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精準扶貧「五個一批」重要工程,是脫貧攻堅的「當頭炮」,更是新時代城市黨建工作的新陣地。近年來,惠水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以移民社區為試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的目標,突出黨建引領,主動拓展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模式,不斷深化「五個三」機制,著力引導移民群眾向城市居民轉變。
聚焦黨建引領,引導群眾挪窮窩。開展社區工作中,黨組織時刻保持與搬遷群眾的溝通與交流,圍繞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具有特色」目標,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基層組織服務架構。構建街道、社區、樓棟三級責任體系,從街道選派黨建指導員進小區指導建立黨組織,完善社區組織構架,增加社區幹部職數,實施「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建在樓棟、互助會建在單元」模式,實現移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升」。
扶貧車間
構建樞紐型服務陣地。同步建立居委會,深化黨建帶群團工作,帶動工、青、婦等組織相繼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為搬遷群眾提供服務保障。建設集社區辦公室、衛生室、移民服務中心等為一體的樞紐型服務陣地,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和服務功能,讓移民住得舒心、安心。
搭建三級服務平臺。建成政務服務中心,推行幹部坐班服務制度。社區組織開展「平安社區」「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改變生活陋習,拉近鄰裡距離。黨組織牽頭開展「黨員聯繫戶」「一助一」等幫扶活動,引導群眾樹立「以社區為家、以社區為榮」意識,讓群眾適應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
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移民社區始終將體系和制度建設貫穿社區治理工作,深入挖掘移民後續發展服務機制,創新探索「五個體系」模式,切實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有惠民小學、惠民幼兒園、龍泉幼兒園,社區警務室、老年活動室、社區醫院、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四點半學校、金融服務網點、公交站臺、便民超市、新市民餐館、紅白喜事場所、群團服務站、扶貧車間等。
健全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累計完成勞動技能和新市民培訓3256人次,有勞動力3209人,已就業2907人,實現有勞動力家庭1戶1人以上就業,戶均就業達1.7人。利用安置點周邊企業326 家解決就業;引進亨利鞋服、文靜手工合作社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移民社區,實現 156 名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8人)在扶貧車間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77人;利用「3個15萬」和安置點門面租金補貼等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搬遷群眾自主創業73人;通過社區成立的勞務公司組織搬遷群眾到安置點周邊的花卉苗木基地、茶產業園務工,解決用工300餘人。
四點半學校
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建有易地扶貧搬遷感恩鄉愁館,黨員活動室、圖書室、工青婦服務站、脫貧攻堅移民夜校、老年活動中心、工會職工之家、健身活動廣場等。
健全社區治理體系,成立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從搬遷群眾中選舉「兩委」班子共7人,幹部報酬納入財政預算,同時從相關部門和遷出鎮(街道)抽調幹部到社區參與管理和服務,正科級幹部到社區任第一書記。實行網格化管理,社區第一書記和社區黨支部書記為一級網格員,派駐社區幹部和社區幹部為二級網格員,社區小組長(樓長)為三級網格員,構建「第一書記、派駐社區幹部、社區幹部、社區 小組長(樓長)」的三級網格管理責任制。
構建基層黨建體系。社區現有黨員40人,成立了黨支部,樓棟建有黨小組,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定期召開社區黨支部會議,及時研究解決社區治理中的問題,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同步全覆蓋。
四點半學校
聚焦後續發展,引導群眾奔小康。深化易地扶貧搬遷「五個三」後續扶持發展機制,致力把移民群眾「扶上馬、送一程」,切實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
盤活「三地」資源,增加收入來源。盤活承包地,通過「三變」改革入股,讓群眾享受固定分紅;盤活林地,讓群眾繼續享受政策性生態補償,繼續領取公益林補助;盤活宅基地,讓群眾享受宅基地復墾收益。
統籌「三就」工作,確保穩定發展。統籌遷入地就業崗位、創業平臺和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做好就業、就學、就醫保障工作。創新實施「遷企融合」、「村企聯建」,確保每戶搬遷家庭有1人以上實現轉移就業。設立「黨內關懷基金」等,黨員示範帶頭帶領群眾創業就業。搬遷戶黨員謝秀花通過申請專項扶助資金,在社區開設一家超市,月收入3500元左右,帶動貧困群眾就業。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惠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銜接「三保」政策,提高生活保障。設置民政、衛計、人社等便民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諮詢、結轉服務,做好遷出地、遷入地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的銜接工作,逐步實現城鄉並軌。
建好「三所」配套,促進安居樂業。推進經營性服務場所、農耕場所和公共服務場所建設,讓搬遷群眾減少支出,就業安心,幸福快樂。開闢農耕「微田園」,重點滿足難以在非農領域就業的群眾耕種需求。
建立「三制」服務,激發發展活力。用活「集體經營、社區管理和群眾動員」三個機制,組建縣移民後續扶持發展有限公司,流轉開發搬遷群眾三地資源,經營管理安置點各類經營性資產,所得收益用於補助搬遷群眾,降低搬遷群眾生活成本;將安置點的實有人口、公共場所、樓群院落等納入網格化管理,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同時運用新時代移民講習所,開辦「移民夜校」,開展感恩教育、就業培訓等,增強移民「自力更生、互相幫助、艱苦奮鬥、光榮脫貧」意識。
移民學校
盤活「三地」為群眾增收,落實「三就」讓群眾加快融入,銜接「三保」使群眾安心入住,建好「三所」增加群眾歸宿感,完善「三制」激揚群眾後續發展。移民社區突出黨建引領,堅持先鋒引路,創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模式,搭建起了社區新時代的「新市民·追夢橋」,以堅實的後續扶貧發展向搬遷群眾脫貧致富持久發力,成就了搬遷群眾「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美好願景。
尹世傑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楊
編輯 梁曉琳
編審 張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