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吸引流動和激勵保障機制,鼓勵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6月20日 中國網)
支持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加快發展,人才是關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吸引流動和激勵保障機制,鼓勵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建功立業。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積極促進各類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幹事創業,為建設祖國做出成效。但是當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匱乏問題依舊是揮之不去的難題,在當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這個關鍵時期,人才匱乏導致難以匹配生產力的發展,離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尚有一定的差距。
眾所周知,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生活條件差、交通滯後,有的地方工作實際收入普遍偏低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更是讓造成了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當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人才隊伍出現「斷檔缺位」現象,並且基層幹部隊伍日趨老齡化,年齡結構呈現「倒金字塔型」,這不得不引起重視起來。人才的匱乏也就導致了經濟發展的落後,出現了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地區經濟建設,阻礙了十九大報告中宏偉藍圖的實現。
發揮產業和科技項目集聚效應,為人才搭建幹事創業平臺。單純地把人才「引進來」還不夠,想要讓人才更好地為地區經濟做貢獻、謀發展,最根本的是要讓各類人才幹事有舞臺、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管理基層人才,讓人盡其用,盡最大力量發揮才能,還要完善編制管理、職稱評審、人才招錄和柔性流動政策,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
發揮人才項目示範引領作用,為人才幫扶協作做好榜樣。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幹部普遍感覺「工作壓力大」「幸福感偏低」,而且基層的層級越深,壓力越大,幸福感越低。這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無不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使基層隊伍的幹事創業激情和穩定性受到挑戰。健全人才幫扶協作機制,重點圍繞產業優勢和民生項目加大人才支持力度,進一步吸引和補充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人才。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把留住和用好本土人才作為破解當地人才匱乏的根本任務,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實現用一賢人則群賢至的良好效果,讓人才隊伍如雨後的春筍般茁壯成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正是各類人才的用武之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乘著黨的十九大東風,讓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湧流,更多優秀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建功立業,為實現十九大宏偉藍圖貢獻力量。
文/袁子彬
來源:紅網
作者:袁子彬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6/20/560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