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過後,煙雨濛濛,薄紗飄渺,如夢似幻,為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鎮「不散的鄉場」景區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不散的鄉場」是玉屏AAA級旅遊景區侗鄉風情園的配套旅遊景點。3條街市、68個門店、60個外擺攤位,再現了侗鄉上世紀60—70年代傳統集市風貌。
「行走景區的鄉味街,不僅品味侗家風情與美食、安放濃濃鄉愁,更能體驗小鎮的慢生活。」作為田坪鎮的「回頭客」,遊客譚近麗又有了新的體會。
「清晨徜徉不散的鄉場,傍晚松樹林吸氧;遠離擁擠、喧囂的城市,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這樣快慢皆宜的康養小鎮,如何不讓人流連忘返?」譚近麗說。
譚近麗是重慶退休職工,這是她第三次來到田坪小鎮。她說,每次花3個多小時乘高鐵過來,住上一兩個月,品味侗家風情,感受自然風光,修身養性,盡情享受小鎮的快慢生活。
殊不知,這快慢皆宜的康養小鎮,過去曾是貧窮之地。
田坪鎮地處湘黔邊境,距玉屏縣城35公裡,境內多為山地丘陵,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傳統農作物和外出務工。「一年的收成沒有多少結餘,只能靠丈夫打零工補貼家用。」村民胡榮香回憶道。
田地沒有發揮最大價值,村民只能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
如何讓生態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田坪鎮把目光定格在旅遊產業上:走生態路,念山字經,打文化牌。
自2012年獲批貴州省100個示範小城鎮以來,田坪鎮立足侗族文化元素狠抓特色小鎮建設,建成了環線公路、溼地公園、山體公園、健身步道、松林棧道、濱水露營基地、松林小木屋等項目;完善商業步行街、侗鄉風情園、醫院、鄉愁館等基礎設施,為發展旅居康養奠定了條件。
文旅結合的康養旅遊,打破了單一農作物種植的桎梏,小鎮熱鬧了起來,年接待旅居康養人員10萬人次。
同時,田坪鎮還加快城鎮建設,修建生態移民新區,讓土地貧瘠、生態薄弱、居住偏遠的361戶1716位村民住上了好房子。康養旅遊,帶動包括胡榮香在內的96名搬遷群眾,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今行走在小鎮內,集中連片的傳統侗族木質建築群別具風格,文化廣場兩邊的鼓樓層層疊疊。穿過鼓樓走廊,茶館、棋牌室、書畫室、醫療室、桌球室分布其間。廣場後的群山,松樹林立,曲徑通幽,清風襲來,好不愜意。
2018年夏天,譚近麗第一次來田坪小鎮避暑。「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個調節身心的好地方。」譚近麗說,現在她每年都會約朋友來旅居康養一段時間,今年已住了一個半月,還打算住幾天。
為了讓旅客有更好的康養體驗,田坪鎮還相繼建成侗鄉民宿、康養田園、侗水樂養山谷、芳香療養基地、藝術森林、侗繡館、不散的鄉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帶動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的發展新路。(葛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