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學校接朵朵放學,發現朵朵班級教室後的板報換上了國際護牙日科普專輯:
朵朵學校的愛牙日板報
不得不感慨,現在學校在孩子生活習慣方面還是很關注的,幫助家長一起扛起育兒大旗。
記得以前看孫儷在微博上說到,她帶兩個孩子一起看拔牙紀錄片。
紀錄片裡有個孩子不愛護牙齒,6歲就打麻藥拔掉了7顆牙。兩個孩子看得戰戰兢兢,看完立刻認真刷牙。
孫儷還調侃地說要把其中的「關鍵畫面」列印出來貼在衛生間時時提醒倆娃。
身邊遇到過很多媽媽粗心大意,不把孩子刷牙護牙的問題當回事,總覺得乳牙就算蛀蟲也沒關係,反正早晚會換掉!
一直到孩子對她們喊出:「媽媽,我好痛!」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錯誤影響了孩子。
教會孩子理解刷牙的重要性,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學會「保護」自己。
說到教孩子刷牙,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繪本。
不過最近我自己在查資料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些十分有趣的事:
原來從古至今,人類已經有數千年漫長且「奇葩」的護牙史。
在大概公元前5000多年前,生活在西亞兩河流域(阿拉伯半島)的蘇美爾人已經關注到「蟲牙」這件事。
蘇美爾人為「蟲牙」找了個最直觀的病因:這是因為有「牙蟲」鑽進了牙齒,在裡面打洞住下了!
而蘇美爾人也很直接,既然有蟲,那我們就把牙鑿開,把蟲挖出來吧。
在後人發現的古遺蹟中,發現了很多被鑽洞打孔的牙齒,甚至還有繪聲繪色描畫蘇美爾人與「牙蟲」鬥爭的壁畫。
我把這段故事當做奇聞異事說給朵爸聽,卻沒想到一旁玩耍的朵朵也一起認真地聽了我講的故事。
「媽媽,牙疼的話,就是裡面有小蟲子嗎?」朵朵像個好奇寶寶般問我。
「他們牙疼是因為沒有保護好牙齒,讓它生病了。但是那個時候他們不懂牙疼的原因,就以為有小蟲子在牙齒裡鑽洞。」
朵朵皺皺眉:「他們為什麼不能保護牙齒呢?」
「因為那個時候沒人教他們刷牙啊。朵朵你看,不刷牙就不能保護牙齒,牙疼了只能給牙鑽洞抓小蟲子!」
「呀!」朵朵驚呼:「那我每天都堅持刷牙,小蟲子就不會再來找我了嗎?」
聽到這裡我不禁樂開了花,沒想到一個奇葩歷史故事還有特別的教娃收穫:
「那朵朵要記得,每天都要認真刷牙。」我故作嚴肅地把那副「鑿牙抓蟲」的壁畫圖拿給她看:
「朵朵你看,他們好慘,被鑽了牙找小蟲子也沒找到,還要一直痛!」
朵朵連忙捂住一邊臉,使勁點頭保證一定好好刷牙。
看牙醫,很艱辛
仔細想想,這算是無意間又和朵朵一起做了個講故事的小遊戲,自然而然地為她的「刷牙事業」添磚加瓦?
實際上親子間這些無意展開的小遊戲,就是最佳解決方案呢。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
不只是孩子,可能大多數家長對蛀牙的概念也就停留在「不好好刷牙就會壞牙」上,但對究竟是什麼讓牙齒壞掉卻一知半解。
有這麼一部老動畫電影,短短10分鐘,就把整個蛀牙過程演繹得惟妙惟肖。
小紅臉和小藍臉是一對好朋友,它們最喜歡結伴找尋那些不愛護牙齒的小朋友。
小明就是一個喜歡晚上睡前吃餅乾、早上起床不刷牙的小朋友。
小紅和小藍當然不會錯過小明這麼合適的「好朋友」,在小明半夜吃零食時悄悄潛入,在小明的牙齒裡安營紮寨。
他們把小明的牙齒當做狂歡樂園,又是「修房子」又是「鋸家具」,這可苦了小明,牙疼到臉都腫了!
嘗盡苦頭的小明最終只能老老實實刷牙漱口,求助牙醫。
其中牙醫給小明治牙的一段,看得我都覺得牙開始隱隱作痛,仿佛自己化身小明,被牙醫手中的鑽子牢牢抓住。
朵朵是和我一起觀看的,還沒等看完就已經抱住一邊臉,一臉驚恐地問我:「媽媽,我要刷牙!」
看,耳提面命無數次,不如來一場「電影教學課」。
沒什麼比讓孩子自己體會到某件事的重要,更有教育效果的。
(如果大家想獲得「小紅臉和小藍臉」的免費電影資源,關注朵媽陪娃公眾號,搜索同名文章即可獲得資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大家有用,別忘了轉發給更多寶媽~
(以上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