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岡村位於揭陽市空港經濟區漁湖片區最南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榕江南北河三面環繞。京岡村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宋紹興八年復置揭陽縣時,首任揭陽縣令孫乙曾以今京岡為臨時縣治所,紹興十年設榕城為縣治所,建縣衙,設文廟,拓馬路,闢市集等。故揭陽有「未有榕城,先有京岡」之說。
為紀念孫乙置縣功績,當地群眾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榕城建置之日為「開市日」,酬神慶祝。歷代不衰,當地人傳言此為6月24日老闆請夥計的由來。
孫乙,字次木,江蘇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宋徽宗朝(1101—1125年)進士。
紹興八年(1138年),孫乙授為揭陽知縣,主持復創揭陽縣,因為當時揭陽仍在復創之中,治所(即官府辦公場所)未定,故先選址吉帛村(今京岡村)為臨時住所。紹興十年(1140年)割海陽縣境3鄉正式設置揭陽縣,並以玉窖村(今榕城區)為治所,建縣衙,設文廟,拓馬路,闢市集,徙民眾,使縣治初具規模。
孫氏家廟,堂號為隱相堂,又稱隱相祠,恩相祠,是為祭祀有恩於京崗孫氏先祖的宰相梁克家而建的祠堂。
梁克家是晉江人,官至右丞相,中舉前曾在京岡孫白家任教,後孫家遇急難,梁克家為其排解,孫氏感其恩,遂建祠祀之。南宋理學家朱熹曾撰有《隱相堂序》一文。
隱相祠創建於宋代,清宣統元年(1909),孫氏族人任潮州府鎮臺孫國乾召集鄉賢倡議集資重建。
祠後廳懸掛的「隱相堂」堂匾為重建時由翰林吳左禧所題。 1994年,隱相祠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孫氏家廟天井右側牆壁立有一塊寫著「夢龍滌爪」字樣的碑石,該碑是為紀念當年梁克家初抵京岡時所立,原在京岡村道旁,後移入祠堂內,現存石碑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立。
「夢龍滌爪」的傳說
宋紹興廿三年(1152),孫白於一夜間夢見一條青龍在村前溪邊滌爪,醒來後感到非常奇怪。天亮後,吃罷早飯便到村外閒行,日近午,忽見一穿著青衣的秀士,歇足村前溪,又到溪邊洗手。孫員外一見,正與夢中境地相符,便邀請至家中,熱情相待,知此秀士叫梁克家,家住泉州,遊學來到潮州。孫白見他一表人才,學識豐富,才華橫溢,將來定會出人頭地,便有心與他結交。於是懇切地聘他為塾師,在京岡授課,培育孫家子弟。梁克家應允。幾年間,梁克家感念孫家厚禮相待,孫白欽慕克家博學多才,兩相結下濃厚情誼。後因一事誤會,使梁克家留詩辭館而去。
紹興三十年(1160),梁克家上京赴試,中了狀元,後官升至宰相。他感念未得志時孫家厚待之恩,為此極力幫助孫家,洗雪冤情,使孫氏追感永世,特於村前溪邊,當年梁克家洗手之處,立一石碑,碑刻「夢龍滌爪處」五個大字。右邊刻「宋宰相梁鄭國公茂才時於此滌足」。左邊刻「乾隆三十一年丙秋七月重修」。
又在村中為梁相立廟紀念,潮州孫家與泉州梁家,自此世代往來,成為世交摯友。
至明朝嘉靖之初,梁克家的十七世孫梁懷仁,嘉靖八年(1529)已醜科進士,授職南京驗封主事,於第二年,專程來潮州,拜謁祖祠以及繼續孫梁兩族近400年的契誼,在當年也傳為佳話。
「登瀛五馬坊」是明正德十四年(1424)揭陽縣知縣徐知用,為永樂二十一年(1423)京岡舉人孫齊和正統五年(1440)歲貢生、澧州府同知孫瑀父子所建的一座功名坊,坊為二疊三重簷石結構建築。牌坊正面中間刻孫齊的雅號「登瀛」二字;背面刻「五馬」二字,最上面中間刻「恩榮」二字。
瀛洲是傳說中的仙山,「登瀛」是「登瀛洲」的省稱,比喻士人得到榮寵。孫齊進士及第,地方官按朝廷的制度,為他建石牌坊,勒「登瀛」,標明是為孫齊立的進士坊。在「登瀛」石刻的背面,鐫刻著「五馬」二字,「五馬」是指漢時郡太守乘坐的車,後用「五馬」作郡太守的代稱。明代府的長官稱「知府」,副長官稱「府同知」,也以「五馬」作代稱。該坊勒「五馬」是為孫齊之子、明正統五年拔貢生、任湖廣澧州同知的孫踽所題。京岡村退休老教師孫努介紹,為孫踽勒石「五馬」,重建牌坊,距建坊之初相隔95年。孫齊、孫禹父子被後人在所立同—牌坊中紀念,這在整個潮汕地區,都是極為罕見的,彌足珍貴。
1993年,「登瀛五馬坊」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轉自潮汕古建築風俗文化
葉春生 林倫倫《潮汕民俗大典》
廣東人民出版社 / 2010年6月
原價:98.00元 / 優惠價:86.00元
<推薦> 《潮汕民俗大典》主要有生產習俗、副業生產習俗、生活民俗、人生禮俗、民間遊藝、民間動物舞蹈、豐富多彩的民間手工藝、潮汕方言概說、潮汕方言的語音系統級其特點、潮汕方言的詞彙特點、潮汕方言的語法特點、潮汕特謎先析等內容。
揭陽讀書人
聯繫電話:0663-8619387
手機微信:1368745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