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七八年前,第一次聽《five hundred miles》這首歌曲時,就被優美又略顯憂傷的旋律吸引了。後來換了手機,這首歌也就在記憶中漸漸的淡了。前幾天一個偶然的機會,突然又聽到了這首歌,不同的是這次吸引我的不只是優美的旋律,還有那簡單易懂的歌詞。對於一個畢業十多年,長期漂泊在外的人來說,這樣的歌詞和旋律瞬間就會讓人熱淚盈眶。
因為對這首歌的喜愛,我查了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歌詞中描寫的是一個遠離家鄉和親人的浪子,當漂泊多年返回家鄉的時候,依然衣不蔽體,身無分文。想著沒有顏面面對父老鄉親,還沒有進家門,便毅然決然又踏上了離鄉的列車。就像歌詞中唱的那樣,一百裡,二百裡,三百裡,四百裡,五百裡,眼看著離家越來越遠,卻無法向親人訴說不舍與留戀,心裡知道這肯定又是一條異常艱辛之路。
沒有過漂泊經歷的人,體會不到和父母妻兒的離別之苦,更不會體驗到身處異鄉的創業之難。就像有朋友說的那樣,有家的地方沒有出路,有出路的地方卻安不了家,故鄉安置不了我的肉體,他鄉卻容納不下我的靈魂。為了求學問,求功名,求生存,我們背井離鄉,雖然大家的目的各不相同,最終都求得了一個共同的鄉愁。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城市,但卻知道最美的風景永遠在回家的路上。
儘管隻身在外生活不易,為了讓最親愛的人歲月靜好,只能選擇負重前行。今天我們感覺生活艱難,可知明天會更艱難,但請相信後天會很美好。下午在健身房聽著這首歌時,想起了兒時的玩伴手牽手,家鄉那熟悉的胡同口,還有那門前的蘋果樹,後趟房那嚇人的大黑狗,不知不覺間汗水已經溼透。在這安靜的夜裡,讓我再把播放器調成單曲循環,聽著這美妙的旋律,把淚流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