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還沒結束,我就已經開始想念夏天。沒有小龍蝦的夏天怎能叫夏天?
似乎從來沒有一種食材,如此上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改變著一代人的飲食偏好。在江浙滬、兩廣、京津、兩湖、雲貴川等地區,每到夏秋兩季,小龍蝦就掀起一股消費風潮,成為城市裡大街小巷的餐廳、酒店、乃至路邊攤的「時令美食」。
小龍蝦要吃活的烹製出來的,痛出來的鮮美,才足以顛倒眾生。有經驗的吃貨說:「我不吃小館子的小龍蝦,我擔心是用大太監海大富的化屍水洗過的。」是的,新鮮和乾淨是第一位。達人的經驗是:不要嫌棄熱門,熱門店因採購量大,新鮮衛生要比單店更容易得到保證。
對於為何愛吃小龍蝦,貧嘴的回答是:因為小龍蝦是小龍女的妹妹。我倒覺得,似乎也只有小龍蝦,吃的時候才會讓絕大多數人會自然克服吃飯玩手機的習慣,因為必須要左右開弓。由於沒有維護形象的羈絆,吃小龍蝦讓階級平等了。握著小龍蝦,你可以用它來配所有的酒都不覺得低俗,在這個時刻,你會深刻認識到自己原來是一個這樣豪放不羈的人,並為此感到自豪。
對於高速城市化之前的農村來說,小龍蝦是公害,會把藕、荷葉、稻穀夾斷,是大自然的破壞者,它什麼都吃,且繁殖能力強,除了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也破壞河堤之類的基礎設施。很多地方還會將之抓起來用石碾把它壓碎,當做飼料養豬。人們食用時,更有種「替天行道」感覺。
在我的記憶裡,小龍蝦是兒時的「農家樂」。小龍蝦捕獲容易,也是童趣。水塘裡、農村公路旁的水渠,是釣龍蝦活動的主要去處。這不是什麼技術活,一個帶把的小網兜,細線一根,捉一隻蛤蟆來,摔死,踩扁,栓上線,伸進水裡引誘小龍蝦夾住,輕輕拽其離開水底但不離開水面,把事先便已伸到水裡的網兜移到小龍蝦底部包抄撈起即可。至於為何要殘忍的對待蛤蟆,小夥伴說的,這樣蛤蟆的「香味」能散發出來。說的好對,無力反駁。
好動的熊孩子,決定了小龍蝦進入家庭餐桌的頻率,90年代初,即便是於菜場購得,價格也是極為便宜的。只是那時的人們,一時半會還欣賞不了吃起來較為麻煩的美味,「趕緊吃完上學去」,「避免吃到衣服上的最好方式是不吃」,多半是那時主婦們家庭調控多有遵從的原則。
以我的了解,以水稻文化為主的地區是中國較早食用小龍蝦的地區,其中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四省更甚,因河湖溝渠、秧棵稻田星羅棋布,給小龍蝦提供了大量的生長空間。江西和浙江以蒸為主,湖南和湖北也蒸,但以蝦球為主,湖南擅香辣,湖北習慣糖醋,偶有麻辣。方式不過蒸、炒兩種,到了2014年,烹飪小龍蝦的方式已將中國所有的烹飪技法全部用上,口味上已超過50種。
炒蝦球
2001年是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潛江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小龍蝦的人工養殖也由此拉開了帷幕,產量的增加催生了小龍蝦烹飪技法的創新。一家靠近潛江五七油田的名不見經傳的小菜館,一改潛江平日蒸蝦習慣而用油燜小龍蝦招待賓客,是潛江油燜大蝦的發端。
很快,油燜大蝦被拷貝到了武漢,武漢由此拉開了大規模小龍蝦的序幕,蒸蝦、滷蝦也隨著這個風潮一併蔚然成風,並直接影響到周邊省份。很多食客和美食家基本形成了這樣的判斷:全國小龍蝦盛行,是經潛江發端,武漢接棒,借九省通衢的便利傳遍了全國。
需求推動了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推高了產量,繼而擴大了需求,全國人民開始吃小龍蝦這件事需要記住的年份是2011年,潛江又研發出「蝦稻連作」的養殖模式,提高了稻田的綜合利用率的同時,還扭轉了原有模式下商品蝦規格小、產量低的缺點。這對小龍蝦風靡全國再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徹底改變了潛江這座城市的就業結構——10%的人口的就業與小龍蝦相關。小龍蝦,這個曾一度被妖魔化的美味食材,首次成為一座城市的支柱產業。
每年5月中旬的幾天,潛江這個地級市,會召集各路山寨明星,假李宇春,假範冰冰等等,在一個巨大的廣場召開盛大的龍蝦堂會,名曰龍蝦節。傍晚,山寨明星和領導們一起召喚小龍蝦,然後將它油燜,開啟了瘋狂消耗小龍蝦的序幕。全城99%的食肆,必有一道油燜小龍蝦。每逢周末,從武漢、荊州、宜昌、襄樊等地趕來的食客將主要的美食街、龍蝦城擠得水洩不通。場面恢宏要數炎熱的夏季,吃貨們不懼桑拿天,坐在露天,脫下汗衫,露出白花花的冒油的胴體,他們掰出小龍蝦的肉屁股,塞進冒油的嘴巴裡,再用手指頭摳出蝦頭裡的蝦籽或黃,享受著一個奇異的世界。
小城市夏的深夜是栩栩如生的:一桌坐著身著警服扣子全解開的警察同志,旁邊一桌是光著膀子露出左青龍右白虎紋身的江湖豪客,不遠還有一桌也許是黑絲黑襪煙燻口紅畫得猛鬼投胎的「你懂的」女子,他們井水不犯河水,各自豪情萬丈的對付著一盆小龍蝦。半夜雞快叫的時候,曲終人散,只留下遍地的白色紙巾,顯得驚悚而淫蕩。
小龍蝦的原產地究竟是哪裡,實在是筆糊塗帳,至少不是中國。據說自16世紀以來,瑞典人就有吃小龍蝦的傳統,不知真假。就眼前來講,比利時、芬蘭、丹麥、瑞典和美國都是小龍蝦的消費大國。潛江和盱眙的特大龍蝦,做成熟食後都出口到了這些國家。
芬蘭龍蝦趴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計,整個歐洲市場的小龍蝦年消費量約15萬噸。因難以做到自給自足,所以要進口。加上小龍蝦的殼,可以提取一種甲殼素原料,學名為氨基葡萄糖磷酸鹽,在歐洲藥用領域可用來治療風溼,改善關節軟骨的代謝。這也是中國小龍蝦被歐洲進口的原因之一。
歐洲也有小龍蝦節,比如芬蘭和瑞典。和中國一樣,就是大肆吃小龍蝦的派對。瑞典和芬蘭人通常會選在夏季行將結束之時進行,因為接下來的日子將被漫漫長夜籠罩,並逐漸進入寒冷的冬季。歐洲人不會追求重口味的酸爽刺激,他們更在意原汁原味,小龍蝦常常就用龍蝦以鹽水、茴香或者啤酒煮,拌上新鮮的蒔蘿花(一種歐洲人鍾情的去腥香料),放冷了或者擺在冰上吃,是夏日消暑的美味佳餚。標配是麵包、奶酪和啤酒,花樣很少,最多是吐司搭配剝殼小龍蝦,Q彈的蝦肉混合著烘烤吐司的香脆。同樣是兩爪齊下抓著吃,餐桌禮儀完全不顧,吮吸聲大的有之,汁水順著下巴、手肘往下滴更是有的是。
芬蘭小龍蝦吐司
事實上,小龍蝦消費的市場是全球性的,北美、澳洲、非洲和亞洲多國,都有吃小龍蝦多年的歷史。日本大正與昭和時期給天皇做菜的御用廚師長秋山德藏曾著書寫到:日本大正天皇登基(1915年),為了向外國賓客展現實力,從北海道運來小龍蝦款待各國首腦。為了讓西方各國首腦在日本國宴上吃到當時西方人才吃的小龍蝦,並因此覺得日本是世界一等國家,日本不息動用駐北海道的軍隊去抓小龍蝦。
美國人吃小龍蝦的歷史也比中國長。根據地方志記載,在歐洲殖民者來到路易斯安那之前,這裡的美洲原住民就已經開始廣泛食用小龍蝦了。該州在1983年將小龍蝦選為州代表動物,同年開始舉辦「小龍蝦節」,這個節日後來還擴散到了佛羅裡達和加利福尼亞。就連總統歐巴馬訪問紐奧良時的工作餐也是小龍蝦。
歐巴馬訪問紐奧良時的工作餐是小龍蝦
在小龍蝦節的那幾天,人山人海,場面瘋狂熱烈,可與潛江媲美。人們架起露天大鍋,用鹽、檸檬汁、咖喱、肉桂粉和辣椒,摻雜著土豆和玉米,和小龍蝦一起煮好後,直接撈起倒在鋪著塑料膜的桌子上,所有人到這座龍蝦山前各取所需,甩開腮幫子撩開後槽牙,啃。
路易斯安那吃小龍蝦就是往桌子上一倒,開吃
路易斯安那有著眾多的湖泊、沼澤,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這些流淌著法蘭西熱愛美食的血液的阿卡迪亞流亡者們利用當地豐富的食材,和聚居在該地區的義大利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印第安人、非洲農奴的飲食文化相互融合,產生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著名的「Cajun food」,即美國中南部菜系。Cajunfood除了常見的海鮮、香腸肉丸、烤雞烤兔以及各類米飯菜餚外,主打就是做法豐富的小龍蝦菜:小龍蝦蓋澆飯、小龍蝦派、小龍蝦薄餅、小龍蝦批薩、小龍蝦奶酪通心粉、小龍蝦秋葵濃湯。
路易斯安那的州代表動物
小龍蝦早早的便風靡全美,不然著名樂隊卡朋特兄妹不會在這首家喻戶曉的歌《Jambalaya》裡唱道:「Jambalayaand a crawfish pie and fillet gumbo……」(蓋澆飯、小龍蝦派和魚片甘煲)。是的,小龍蝦也是全世界的。
(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