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影響還在繼續
我們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想念
泉州的街頭和人聲
很難說
我們什麼時候能重新再見
但我希望你們能挺過去
泉州的老店啊
我們不能沒有你們
在泉州的街頭巷尾藏著不少好吃的滷味,燕啊滷料就是其中一家。正如其名,這家小店四處「遷徙」,直到十年前才在中山南路落戶,飄飄蕩蕩也快三十年了。
燕姨是這家店的主人,下午四五點左右,10平米出頭的小店就被圍得水洩不通,也顧不得跟我們搭話了。
檔口的滷味並未將食物明確地分類,更別說菜單了,頗有老店的風範。但熟客們如數家珍,進門便吆喝著「燕啊,雞爪來半斤!」。
」燕啊很會做人,我們這些老主顧都很常來捧場。「
看著檔口的滷味,顏色並不是太深,按阿姨的話來說就是並沒有添加什麼七七八八的東西。
大家井井有序地排著隊,等待著美食,熙熙攘攘聊著閒話。這一刻,老店的活力又被激發了。
///
泉州大橋斜坡下有一家福鼎肉片,晚上9點以後才緩緩出攤,經常被圍得水洩不通,江湖人稱「福鼎一哥」!
「最開始我沒有刻意起名字的,就是賣點小吃。後來這些學生經常來吃,說我的福鼎肉片最好吃,便開始稱呼我『福鼎一哥』。久而久之,這名字就傳開了。」賣了9年,「一哥」的肉片至今價格沒到過2位數!福鼎肉片(豬肉)大份8元,中份才6元!「一哥」的肉片真的大得可以!全都片得圓咕隆咚的,滑進水裡就變成了一個個靈活的白胖子,在沸騰的滾水裡撲騰、翻滾。拍攝當天是元宵節,還算是冬末時節,「一哥」只穿了一件單衣,肩膀上還破了幾個不小的洞。即便如此,深夜,只是一哥一天的開始。///
繞繞曲曲的街道穿入,最普通的霓虹招牌,門口堆著的桌椅,隨時準備著應對更多客人的到來。
從2002年在浦西菜市場擺攤到如今開了一家小店,夫妻倆一直協作到現在。一個人遞串算價錢,另一個烤串把控火候,一起攜手走過了18年。
在這一方鐵板上,老梁會根據食材需要的火候擺放位置,燒烤的秘訣似乎是油要多!
雞腿掰開切口,燒烤的時候更好入味。可能是油多的緣故,表皮稍酥,內裡卻是嫩得緊。
看到價格表真的嚇一跳,2元!被切成螺旋紋的香腸,吃起來沒有太多澱粉的膩味,反而蠻爽滑的。大概是表皮比較焦脆,刷點辣醬就更爽了。
在別人眼裡,從小攤到小店,定是生意做得好賺錢了。可在老梁看來,守著不到30㎡的小店,迎著6500多個夜晚的到來,盼著南來北往的食客,是不易的。
///
在很多人的中學時代裡,也是一個記憶點。這間小店,叫咖喱園。
把已經穿了5天的校服一股腦脫掉,換上自己喜歡的那件衛衣,和平時不常見面的隔壁學校好友一起上街逛逛去,咖喱園就是逛街的一個根據地。
這串咖喱豬裡脊絕對是咖喱園的「看家武器」,嫩嫩的豬裡脊用咖喱醃製過,經油鍋一炸,什麼話都不用說了。
花生醬搭配炸串,是泉州人獨有的愛。蒲姐他們也備有花生醬,好這口的可以刷一層,會有花生醬的香甜味道加持,辣度也減弱了。
老實說,雲兒這次時隔多年又吃了咖喱園,發現他們家現在的味道,已經沒有記憶裡那麼好吃了。也許,留存在記憶裡的東西,都是有主角光環的。
///
地址:鯉城區中山中路(共有3家,都在面向鐘樓方向的右手邊)香噴噴因為生意太好了,就把隔著5米的店面也租下來了。這種硬核的開店方式,真的是頭一次見!
即使是工作日,人氣也很火爆。來的時候正巧碰到一個客人,下午三四點來訂位子,就被告知晚上的已經滿了。
田雞是他們家的招牌,但是和川菜的烹飪方式不同,更偏重香辣的口感。豬血、腐竹一堆配料都壓在底下,最少2.5斤的份量3個人吃都綽綽有餘。
醬油炒飯非常值得一試。粒粒分明的飯裹著醬油的色澤,再用蔥花提香,端上來就饞死了!
店裡更多的是湘味家常菜,在湘菜的基礎上結合泉州人的口味,接受程度很高,一點都不擔心會踩雷!
///
在淮秀路的十字交叉口,有一對神秘的老夫妻。每天中午12點10分左右,就會緩緩地推著車子出現,賣一種叫「鍋盔」的餅。收攤時間不確定,賣完就收攤。從安徽遠到而來的他們,十多年,一直都只有他們倆顧著這個攤子。每天把事先發好的麵團賣完,這一天的辛勞也就結束了。
小攤上只賣兩種口味的餅,圓的是甜口,扁長的是鹹口,都是5塊錢一個,就是從安徽來的手藝。婆婆雖手腳慢些,一次做兩個不成問題的。
鹹的裡頭會包上事先醃好的肉餡,甜的就是在麵團裡撒上白糖。不會再有更多的配料,往往最簡單的食材最難做出獨一無二的味道。
婆婆十分爽朗健談,邊做邊和我們聊著。從她的話語裡,我們知道,他們是為了在這謀生的兒子,離開了家鄉,但大家在一起也能是家。
///
聽說,王吉螺仔攤是點評網石獅美食榜第1名,石獅本地人基本都知道,我們這次奔赴30公裡,就是為它!
王吉螺仔攤就藏在石獅新華路,食客們臨街而坐,最火的時候,桌椅甚至擺滿了半條街。
它是這家店的爆款,釘螺吃著很新鮮,輕輕一吸,大塊螺肉就入嘴了!
特別之處在於王吉特製的花生醬,濃鬱的醬香融於長釘螺中。在吸吮螺的時候,花生醬隨之入口,香甜中帶點微辣!
爆炒的手法逼出了蝦姑的鮮香,每一口都鹹香得宜,肉感十足,好吃是真的好吃,就是剝皮太累了!
雖然沒有酒店的高檔環境,但這種臨街吃的氣氛,很有煙火氣和江湖味,是吸引我們常來的原因!」
///
離市區的喧囂與繁雜,夜晚的華塑,靜謐得像個寶藏地,特別是藏著一家美食館,是周圍居民瘋狂推薦的心頭愛!
店裡沒有菜單,想吃什麼根據冰櫃裡的食材現點。但有些招牌,無需老闆介紹,就早已報上菜名了。
好比這碗傳奇的粿條,附近的居民,幾乎是吃他們家長大的。更有甚者,為了那碗炒粿條,特地來店裡吃,就只點這一碗也是常有的。
粿條Q彈嫩滑,想要夾一筷子總是溜走。跟甜辣醬拌開後,閃著誘人的色澤,一碗下肚,無比治癒。
///
地址:鯉城區樹兜社區江南大道明新華僑中學旁6號華塑新村裡這輛沒有姓名的小推車就在泉州人間流傳著,酒香不怕巷子深,不知不覺也火了20多年了。
莊叔一準備就緒,小推車就被圍得個水洩不通。之前的生意失敗後,他便去向師傅學習四果湯的製作方法,推著這輛車重振江山,有了自己的一番名氣。
夫妻二人一邊賣著四果湯,一邊做著鐵板燒,拌著嘴倒也熱鬧。也正是他們的同心協力,這生意才越做越好,辛苦卻幸福著。
四果湯一份6元,可自選5樣。天氣熱的時候再蓋上一層冰,真是清爽十足。
那邊串串在鐵板上翻滾得熱烈,閃爍著誘人的光澤。刷上叔叔阿姨自調的花生芝麻醬,甜鹹適中,仿佛給食物賦予了新的活力。
一碗四果湯,一份鐵板燒。這似乎成了每桌的必點搭配,老少鹹宜,都選擇在炎熱的午後,來上一份泉州人特別的「下午茶」。
///
每天臨近傍晚的時候,阿桂就騎著她的小推車趕到她擺了二十年攤的巷子裡,一邊推著笨重的手推車,一邊樂呵呵地跟街坊鄰裡打招呼。
曾經的阿桂用好手藝開了家大排檔,但許多人欺負她是外地人,生意也時好時壞。只好關了,支了個滷料攤維持生計,一擺就是20年……
阿桂一掀開鍋我們就饞了,熱騰騰的,滷大腸、脆腸、豬肚、豬舌、腸灌腸……種類還真不少。
香、脆、入味,全部都是滷大腸的靈魂。阿姨手腳麻溜地剪好,裝袋。價格不算便宜,但用料很實在,雲兒買了20元,就夠一家人過嘴癮了!
腸灌腸也很不賴,小腸吃起來沒有苦味,又脆又香!
看著阿桂的手我們仿佛看見了,每天都堅持4點起來採買,站4、5個小時洗大腸小腸,再趕著下午出來擺攤…
是啊,每一個為家庭無私付出的母親,都是英雄。
///
地址:豐雲路(人民醫院與好世界大酒店中間的巷子往裡走50米)這家毫不起眼的小店,沒有店名,沒有招牌,甚至連店面都毫無裝飾。但在這裡,徐叔和徐姨堅持手工製作,一做就是一輩子了。
堅持手工,不採用機器,這也讓徐叔的一天都得圍繞著麵團走。天才蒙蒙亮,小店就打開門迎接客人了。
前一天發酵好的麵團均勻地分成細條,下到鍋裡,油炸的表皮逐漸變得金黃起來,熱氣與香味瀰漫在空氣裡。
大概就是因為剛起鍋,這兒的油條才顯得如此酥脆。油澄澄、熱熱乎乎的,光是看到賣相都能想像它嘎嘣脆的聲音。
1元一根的油條,搭配1元的豆漿,足矣填飽肚子。趕路的、上學的,大伙兒從店門口匆匆經過,開啟新的徵程,而這時徐叔才得以休息片刻。///
國記是一個來自西安的張姑娘開的,到現在第17個年頭。雖說是外地小吃,卻讓泉州人吃過一次便念念不忘。
店面一直不大,但現在已經升級精裝修! 吊燈帶氣氛,加了層「樓」,多了桌椅,儘量讓來的人都有位置坐。
肉夾饃不用說,到店必點人手一個,可以選擇全瘦肉,也可以半肥半瘦。看個人需求吧~我覺得半肥的口感更潤。
外層的饃焦香柔軟,中間滷煮的碎豬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湯汁滲透每一根肉絲,吃了這麼多年,還是這個讓人戒不掉的味道啊。
作為涼皮真愛粉,我實名吹爆這碗涼皮。就算沒有看得見的熱氣,噴香的味道依舊在空氣中無限循環,一看見它立刻心生不寧,口水分泌速度都會加快十倍。
///
「要不是計程車司機推薦,還吃不到這么正宗的味道…」「藏在小巷子裡,老闆連菜名都念錯了好幾年…」
小店樸實得很,牆上的老式壁掛電話恍惚間以為回到了外婆家,店裡的一點一滴都散發著時光的斑駁。
一份豬腳從三十年前的20元,一直到現在50元,隨著原料漲價了不少。但一份至少可以3-4人食用,性價比極高。
每個豬腳都軟糯可口,Q彈的表皮吹彈可破,似乎一放入嘴巴就快要融化了,吃多了也不覺得膩味。而豬腳裡只加了香菇進行燉煮,頗有家常小菜的味道。
醬汁更是整道菜的靈魂,鹹甜可口,帶著些許的蒜香味,絲滑柔順,恨不得拿著湯匙嘬幾口。
///
古趣,一家藏在巷子裡的燒烤攤。夜晚一到,門口就會停滿電動車!
跟別地兒的不同,還沒進門就能感受到張燈結彩的喜慶,走進來的人都無法自拔地沉浸在愉悅的氣氛裡,容易胃口大開。
大扇木門、中央廳堂,廳前天井,都是閩南人再熟悉不過的場所,跟進自個家一樣。
但,真正打動人心的還是這裡的燒烤,尤其是這當家雞翅,入口先是有花生醬的甜和芝麻的香,隨後才有燒烤的焦香鹹味。
另外他們也有自己的獨家秘方。像這雞爪,老闆自己醃製了再烤的,咬進骨裡,能嘬出泡爪的味道,別處當然是吃不到的!
記得要點上一杯老闆娘自製的仙草蜜,清爽解膩,暢快淋漓。夏天的夜裡,還有比這更愜意的事嗎~
///
這家火氣升騰的海蠣煎店,是舊菜市裡佇立最久的一家,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
阿明做海蠣煎已經40年了。隨著物價上漲,從過去2毛錢一份,變成了現在20元一份。價格雖然不便宜,但勝在料多量足。每天從東石來的海蠣,新鮮飽滿。
那麼多年,還是用煤油做燃料,火候才好控制得清清楚楚。看到有人圍觀,阿明順勢表演起了他的拿手絕活。
新鮮出鍋的海蠣煎,堆得高高的,炒得外焦裡嫩,加上特製的甜辣醬和菜頭酸佐味,簡直絕配了。
海蠣大顆飽滿又鮮甜,吃不飽還可以在海蠣煎裡加一份飯一起炒。據說不少人特地跑來石獅就是為了吃他們家的海蠣煎!
///
時間:7:00-19:00( 海蠣煎從早上9:00開始 )店的主人是個臺灣阿伯,17年前把大高雄帶來了泉州,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夜之間就走紅了。
「早期我們的原材料都是臺灣寄過來的,現在會自己做了,很多東西在別處真的吃不到。」
從選材到烹煮,李伯都盯得緊,賣不完的食材都活不過夜,這才收穫了一個又一個的回頭客。
雪花般灑下的刨冰,再淋上他家自己熬製的黑糖醬,甜度剛剛好,一大份分分鐘解決光。
除了黑糖刨冰,店裡的綿綿冰也是搶盡了風頭。細軟的口感,頗受大家的喜愛。同樣一份冰也只要16元,可自己挑選5種配料。
凍得牙齒直打顫都捨不得停下來!許久沒吃,它的味道依舊如初~
///
在安海開了40多年的老店,被稱為當地一霸的『大華福記』。
在當地,大家會親切地喊這家店的原名「賣雞福」,因為老闆是從賣雞改行賣牛肉的,從四五十年前到現在,大家也都叫習慣了。
聞見店裡濃鬱的牛肉香,就算是吃多了現代口味的嘴,還是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牛肉羹碗不大,肉還挺多的。沒有很厚的羹包裹著,顏色清亮,紅嫩的牛肉色若隱若現。吃起來口感Q彈易嚼肉感明顯,不像有些牛肉羹吃到的全是粉。肉湯微甜姜味清爽,據說是有獨門秘方,反正一口接一口特別暢快。
鹹飯牛肉是一餐標配。米粒長條均勻,看上去雖然簡單樸實,但在飢腸轆轆的時候,金亮的飯粒散發出的油香,極具誘惑,三兩口就能解決掉一份。
吃飽出來,感覺很久沒走過這種老街了,忍不住有點貪戀這淳樸簡單的生活氣息,讓人想躲在巷子裡清淨一輩子。
///
七八年前裝修過的緣故,看著沒有想像中的古舊不堪。唯獨招牌上生鏽裸露的表皮,在向我們告知它的風雨歷史。
32年來從未遷址,默默地在我們生活中佔據一席之地。
這裡的招牌豬腳,60元一份,乍聽可能會覺得貴,但是量一點不少。在煲裡文火慢燉,端出來的時候還燙手得很!
一整塊蹄子加上一大塊肉,連空隙也被各種配料塞滿。深諳美食規則的泉州老餮,還會再叫碗米飯。輕輕一撥就開的豬皮,暴露出深層肥嫩的膠原蛋白。蘸著油脂的五花肉,油涼光滑,抬起來還淌著汁水。
既是老店,經營之路就不會一帆風順。幾年前還因為廚師操作不當,店裡著過火,整整停業了10天。要知道,平時全年休息也不過12天,還真是命運多舛啊。
江湖傳聞,它藏在泉州的偏僻角落,普普通通的模樣,卻每天都有豪車出沒!奔馳寶馬奧迪在這都是常見款,法拉利、保時捷也不少...牛啊!
原來這店早在十幾年前的時候,就因為店面太小而搬到裡頭的廠房了。環境簡單明亮,擺著三四十個大圓桌,看著像個大食堂!
而且這裡一份芋頭排骨賣到80元,喊貴的人不勝枚舉,但店裡依舊是天天滿座!真的這麼好吃嗎?
肉燉得很嫩,外面裹著鮮香肉汁,稍微一吸就骨肉分離,完全的配飯神器!
招牌豬蹄的份量是按人數上的,這盤三人份50元!滿屏的膠原蛋白,軟糯鮮香,跟家裡燉的味道差不多。
這家店從1992年開到現在,足足27年,也算是老字號了!來吃的人真的多,雖說貴是真的貴,但好吃也是真的好吃...
來到百年古鎮永寧,不嘗一下家喻戶曉的阿潭水煎包,豈不是有枉此行。
這家包子店,阿潭經營了60多年,現在傳到了兒子林玉龍和孫女的手上,84年老店之所以這麼受歡迎,除了用料新鮮,更重要的是對老手藝的傳承和敬畏。
阿潭水煎包素來以皮嫩、料多、鮮香聞名,喜歡它的人,有每年從菲律賓來吃的,也有從臺灣澳門來吃的,來永寧旅遊專程過來吃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嫩滑的外皮,吃起來並不覺得幹,水潤潤的口感,厚實又香軟。柔嫩的外皮裹著汁水濃鬱的豬肉,在口中嚼一嚼,還能咬到酥脆的馬蹄和花生仁!
時至今日,阿潭水煎包已然成了永寧古城的一張名片。它不僅是「石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獅市二十佳特色伴手禮」。
還參與了許多公益項目,把大家的對煎包的小愛,匯聚成了對人間的大愛。
儘管現在的泉港浮粿店已經星羅棋布,但要說牌子最老,名氣最大的應該就是他家。一門手藝,三代人傳承,歷經40幾年。
有人說,人的胃是有記憶功能的,一個人在年少時吃的美食,會他的味覺裡會留下深深的烙印。對於「黃學進」一家來說,浮粿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
剛炸好的浮粿金燦燦的,每個浮粿的大小都和手心差不多,六角的形狀萌萌的十分可愛。
掰開酥脆的浮粿皮,肉慾橫流,白白的海蠣伴著熱氣散發出鮮美的香氣……顧不得燙嘴就想趕緊咬一口。
皮薄而酥脆,肉彈而不黏,浮粿大概是所有遠離家鄉的泉港人,最懷念的味道。
一輛小推車,一鍋豌豆黃,這位80歲的老奶奶,獨自一個人在西街,看了50年的小攤子。
下午四點半,不論颳風下雨,西街新街口都會準時出現張阿婆的身影。手裡的這袋豌豆黃,她獨自1人賣了五十年。
50年,近兩萬個日夜,新顧客變成了老顧客,姑娘也成了阿婆。80歲的高齡,早已滿頭銀絲,但狀態倒是很好。
說到豌豆黃,年輕人可能都不一定知道。作為泉州古早味中的一種,它已經很少有人賣了。
吃起來有點像土豆泥的口感。聽旁邊的大叔說,豌豆黃加點蒜蓉五香,帶回家配稀飯吃,才叫真正好味!
似乎不曾修繕的門頭,空白得沒有一點裝飾的牆壁,不是熟客大抵過目就忘了這家店,匆匆走過就被遺落在街角。
迎上來的,是操著一口東北碴子味的老闆娘,那股撲面而來的熱情仿佛到鄰居家做客般親切。
好奇冷麵館的招牌怎麼會是烤肉拌飯,但吃過就知道。與一般韓式拌飯不大相同,最大的特點就是肉巨多,費好大勁兒才能尋得一兩根蔬菜。
當然,兩個人一起來的話還是推薦搭一份冷麵食用。天氣漸涼算什麼,喝一口帶著冰爽的湯汁可真是透心底地暢快。
大抵老店都有這樣一種魅力,讓人畢業多年後還忍不住回味。就像這老式手寫點菜本,斑駁是時光留下的痕跡。
下午四點半左右,老店裡的豆花攤子就被挪到了菜市場外的求聰路上。「清水鹹豆花呀,就在這外面的馬路邊上。」出了老店,路上隨便一打聽,就有熱心人幫忙指路。
豆花一天要備2-3桶,一桶就要做2個鐘頭。「做出來的豆花沒有鹹淡,調味靠的是大骨湯底。」叔叔一邊往碗裡飛快地打豆花,一邊說。
手工製作的豆花,嫩滑程度果然非比尋常。入口後,豆花內裡的豆香就慢慢散發出來,和大骨湯融合在一起,竟毫無違和感,只剩滿口鹹香。
加上脆肉、雞蛋絲助攻,口感瞬間豐富了起來。也難怪陳埭的街坊鄰裡,早起晚歸經過這裡,都會忍不住駐足停留,吃上一碗。
時過境遷,小鎮當年的繁華被藏在了熙熙攘攘的人潮後。座位不多的攤子,卻靠著常常光顧的鄰裡和慕名而來的食客撐起了它的一片天。37年前,悄然出現在順濟橋下的這家小店,幾張木桌木板凳,開始了一段不朽的傳奇佳話。繞著方圓3百米,小店搬了4次,老主顧們也尋跡著麵糊香前前後後吃了數餘年。
面線糊的熬製是一門學問,有人說,用骨頭煮並不算正宗,要海味熬製的鮮才叫夠味。這兒的麵糊卻不理會主流的聲音,幾十年來都用大骨湯做底,咕嚕嚕地加著熱,更為清透,入口更香。
堆成小山的數十種配料,這頭客人點得火熱,那裡大炒鍋刺啦刺啦地又持續補充著。葷的素的,地上跑的海裡遊的,都使勁往面線糊裡加。
燙嘴也要呼嚕嚕喝下的麵糊,味道偏鹹,骨湯的味兒直灌喉嚨,許久還會回甘。似乎這湯頭的味道有些上頭,一不留神就見了底。
一家店能生存37年,實屬不容易,老闆卻笑著說著拒絕電視臺的採訪故事。也對,畢竟客人才是廣告,好不好吃他們說了才算。
(探店小tips——導航到朵蓮寺下車,向左行百米左右就能看見)稱霸了30幾年的新門街大排檔,提起它阿靜美食的名字,老泉州人都是會心一笑...
還沒到飯點,先來逛逛熱鬧的海鮮池。雖然沒有華麗的擺設,但是這些傢伙們一個個全是狠角,都長著我吃不起的模樣...
不管是熟客還是老闆推薦,涼拌牛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上桌後,定睛一看!果然是精品的牛腱部位,筋絡漂亮。
靠近能聞到一股醬汁、香菜、蒜的味道,入嘴柔韌易嚼,醬香包裹著牛肉的鮮甜味,很符合閩南人對食材原滋原味的追求!
再來就是每天早上十點多左右現做的芋餅,裡面包了滿滿的芋泥和綠豆餡,而且每天限量300個,來晚了想點都沒有!
這道超超超超超好吃的雞翅是雲兒私心強推!!他們家椒鹽系列是有秘制的醬料,味道真的頂呱呱!就算不點椒鹽海鮮,也一定要吃這個椒鹽雞翅來試試!!
當然,海鮮才是它們家的重頭戲,肥美無比的大胖蝦閃爍著晶瑩的光芒和誘人的體香,這道¥185的蝦,雖然貴得有點心疼,但我不後悔!!
這,只是回顧了
2019年我們所去過的老店
泉州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裡
還有著數不清的寶藏小店
他們有的上了年紀
有的才剛剛開始
希望我們一起等到溫暖重歸的日子
2020 期待再見
參與留言區互動
想橫掃華大學生街
合作聯繫:1537795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