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三百餘年的武術精魂:地上飛龍少林狗拳--地術拳

2020-12-21 那年春天ZE
少林地上飛龍

地術拳是中國南方稀有拳種,又稱狗拳。2011年,「西園地術拳」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地術拳」的學員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南少林拳功夫絕技地面控制術

明末清初,南少林寺對面的閩南白蓮庵「四月神尼」悲憫天下女子,創立適合女性的防身術—地術拳!地術拳的獨有特色:地面功夫,暨地面技擊術、捆綁術。時逢福建天地會、小刀會的反清運動,各寺庵與僧尼皆受牽連或焚毀追殺。白蓮庵也未能倖免,「四月神尼」避難於陳家,陳家收留關照,「四月神尼」感其恩德,悉數傳授於陳家,並嚴辭訓誡外傳,陳家知此拳乃武林絕技,視為奇珍。

地術拳流傳至今,很少以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展現在現在的只是一些殘缺不全的拳譜或秘笈,對拳理、拳法、招式也只是籠統地概述,沒有一招一式地闡述,套路也只是由手把手地一代一代相傳,相傳過程也主要是靠口述來進行。因此,地術拳的套路是經歷了千錘百鍊演練而成的,對拳理、拳法、招式也是一代代口傳身教。由於地術拳是單脈相傳的拳種,至今仍保留著傳統原貌。

地術拳傳授就講究快捷、明朗、乾淨的搏殺技巧、捆綁技能的特點,作為健身、強體群眾性性質而傳授的地術拳,它傳授著重在於健身、增強體質、利於鍛鍊的武術文化。地術拳作為武林奇葩、有著太多的神秘,在傳授、傳承上擁有許多武術愛好者,他們繼承了傳統,講究地術拳原有的風格、特點與技巧,融入現代訓練方式。因此,傳承型的武術套路是傳統的武術,講究原有的風格、特點,技術、招式。

現在授與習就存在著照本宣科、照搬硬套一樣劃招式,知所然、不知所以然的教與學。所以,作為地術拳的習練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習練的目的,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對傳統的套路學會、學精,再加以領會,要百練不厭地探索,才能從中領會其深奧的精髓。

中國武術與中國文化

武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它與中國哲學、宗教學、美學、養生學、兵學、文學,民俗學等密切相關。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武術是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秘密鑰匙,通過它可以直觀地感悟中國文化、體會中國文化的奧妙。山東大學陳炎教授將其與漢字、中餐、中醫並列為中國「人文版」的四大發明,正反映出武術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有地位。目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體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如火如茶地展開。在這樣的社會氛用裡,如何傳承與保護傳統武術成為社會的焦點、研究的熱點。

喜人的形勢是在經濟全球化、強調文化多樣性的今天,尋找文化傳統,保護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傳統武術,是值得倍加珍惜的人類精神家園。

相關焦點

  • 綿延三百餘年的武術精魂:地上飛龍少林狗拳--地術拳
    少林地上飛龍地術拳是中國南方稀有拳種2011年,「西園地術拳」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地術拳」的學員更是遍布世界各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地術拳的獨有特色:地面功夫,暨地面技擊術、捆綁術。時逢福建天地會、小刀會的反清運動,各寺庵與僧尼皆受牽連或焚毀追殺。白蓮庵也未能倖免,「四月神尼」避難於陳家,陳家收留關照,「四月神尼」感其恩德,悉數傳授於陳家,並嚴辭訓誡外傳,陳家知此拳乃武林絕技,視為奇珍。
  • 一個尼姑創造的非遺武術拳種:狗拳(地術拳)竟與永春有淵源
    地術拳是中國南方稀有的傳統拳種之一,又稱「地術犬法」,簡稱狗拳,屬於武林奇技,歷史悠久。由於該拳源於寺庵、故歸屬宗派系,又因地域在閩中,於長江以南,又屬南拳體系中。再者地術拳系模仿狗的格鬥演變的拳法,故又有仿生象形拳的特點。地術拳的獨有特色地面技擊術、捆綁術,是地術拳的靈魂,它的唯一,造就它區別於其他拳術的唯一依據所在。2011年5月23日,地術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珍貴】老拳師陳依九在1986年中日武術交流大會上展示福建特色拳種地術犬法的技擊應用,此功夫可媲美巴西柔術!
    由於該拳源於寺庵、故歸屬宗派系,又因地域在閩中,於長江以南,又屬南拳體系中。再者地術拳系模仿狗的格鬥演變的拳法,故又有仿生象形拳的特點。地術拳的獨有特色地面技擊術、捆綁術,是地術拳的靈魂,它的唯一,造就它區別於其他拳術的唯一依據所在。       2011年5月23日,地術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百年地術拳的傳承之路
    這是一種模仿狗的格鬥而演變出的拳法,有站立的搏擊動作,但其核心在於地面的關節技、鎖控技與捆綁術等地面技擊術,是一項較為罕見的以地面搏擊為主的傳統武術項目。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偉強的爺爺陳依九在新加坡結識了逃難中的地術拳傳人陳阿銀,因緣際會成為這套拳法的第四代傳承人。1947年,陳依九舉家遷回福州西園定居,遂將地術拳技藝帶回了故鄉。
  • 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 福州地術拳奪六金
    福州晚報(記者 林玉和)記者昨日從福建省地術拳協會獲悉,在上周末結束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大會中,地術拳傳承人胡成武等6位拳師代表福建參賽,最終獲得6枚金牌,這在福建武術界是不多見的。本次非遺武術項目展演大會於22日~24日在山東省安丘市舉行,大會邀請全國各地的國家級、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代表及臺灣武林同門參加。前來參會的非遺武術類門派主要有形意拳、八卦掌、地術拳、心意六合拳、通背纏拳、紅拳、孫臏拳等,這些拳種都在各地傳承多年,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 福建非遺地術拳 6人赴賽捧回6塊金牌
    昨日記者從福建省地術拳協會獲悉,在上周末結束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大會中,地術拳傳承人胡成武等6位拳師參演其中,並帶回來6塊金牌,這在福建傳統武術界是不多見的。福建唯一代表團 本次展演大會是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的首次大會,於22日-24日,在山東省安丘市舉行。
  • 百年地術拳的傳承之路·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這是一種模仿狗的格鬥而演變出的拳法,有站立的搏擊動作,但其核心在於地面的關節技、鎖控技與捆綁術等地面技擊術,是一項較為罕見的以地面搏擊為主的傳統武術項目。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偉強的爺爺陳依九在新加坡結識了逃難中的地術拳傳人陳阿銀,因緣際會成為這套拳法的第四代傳承人。1947年,陳依九舉家遷回福州西園定居,遂將地術拳技藝帶回了故鄉。
  • 福州狗拳 吸引9國老外來拜師
    N海都記者 李帥/文 毛朝青/圖 海都訊 今年73歲的林在培先生是我省「非遺」之一地術拳的直系傳人,從1985年開始,他至今已教過43個洋弟子。他們來自義大利、加拿大、英國、美國、瑞典等9個國家,都是慕名而來。昨天,在位於福州西二環路的一處武術館,記者見到了林先生與他的10位「洋弟子」。
  • "兩會"中外記者專訪國家級非遺地術拳項目傳承人胡成武
    作為地術拳武術宗師陳依九老先生的關門弟子,今日能成為中華武術精英界中的佼佼者,其習武時間長達四十年之多。他曾作為福建省武術代表團教練兼運動員,帶隊參加了首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並取得兩金一銀的非凡佳績。在系統介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地術拳時,他提到了地術拳的"鎖控術"功能。
  • 吳晉華當選少林永化堂聯誼會理事、少林武術傳承中心理事
    2018年6月21日下午3時,少林永化堂聯誼會暨少林武術傳承中心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亞太體育聯合會總會召開,中華禪宗祖庭少林寺永化堂上傳曹洞正宗第45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第31代嗣祖沙門、少室山少室寺住持德政禪師;中華禪宗祖庭少林寺永化堂上傳曹洞正宗第45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第31代皈依弟子、河南省武術協會特邀副主席、新鄉市武術協會創會主席、太行武聖【北京】國際武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裁
  • 蝸居小村莊的中國武術傳承人!萊西任氏湧現兩位武術名家:少林螳螂...
    「我從小就酷愛武術,上世紀80年代11歲的時候開始習武,師從本家二爺爺任高傳,練習小翻車、五掌等拳法。」任河說,當時練功十分刻苦,為後來的武術造詣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了解,任河法名行乾,1968年出生於山東省萊西市沽河街道張格莊村,屬任氏三支十九世。「我在1988年的時候考入河南大學少林武術學院。」
  • 泉州武術拳種有哪些 泉南處處颳起少林風(圖)
    泉州武術拳種有哪些 泉南處處颳起少林風(圖)  泉州武術源遠流長,它始於晉唐,盛於兩宋,至今枝繁葉茂,影響廣泛。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泉州武術文化是泉州優秀文化積澱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少林」是南方武術的總稱,以少林寺功夫為代表。同時,它也是一種內涵深刻而豐富的文化現象。