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 家家戶戶都在為晚上的團圓飯做著準備,而在湯口鎮岡村村委會的門口,一大早就聚集著一群人忙活,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熱情?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揭秘岡村的傳統祭祀活動——中秋舞草龍。
據岡村舞龍傳承人、籌備組組長蔣瑞農介紹,岡村舞草龍從明代開始,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由岡村蔣氏傳承至今。古時叫做火龍,現在村民叫它豐收龍,祭祀活動在中秋進行,臨近秋分,象徵著豐收。草龍身長30米左右,全部由稻草紮起來,共有18節,龍頭7-8人,龍身36-38人,龍尾6-7人共計需要50多人才能使草龍流暢地舞動起來。
草龍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也比較費時費力, 所以早上7點扎草龍的工作就開始進行了。草龍製作分為龍頭組和龍身組,龍頭需要4到5人合力完成,龍身則需要10人左右,過程非常辛苦,下午3點左右扎龍才能完成。在扎龍現場還可以看見很多小草龍,那是孩子們自己扎的,可見岡村舞草龍習俗已經成為全村人的狂歡。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岡村蔣氏草龍經過不斷改良,比傳統草龍更具牢固性、安全性和觀賞性,整條草龍由鋼絲繩加固,手電筒製作的龍眼取代了傳統畫眼,龍身遍布螢光棒,夜晚格外明亮,既安全又美觀。
晚6點,由傳承人和村長分別做講話,村書記點上三支龍頭香,祭天祭地祭龍,舞草龍活動就正式開始了。舞龍方式變化萬千,舞時伴以鏗鏘有力、節奏明快的鑼鼓聲,令人精神大振,每到一處,村民們都提前準備爆竹迎接,草龍在全村穿梭,熱鬧非凡,充滿了濃鬱的節日氣氛。草龍從村委會出發,沿途穿街過巷,最後至獅鼻孔。跟以燒掉草龍作為結束的祭祀不同,岡村草龍最後以沉入河裡作為收尾,寓意著「龍歸大海」,祈禱未來風調雨順。
舞龍祭祀還貫穿著募捐儀式,村中設兩個募捐地點,早8點到晚6點,由專門人員負責登記,每有人到來都會主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帶來了扶貧效應。湯口鎮岡村是區文旅體局扶貧對口村,未來文旅體局將給予更多扶持,挖掘、保護、利用,促使岡村文旅產業發展,使岡村舞草龍形成自己的產品力與旅遊經濟,也能更好地發揮扶貧效應。
* 視頻、圖片資料由岡村黨總支書記蔣普及、區攝影家協會鄭國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