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祠鎮有個黑水虻養殖基地 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

2020-12-20 江蘇頻道

李秀濤檢查黑水虻生長情況。

黑水虻成蟲。

黑水虻幼蟲。(顧海燕 蔣文潔供圖)

今年,靖江市生祠鎮大進村新增一個佔地面積90畝的養殖基地,掛著泰州市佑農環保產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養在基地鋼架大棚內的是一種名叫黑水虻的昆蟲,不僅在泰州獨一無二,該基地也是目前國內較大的黑水虻養殖基地。

公司負責人是安徽籍的李秀濤,年僅33歲,養殖黑水虻已有5年。他入這行也是機緣巧合。「當時去國外找朋友玩,在餐館吃晚飯,看到工作人員用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李秀濤說,當時覺得很神奇,既環保又高效,回國後就開始關注黑水虻。

李秀濤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黑水虻屬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以動物糞便、農副產品下腳料、餐廚垃圾等為食,然後這種蟲子本身就是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養殖黑水虻,可以減少糞便、有機物垃圾等的汙染,又能循環利用,致富增收。「黑水虻繁殖迅速,食性廣泛,吸收轉化率高,飼養成本低,又容易管理。」李秀濤說,他也進行了市場調查,蜈蚣、蠍子、青蛙、魚蝦等很多養殖基地會大批量購買黑水虻等昆蟲作為餵養飼料,前景很可觀。

李秀濤原本在上海有個黑水虻養殖基地,去年被靖江市生祠鎮作為重點項目招引進大進村。今年3月,李秀濤投資500多萬元,在大進村建了這個「昆蟲工廠」。

黑水虻養殖基地分為育種區、成蟲養殖區、蟲卵孵化區、幼蟲養殖區、蛹區、篩蟲區等幾大區域。成蟲養殖區共有10間面積均為50平方米的養殖室,室內栽種綠色植物,營造野生環境,綠色植物及防逃紗窗、紗門等上面密密麻麻地棲息著身長近2釐米的「大蒼蠅」。「這些就是黑水虻成蟲,形似蒼蠅,但比蒼蠅個頭大,它們不吃食,只喝水,在室內產卵後即死亡,不像蒼蠅那樣會造成環境汙染。」李秀濤介紹,蟲卵會收集到孵化區進行統一孵化,孵化出來的黑水虻幼蟲在一個個鋼架大棚內生長。

記者在幼蟲養殖區看到,鋼架大棚內左右兩側各建有一個長形池子作為食床,池內鋪滿粉末狀淡黃色飼料,飼料內鑽著一條條身長几毫米的米黃色幼蟲,形似蛆。

「基地進行虻蟲的工廠化養殖,給幼蟲吃的全都是自製飼料,所以養殖環境很乾淨,不會有異味。」李秀濤說,等幼蟲長成1.5釐米長的深色胖蟲子時,就可以出售了。「可直接投餵給魚、蝦、蟹、雞等,也可加工成飼料出售,蟲糞也是很受歡迎的有機肥料。」

黑水虻從繁殖到虻蟲上市只要45天左右,養殖基地可滾雪球般生產虻蟲。目前,首批400噸黑水虻已上市銷售,基本是賣給外地飼料加工廠,售價6000元每噸。李秀濤說,基地的黑水虻都是訂單式生產,早已跟養殖大戶籤訂供銷合同,無需擔心銷路。預計今年下半年,基地可全面投產,屆時一年虻蟲產量可達2500噸至3000噸,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

相關焦點

  • 紅河州建成首批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黑水虻養殖示範基地
    紅河州建成首批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黑水虻養殖示範基地 文章來源:紅河州農業農村局
  • 葛家鎮建黑水虻基地日處理養殖廢渣可達百噸
    瀏陽日報訊(記者許雅蘭)「環保豬欄具備刮糞板,使用刮糞板對養殖廢渣進行處理,可以不用洗欄。」近日,在葛家鎮自強養殖場,葛集鎮養殖轉型辦主任胡志政向記者介紹環保豬欄的「環保之處」——解決了養殖廢水排放問題。目前,葛家鎮自強養殖場、正明養殖場等均已建設了環保豬欄。
  • 廣州一工廠「養殖黑水虻」 每天竟吃掉二三十噸垃圾
    「10公斤幼蟲卵幾乎能消耗100噸垃圾」  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幼蟲長約兩釐米,作為腐生性水虻科昆蟲,主要採食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等。在美國等地,早有農場用黑水虻來處理牛糞。  在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1.2萬平方米的工廠內,記者看到林立著成百上千個養殖架,就像加高加寬的烤麵包架,每層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黑水虻。
  • 劉傑:養殖黑水虻變廢為寶 引領環保養殖新航向
    山東省曹縣王澤鋪村的青年農民劉傑經過近十年摸索不僅實現了餐廚垃圾和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還把它融入到循環農業中,形成產業鏈,環環相扣,變廢為寶,改寫了傳統垃圾處理企業投資大,能耗高,吃進舊垃圾,吐出新垃圾的歷史。
  • 黑水虻:吃掉垃圾變財富,日進鬥金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網上了解到了韓國人利用黑水虻處理各種垃圾,且不像蒼蠅一樣進入人類居住的環境,善於捕捉商機的劉傑不惜重金從韓國請來專家,又投資3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養殖大棚,發展黑水虻養殖,然而事與願違,由於黑水虻品種的差異,雖輾轉多地、經歷近兩年多的實踐,信心滿滿的黑水虻專家沒有把黑水虻種擴大,更不用說用來處理垃圾了,數十萬投資打了水漂,從不服輸的劉傑,沒有放弁對黑水虻的探索,直到2013年,他們在當地的奶牛養殖場發現了類似黑水虻的蟲子
  • 麒麟區:引入黑水虻,養殖廢棄物處理出新招
    隨著環保問題的備受關注,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已經成為養殖行業的一個痛點。針對這一難點問題,麒麟區畜牧獸醫局直屬站引進了一個特殊的「吃貨」黑水虻進行養殖,利用黑水虻無害化處理養殖固體廢棄物,並開展城市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試驗,變廢為寶,探索養殖廢棄物、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新模式。
  • 曹縣黑水虻養殖技術輸出帶富當地百姓
    曹縣王澤鋪的黑水虻養殖事業已經花開全國,做為技術輸出項目僅當地人就有近百人受聘外出擔任黑水虻養殖技術人員,昔日的泥腿子,如今卻被敬為上賓,月工資都在萬元左右,本地魏灣鎮崔樓村的崔付嶺,楊樓村的趙喜河等年收入都在10萬以上。小小黑水虻為王澤鋪當地農民帶來數千萬元的收入。
  • 黑水虻第65屆虻鏈論壇成功召開
    春江水暖鴨先知,小小虻蟲運大勢,新年伊始,萬物復甦,在這陽春布德澤的大好春光下,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黑水虻養殖專家、專注於三維循環農業開發的學者、黑水虻產業化各領域的領頭人,養殖戶等近百位虻業精英,歡聚一堂,大家圍繞黑水虻養殖、黑水虻產業化發展,黑水虻、乳酸菌、蚯蚓養殖等在三維農業上的運用;黑水虻餐廚垃圾處理
  • 王澤鋪農民商學院 黑水虻、五穀蟲、蚯蚓、五穀蟲草乳酸菌招生簡章
    一、蒼蠅農場鏈式養殖技術培訓 無菌工程蠅繁殖速度驚人,四季能養,全國適宜。一籠無菌工程蠅在適宜繁殖的夏秋4個月內,就可生產蠅蛆蛋白近10萬公斤,蛋白含量可與秘魯魚粉媲美。主要學習新型酵素菌的培育與應用;蠅蛆養殖新技術;秸稈養蛆;蛆渣養虻蟲;蟲糞養蚯蚓;蚯蚓養殖;蟲子雞養殖、利用蛆渣、蚓糞發展綠色菜品基地等全套技術。
  • 連雲港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
    近日,我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實現「吃幹榨淨」,真正實現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昨日,記者來到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一探究竟。剛走進廠區,映入眼帘的是碧草成蔭的公園式廠區,靠近垃圾處理車間也聞不到刺鼻的氣味。「我們的車間是全封閉生產,室內空氣由新風裝置進行置換,室內外我們還會噴灑對人體無害的生物液噴淋進行噴灑降解(除臭劑)。」
  • 餘姚牟山鎮 養殖黑水虻「變廢為寶」
    本報訊(記者沈孫暉 餘姚市委報導組謝敏軍 通訊員沈家揚)「我們用黑水虻來處理廚餘垃圾,不僅環保衛生,還能『變廢為寶』。」談起農場裡養殖的「寶貝」蟲子,餘姚牟山鎮虻寶農場的朱狄青教授一臉興奮。廚餘垃圾運輸成本高,又容易腐爛,其有效處理一直是個難題。去年9月,牟山鎮開工建設虻寶農場廚餘垃圾處理終端工程,並於11月底全部竣工。該工程在浙江大學金維正博士的技術指導下,應用黑水虻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實現了廚餘垃圾「變廢為寶」的資源化可循環利用。
  • 吃垃圾的「大胃王」-黑水虻
    位於海南萬寧的黑水虻養殖基地,採用菌蟲結合技術養殖的黑水虻,對餐廚垃圾的處理效率更高。一個個養殖櫃裡,盛滿了棕色的粉渣狀餌料,大部分是經過水、油、渣分離並腐熟處理了的餐廚垃圾。走近一看,密密麻麻、白白胖胖的黑水虻幼蟲在其中翻滾著身子,大快朵頤。這種瘋狂進食的狀態要一直持續到幼蟲長成通體黑色、體長約3釐米的商品蟲才會消停。「你別看它個頭小,食量卻大得驚人。」
  • 養殖黑水虻日除100噸餐廚垃圾
    (原標題:養殖黑水虻日除100噸餐廚垃圾) 信息時報訊
  • 南京高淳這個基地養億萬條黑水虻,一天能「吃」4噸餐廚垃圾
    4月2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高淳區城管局獲悉,和一般的餐廚垃圾處理廠不同,高淳區建起了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這裡養了億萬條黑水虻專吃餐廚垃圾,可謂垃圾分類的新「助手」。
  • 黑水虻讓豬糞變「黃金」
    畜禽養殖排出的糞便氣味難聞、汙染環境,作為一家動物飼料研發生產企業,安佑生物在和客戶接觸中經常聽到養殖戶抱怨,養殖場因為臭味問題,不受周邊居民待見。客戶的抱怨讓公司的研發人員動了心,有沒有處理畜禽糞便的好方法?「黑水虻能夠處理餐廚垃圾,那它能不能處理畜禽糞便呢?」楊樹義介紹,從2015年起,他和同事們開始研究黑水虻多級生物轉化畜禽糞便應用技術。
  • 環保企業請來黑水虻吃垃圾
    吃進的是餐廚垃圾  在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1.2萬平方米的工廠內,記者看到林立著成百上千個養殖架,就像加高加寬的烤麵包架,每層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黑水虻。  每天一早,五六輛綠色垃圾車進入廠區,車上裝的是近200家餐館和食堂的剩飯剩菜、蔬果瓜皮等餐廚垃圾。
  • 南京高淳這個村養殖黑水虻,每天能「吃」4噸餐廚、廚餘垃圾
    揚子晚報網4月22日訊(通訊員 陳文 記者 張可)南京高淳區漆橋街道作為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街道,從2017年9月全面推開垃圾分類工作,按照「農戶初分+保潔員定時上門」的分類收運方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 廣東首家黑水虻餐廚垃圾處理基地落戶 預計1月末投入使用
    北極星固廢網訊:由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引進廣東安芮潔環保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興建的廣東首家以黑水虻養殖為主的餐廚垃圾處理基地基本完成主體工程,預計可在本月20日前後投入使用。養殖黑水虻這種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有機物為食物的昆蟲,有助於解決城市餐廚垃圾圍城的困局,還可從源頭上阻斷「泔水豬」和「地溝油」的來源,保障市民餐桌安全。
  • 黑水虻養殖助推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 何好斌)「這批黑水虻最早從日本引進,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吃廚餘垃圾。」昨天上午,在蕭王廟街道牌亭村黑水虻養殖基地大棚內,寧波小蟻哥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孟其告訴記者,以目前這個大棚的黑水虻養殖規模,每天可以消耗20噸廚餘垃圾,可有效滿足整個街道日常廚餘垃圾的處理要求。
  • 南京試點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
    本報訊(記者 馬金) 南京有一家「昆蟲工廠」,專門養殖一種叫黑水虻的昆蟲,每天兢兢業業地「吃掉」30噸左右的餐廚垃圾,產出約1噸的黑水虻蟲幹。這些富含高蛋白的蟲幹,全部銷往歐洲,每噸售價高達萬餘元。這是正在我市試點的餐廚垃圾處理新方式。7月23日,記者來到這家「神秘」工廠南京萬客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探訪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