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是北京市的市轄區,地處西部山區,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
一直感覺,這個門頭溝區是北京各區縣中,名字顯得最土氣和通俗。不過這裡的景色卻是北京最集中的,數量和質量都屬於上乘。
妙峰山,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屬北京西山的第二階梯,主峰海拔1291米,為距京城最近的千米高山。
妙峰山古稱妙高峰,是金元皇家寺院仰山棲隱寺「五峰」之一。此山由火成巖構成,古老的火山噴發口,造就了雄偉峻拔、幽深秀美的山峰奇景。
妙峰山金頂方寸之地,方圓不過百畝,靈感宮、回香閣、玉皇頂三處廟宇群依山取勢,參差錯落,高低有致。
山上建有釋、道、儒、俗不同信仰的殿宇十四座,廟宇裡竟諸神雲集,涵蓋儒、道、釋、俗諸方神靈,全面呈現了民間文化的兼收並容,海納百川,可滿足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託。其中,以創建於明末的「娘娘廟」最為著名。
四百年延綿香火之中,清最為鼎盛。清康熙帝敕封妙峰山為「金頂」,位居北京「五頂」之首。乾隆帝為大殿題名「靈感宮」,嘉慶帝為娘娘廟親題匾額「惠濟祠」。
清後期,慈禧老佛爺兩次來廟進香,題匾三塊,分別為「慈光普照」「功侔富媼」和「泰雲垂陰」。
隨著娘娘靈驗知名度的擴大,外埠香客佔了百分之六十,於是有了「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之說。
妙峰山與大多數北方的山一樣,以整體氣勢的雄渾美取勝,而作為個體的山石,則平平無奇。妙峰山山門,為三門四柱七樓仿古牌樓,上有愛新覺羅·溥任題寫的「金頂妙峰山」額聯。
山上植物蔥鬱,懸崖峭壁上的奇松翠柏,於雲霧之中時隱時現,各色野花依季次第綻放,簇擁著蓮花金頂的神廟。
如果天氣較好,透明度高,可以遠眺美景,而且很快從登山本身找到樂趣。
山下有幾百年種植歷史的玫瑰園,如今已近萬畝。小滿時節漫山奼紫嫣紅,芳香四溢,給這座仙山平添了悠遠的熱烈與浪漫。
妙峰山在老北京文化中,以「金頂廟會」著稱,妙峰山廟會以碧霞元君信仰為中心活動,以朝頂進香、祈福納祥為主要內容,多年以來,形成了一整套朝頂進香程序和禮儀,世代相承,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發源地。
妙峰山廟會,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傳統朝聖廟會。
妙峰山的美,並不僅是印象中的山巒疊嶂,這周圍還有著獨具一格的明清古村落,各種建築經雨雪風雷,百餘年而不朽。只是原本青灰的面容,染了滄桑,變得玄黃。
瓦稜間,稀疏地長出了細而矮的草。一歲一枯榮,門頭溝裡,這年年新鮮的生命,和百年老屋相伴相存。
老北京雖說是城,但這裡也是從農村集市發展起來,不過屬於農村的擴大版,也曾市聲嘈雜,雞犬相聞,人們在四合院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後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邏輯一統天下,城與鄉地位顛倒了,現在的鄉村,已經成了城市的附庸。
三家店,位於門頭溝的龍泉鎮,曾經京西古道上的重鎮。這座古村落,據說當年最早落戶在此的三戶人,也有說最早開的三家店鋪而得名。
此處古村落中,最為壯觀的便是山西會館,因為舊時山西商人頻繁來往於此,而建於此地。
昔日富貴之家,早已寥落,雖塵埃滿面,依然氣象萬千。如今倒成了去往妙峰山的重要通道。
靈水村,位於門頭溝齋堂鎮,又被叫做「京西舉人村」,古村有72個古井口,使得靈水村水源充沛。
村裡有舉人宅子和古老靈泉禪寺,門頭雕飾,原本著五彩,所謂雕梁畫棟。歲月煙塵,繁華已逝,漸露出木頭本色,斑斕返歸素樸,繼續迎送著來去的人和事。
斜河澗村,位於門頭溝妙峰山鄉,清幽的古道山村,多是寂寥的火車站和稀落的古村宅院。村中有實力的人家,屋脊也起得更高聳,仿佛巍峨的官帽。
村中有很多柿子樹和銀杏樹,村裡的廣化寺中還有一棵距今1000多年的古銀杏樹,秋季的銀杏葉,美的讓人窒息。
這就是京西的妙峰山,不諱言世俗富貴,不拒絕隱逸高古,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始終感覺到一種踏實和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