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蒲家大院。
圖為:村民們還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
圖為:建在山腰的老屋。
湖北日報訊 文/記者劉勝萍 通訊員瞿春曉 胡曉莉 圖/記者陳跡
海洋村
海洋村位於利川市涼霧鄉,國土面積11.1平方公裡,總人口80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55.8%。村內蒲家大院始建於清朝末年,距今約120年歷史。整個院子由兩棟約2000平方米、相對獨立而又相連的老房子組成,是恩施州現存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建築之一。
2013年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遠古時期的一片海洋
遠古時期,利川是一片海洋。
這是地質學研究結果:幾億年前植物和生物沉積在地下,經過高溫高壓形成氣田;經過海洋沉積形成海相油氣田,河流湖泊沉積形成陸相油氣田。
湖北省內唯一天然氣田——利川建南氣田就是海相氣田。
不僅如此,利川還有個海洋村。
海洋村距城區18公裡。從利川城區出發,上利(川)沙(溪)公路,過大塘、官屋基,高峰山便聳立在眼前。高峰山是古代衛所與土司的天然界山,山間一線,九曲八彎,如長蛇盤旋。高峰山也是清江與鬱江的分水嶺。山中水源有二,一條東北流,為九渡塘水,入清江;一西南流,為革井溪,入鬱江。
革井,利川舊稱也。得名與製鹽有關。相傳,從唐代起,利川一帶就曾開發鹽井,後來四川官府上奏朝廷,曰:「施州開鹽井,川東餓死人。」皇上準奏,於是將鹽井封革。
革井溪在海洋村穿流而過。相傳,海洋村曾有一棟七十餘間房屋的大院落,圍著三個大曬壩,其中一個是石板嵌成,當地人俗稱:海壩。利川市文史專家譚宗派說,海壩一帶富產高嶺土,是製作陶器的好原料。清朝幹隆年間,陶瓷業即已發達,碗、杯、罐、缽等陶器行銷巴蜀湘鄂。
海洋的沙石是極好的建築材料,經過碎石機加工後,細小均勻,晶瑩剔透,抹在牆壁上平整如水,光潔似鏡。專家們說,這片沙石也是遠古海洋的恩賜。
百年建築的玄學之理
蒲家大院座落在海洋村七組。
從利沙公路望去,蒲家大院就像個嬰兒被大山環抱在懷中。山腳,革井溪順坡而下,從山腳到山坡,梯田埂回堤轉,重重疊疊;從山腰到山頂,則是滿目林綠,雲霧蒸騰,一灣灰色的吊腳樓群點綴其間,恰似一幅山水田園畫。
蒲家大院老房為一正兩廂,正屋為五開間,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古香古色。廂房為傳統吊腳樓,雙層彩樓,飛簷高翹。院前,有一坪,200平方米左右,石碾、石磨散落其間。四周綠樹環繞,偶有雞犬相鳴。極目四望,遠峰逶迤,良田千頃,宛如世外桃源。
74歲的蒲光明說,清初,蒲氏先祖流落至此,那時這裡滿山棕樹,荊棘叢生,時有野獸出沒。為了安全,先人們燒起樹蔸子火,裡面埋上竹子節,用火光和爆竹聲嚇走野獸,但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只好用現成的大樹作架,捆上木材作框,鋪上野竹樹條,在樹上搭起一座屋似的頂篷,吃飯睡覺都在半空中,後來有了點家業才建起現在的院落。
歷經百餘年的蒲家大院,主體依舊完好。圓木為柱,方木為枋,椽榫交融,檁子、椽角、木壁仍可見緊湊白膩的細紋。正屋兩端有增修的側屋。左建轉角樓;右修廂房;樓配磨角,上下兩層,人棲其上,雜件堆其下;廂房為三柱四旗,連兩間。一為舂碾室,農具雜物亦儲其間,一為牲畜室,雞豬牛羊,悉處其內。
「清末至今,整個院子除去年重修了脊垛外,構建沒有改變。」蒲光明自豪地說。
譚宗派認為,蒲家大院建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態特色。背靠山,面向水,以南北軸為對稱定基;依山就勢,不動形移貌,道路蜿蜒而上,院下良田成片,群山似一把圈椅穩託大宅,山系表水順理左右,繞宅匯於門前的革井溪,此種建築,不僅內含「以天地為廬」的玄學之理,還寄託著主人聚財健康之道。
拆與建的艱難選擇
身處群山,蒲家大院的人並不孤寂。現住12戶人家,家家有「天鍋」,看電視,聽廣播,雖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是國事天下事都曉得的現代諸葛。
蒲光明老漢的四個兒女早已成家立業,女兒出嫁了,二兒子和三兒子在浙江打工,只有老大留在村裡當幹部。平常家裡見不著人,一家人過年時才聚在一堆。
村黨支部書記黃國軒說,全村現有近七成勞力在外面打工。蒲家院子的七組100多號人,留在家裡僅30餘人,多是老人,連娃娃子也到外面讀書去了。蒲家大院12戶人家,只有8個老人守攤子。
「娃們也勸我搬出去住,但住了一輩子的地方,心裡總有些捨不得。」望著歷經滄桑的老屋,蒲光明自言自語道。
「老房子蟲子多,氣味重,光線差,實在沒什麼好。」45歲的羅運柳快人快語。羅運柳是村裡唯一留守的中年女人。夫妻二人在外打拼多年,有了些積攢,今年留在家裡,就想蓋棟跟城裡人一樣的小樓房。
黃國軒掐著指頭說:過去,村裡像蒲家大院的老房子有100多幢。近10年,被拆掉的有70多幢。除了蒲家大院和周圍幾幢老房子作為文物保護外,餘下的老房,大多是因為無錢翻新才保存到現在。
利川市住建局負責人表示,市政府已制訂《海洋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力求在整體性把握海洋村人文、自然環境前提下,保護村落的空間布局、綠化田園、歷史建築等真實的歷史信息,延續村落的歷史文化內涵,真實的歷史風貌,以及和諧的居住生活形態。
蒲光明老人卻不樂觀,「院子裡年輕人越來越少,人氣越來越散,老屋在漸漸衰敗,靠個人和村裡的這點力量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保護,哪裡有錢搞那麼大的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