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是日本九州島西岸的一個海港城市,提起長崎大家首先想到一定是二戰時被美軍原子彈毀滅的地方,其實不僅如此,長崎自古以來都是溝通日本與外國的一座橋梁,類似我國清末民初的「大上海」,地位獨特的長崎也創造出了獨特的料理——長崎蛋糕,雖然長崎為原子彈毀滅過一次,但是長崎蛋糕的製作技藝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長崎蛋糕實際上是中文譯名,因興起於日本長崎而得名,據說是十五世紀荷蘭Castella王國王公貴族間流行的一種食物,除自己食用外還可用來招待賓客或贈送他人,當時風靡整個歐洲。到了十七世紀,葡萄牙傳教士漂洋過海來到長崎,除了帶來玻璃、菸草這些新鮮玩意兒,還大量製作了這種來自Castella王國的蛋糕分送給民眾,以便於天主教的傳播,當時日本的糕點很少,這種舶來的蛋糕為人們帶來了新鮮感,再加上香甜鬆軟的口感,馬上就在民眾中引起不小的轟動,且大受好評,一傳十、十傳百,Castella這個詞便作為該蛋糕的名字流傳了下來。後來,一些手藝人從葡萄牙傳教士那裡學到了製作方法,開始自己動手製作,這種蛋糕也因此搖身一變成了長崎的特色食品。再後來,長崎蛋糕又傳到中國臺灣,在臺灣省的彰化、臺中二地都有專門販售長崎蛋糕的店鋪——長崎坊。
長崎蛋糕的原料其實很普通,就只有麵粉、砂糖與雞蛋三種,經發泡、烘烤等工藝製作而成,剛出爐的蛋糕通常為一大塊方形,其主體呈淡黃色,頂部是一層棕色餅皮,而底部是一層薄糖皮,然後切成長條形一條條地販賣出去,在食用時則橫切為數小片,一片片的食用,口感鬆軟綿密、入口即化、鮮香味美、不甜膩,可搭配牛奶、咖啡、燕麥等飲品一同享用。看起來與我們常見的蜂蜜蛋糕非常類似,所以經常被誤認。
作為當地的特色糕點,長崎也有不少專門製作和售賣長崎蛋糕的店鋪,最著名的當屬福砂屋,據說在當初葡萄牙傳教士來到長崎的那一時期,福砂屋是最早學會製作長崎蛋糕的店鋪,因此生意興隆、賓客盈門,也算是一家老字號了。
有趣的是,或許是抱著吸引顧客,薄利多銷的目的,中國臺灣的有些店家分明販賣的是蜂蜜蛋糕,但卻以中、日文分別標示為「蜂蜜蛋糕」和「カステラ(日文:長崎蛋糕)」,意在混淆二者的界限,多少有些掛羊頭賣狗肉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