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山有水,既雄偉、又靈動,每一個角度拍攝過去,都是「大片」的節奏。那麼,如何讓我們的山水更美?市規劃局專家表示,這就要保護好我們的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通過對山系、水系、綠系的保護和利用,形成「四山兩脊四十丘、千溪百湖匯兩江、半城山水滿城綠、立體都市新畫卷」的美麗山水城市格局。
林立的高樓構成渝中現代天際線。
■名詞解釋
天際線 即天地相連的交界線,又稱城市輪廓或全景。
「天際線是每個城市給人的獨特印象,現今世上還沒有兩條天際線是一模一樣的。」相關專家說,在重慶這個時尚現代的山城,既有高樓的現代天際線,也有山體的自然天際線。
在許多大都會,鱗次櫛比的高樓在天際線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重慶也不例外。在解放碑到兩路口一線,就是由高高低低的大廈構成了現代感極強的天際線。
從廣東到重慶來玩的黃先生每次都要和朋友一起去南濱路,因為從南濱路往渝中區望過去,正好能看到解放碑片區的天際線,既繁華又漂亮。夜晚,高樓的燈光亮起,也別有一番趣味。
而在重慶,更多的是山體自然天際線,看上去更加清新自然,就像一股新鮮空氣沁人心脾。在渝中區的母城,鵝嶺一帶主要就是山體構成的自然天際線。
組團隔離帶等也是形成自然天際線的重要內容,比如北碚—西永—西彭組團隔離綠帶、水土—悅來—空港—人和組團隔離綠帶、大楊石—沙坪垻—中梁山—大渡口組團隔離綠帶、南坪—李家沱組團隔離綠帶、龍興—魚嘴組團隔離綠帶、茶園—界石組團隔離綠帶。
如何在城市營造合適的天際線?
在城市營造出合適的天際線,這就需要在顯露自然山水和體現現代化意識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建一個融山融水的和諧城市,適合人類生產、生活、休憩的空間。
應當更自覺地維護城市天際線,結合地域特點及人文優勢進行打造,使之真正地深入規劃、建築、景觀設計的各個階段,最終形成富有特色的理想城市空間。
據介紹,市規劃局將加強對CBD、商務集聚區、重要廣場、迎賓大道和濱江地區,以及重大橋梁、機場等重要景觀節點地區的形態塑造,強化重慶的山水城市特色和城市天際線。
北碚縉雲山香爐峰氣勢雄偉。
■名詞解釋
山脊線 指的是沿山脊走向布設的路線,山脊的最高稜線稱為山脊線。
在《重慶市主城區美麗山水城市規劃》中,山系保護對象,包括「四山」「兩脊」、四十座重要城中山體(崖線)和其他一般的城中山體。「四山」,即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兩脊」,即枇杷山—鵝嶺—平頂山中部山脊線、龍王洞山—照母山—石子山北部山脊線。其他一般城中山體,指城中丘陵、陡坡等。
如何保護我們的山脊線?
根據生態和景觀資源條件優化「四山」管制規劃,將森林密集區、地質災害極易發區和高易發區劃入禁建區;將自然植被鬱閉度高的地區、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進行退耕還林的坡耕地納入重點控建區。
市規劃局相關專家表示,首先是退耕還林,開展石漠化土地治理,到2020年,「四山」森林覆蓋率達到65%;提高森林質量,到2020年,「四山」地區現有天然林面積不減少,人工林面積逐年增加。並對重點地區進行生態修復。此外,將增強「四山」的休閒遊憩功能和旅遊接待能力,還將在「四山」地區現有登山入口基礎上,新增九處登山入口,規劃五組郊野綠道,供市民休閒遊憩。
城市山脊線控制原則
枇杷山—鵝嶺—平頂山中部山脊線:禁止深開控、高切坡等破壞山體的建設行為,重點保護臨沙濱路一側山脊線及崖線景觀,自北濱路城市眺望點眺望,新建建築高度不得超過山脊線高度的三分之二。保護枇杷山、鵝嶺、平頂山山頂眺望點,確保新建建築不對視線通廊(平頂山—鴻恩寺、鵝嶺—鴻恩寺、鵝嶺—枇杷山)形成遮擋。
龍王洞—照母山—石子山北部山脊線:石子山—照母山段,重點保護照母山山體景觀,控制開發強度和建築高度,使之與山脊線相協調,控制垂直於山體(崖線)的控制原則。
劃定重要城中山體(崖線)的保護線和協調線。
長江東水門大橋附近江面開闊、江水浩蕩。
重慶主城有長江、嘉陵江匯流,多個區縣也有壯美的江河。主城區的水系保護對象包括長江、嘉陵江及其二十一處特色景觀,四十條一級支流,兩千餘條二、三級支流等。其中,長江和嘉陵江(主城區段)岸線長度約390公裡;長江和嘉陵江(主城區段)沿線有二十一處峽、磧、灘等特色景觀。
如何保護我們的水岸線?
據介紹,按照「三線一路」的原則管控水系,包括城市藍線,綠化緩衝帶控制線、外圍協調區範圍線以及公共道路。
城市藍線即城市規劃確定的江、河、湖、庫、渠和溼地等城市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限;綠化緩衝帶位於藍線外側,起生態涵養及景觀控制作用,原則上應為綠地;外圍協調區位於綠化緩衝帶外側,起生態涵養及景觀控制作用,原則上應為綠地;公共道路即綠化緩衝帶和外圍協調區之間的城市道路和步行道,確保濱水岸線對公眾開放。
長江、嘉陵江岸線控制原則
城市藍線,規劃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內按50年一遇(北碚城區按20年一遇)洪水位線劃定,有防洪護岸工程的以提前堤防設施頂面高程為基準,按其臨水一側的邊緣線劃定。
綠化緩衝帶控制線,應控制不少於50米的綠化緩衝帶,局部有條件地段可適當擴大;非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內的綠化緩衝帶按後退相應城市藍線不少於100米控制。
將嚴格保護二十一處峽、磧、灘等特色景觀,保持其自然生態原貌,任何開發行為和工程建設均不得破壞。此外,應儘可能保持二、三級支流的自然狀態,不得隨意渠化、封蓋、大填大挖。
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 實習生 趙香妹
本組資料圖/重慶晨報記者 鞠芝勤 苑鐵力 楊新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