,我們一直關心和倡議這件事。今天,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這裡,向廣大讀者推薦的這部《黑龍江古代簡史》,是由吳文銜、張泰湘、魏國忠三位中年知識分子合寫的。作者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利用地方歷史文獻、考古新材料以及前人、今人的研究成果,系統地闡述了古代黑龍江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建置沿革和文化宗教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探討了各民族的源流、演變及其與周邊各族的關係。這部書立論明確,內容豐富,材料翔實。她的出版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文博、考古戰線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填補了省地方古代史研究的空白。
總之,黑龍江是中國的瑰寶,是民族的財富,我們應該對它有一定的了解並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