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潮汕地區自古就有正月送瘟神的習俗,在榕江、練江兩岸尤為盛行。通常,潮汕送瘟神的形式有「送香船」和「送竹(草)龍」兩種,送香船的「船」為篾扎紙糊的船或魚,最後送到村外野地焚燒。送竹(草)龍的「龍」為篾扎或草編的蛇形物體,最後送到村外河邊漂走或焚燒。
每年正月初八,普寧市南溪鎮仕林村有送草龍的習俗。
仕林村位於普寧市北面,洪陽河畔,靠近榕江,全村李姓,約200年前由榕江對岸的揭陽月城移民而來。這裡的稻草龍長約3米,龍體以近似女人扎辮子的方法編織而成。編好後,將龍頭插上蠟燭,將龍身置於神前案桌上供村民祭拜。入夜,約定時間,由村裡的長老們卜杯確定送草龍時間,得聖杯後馬上點燃草龍,將草龍送到村外河邊點燃焚燒,則,瘟神已送走,全村平安矣。送瘟神者回村後,以跳火「洗身」,禮畢。
保存至今的潮汕送瘟神鄉俗,絕大部分以送香船為形式,送竹(草)龍者極少,南溪仕林送草龍的儀式莊重、古樸、少見,可視為古老鄉俗的活化石。
入夜,仕林村民陸續來到祠堂拜神。
村裡的師傅開始用稻草編織草龍。
仕林村的草龍需要編織約3米長,大小則由編織師傅自由發揮。
草龍編完後,需用聖水噴灑,再用拳頭錘實。
編織完畢,負責送草龍的義工們以茶酒敬奉老爺。
長老們舉起草龍,向老爺跪告進展。
隨後,草龍被置於神前案桌上,供村民祭拜。
長老們打點銀紙,以便焚燒草龍時使用。
祠堂外,為老爺準備的木偶戲正在上演。
村裡的每一個神臺都擠滿拜老爺的村民。
孩子們則擠在木偶戲臺前,一邊嬉鬧一邊等待送草龍時刻的到來。
約定時間,會長率先點香祈告。
長老們舉起草龍,一起祈告。
會長卜杯,由老爺決定送草龍時刻。
卜得聖杯,負責送草龍的義工立即打點草龍,準備起行。
將龍首點上火。
隨後,義工扛著燃燒的草龍衝出祠堂,並繞祠堂一周。
村裡的老者自覺為送草龍隊伍護路。
送草龍的過程非常有儀式感。繞行一周後,草龍送往村外河邊焚燒,神轎再繞祠堂兩周。
隨後,神轎巡境全村,所到之處,都有村民義工護路。
神轎巡境過程即是「營安路」,有闢邪、祈福之功。
「營安路」結束,神轎送入祠堂,送草龍回來的村民則以跳火「洗身」。至此,禮畢,全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